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谈农业信息化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农业信息化的概念、特征及其主要内容,并对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论述,最后展望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现代农业有几大发展趋势,其中就包括信息农业。现代信息技术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农业信息化则是信息农业研究的内容之一。一、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及其特征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农业信息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在其他技术序列中优先发展;(2)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3)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二、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三、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除了利用互联网建立农业信息网站外,在农业专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一定成绩;其中,国家863计划306主题组和科技部的“九五”攻关计划,都在农业信息化方面加大了力度,已经成功地开发了一批专家系统并在农村中建立农业专家系统应用示范区,极力推广其成果,争取在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于推广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工作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上。全国只有极少数的农户应用计算机辅助农业生产。广大的农村仍然是传统的经营生产方式。例如,尽管我国化肥用量水平大大的超过某些西方国家的水平,但增产和经济效果并不明显,却造成了环境污染,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农田施肥专家系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将发挥很好的作用。农业信息化水平不高的第一个表现是广大农村的计算机用户太少,只有极少数农户能用上计算机网络获取和发布产品信息。1999年6月我国的互联网用户达400万,最近有人估计到2000年可达1000万用户。但我们应看到用户地区分布的不均匀,目前大多数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省区,农业信息技术要发挥其作用还很难。第二,互联网上可供利用的有效农业信息少,影响了计算机网络用户的发展。这是造成农业信息化程度差的主要原因。四、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1.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就河北省来说,在1997年,河北农村劳动力中,不超过初中文化水平的占91.81%,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分别占6.07%和1.73%而大专或以上文化程度只占0.39%,这充分表明河北农民的整体素质令人担忧。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相互依赖的。农业的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然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在规模小时,以满足自己需要时就不可能或不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因为采用信息技术需要一定的投入,如购买信息技术设备,支付获取信息费用,这对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益不高的农业生产来说,权衡之下,显然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3.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网络成本高表现在两个方面:(1)大多数农民买不起计算机,也就难以获取农业信息。现在平均每台计算机的价格约为5000元至6000元;(2)农村电话费若按0.1元/分钟计算,加上上网费用2元/小时,合计每小时上网费达到8元,普通农民难以支付如此高的费用。4.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表现在基层缺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无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基层缺少能够主动、科学地进行信息管理的人员:信息来源可靠性差,致使不少假信息和过期信息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更为重要是缺乏大型实用数据库,数据库建设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实用性差。5.信息技术实用性差,没能给农民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各个农业生产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种植、生产,也就要求信息技术的适应性要因地制宜。但目前从事农业应用软件开发的人员比例较少,且开发的技术品种不多,适应性差,加上目前农业应用软件出现供求之间的矛盾,更加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普及。6.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电子商务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的作用尚未较好发挥。农业信息网络发展很快,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政府的宏观指导与必要引导,信息服务尚未完全形成,另一方面,发展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所需配套条件和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农产品的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研究阶段,难以发挥其重大的作用。7.农业生产信息技术的提供与开发失去了市场导向,不能为农业提供实用性服务。在广东,由于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健全,许多地方没有完整的信息收集、整理、传播等管理体系,使得信息不能深入乡村,不能面对广大农民服务。8.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而由于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目前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业信息专业库的建设、更新速度缓慢。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是当代高新技术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信息产业发展迅猛之势使人们始料不及。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由互联网的发展而带动起来的。互联网发展带动了软硬件的需求,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化经济正在出现。信息化发展趋势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特征:1、网络化:信息技术发展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相互融合的高新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全世界各种计算机能连接成一个整体,每个使用电脑的人都有机会相互交流信息,形成一个网络空间。无数的信息在网络空间里快速传递。网络的应用从电子邮件到当前各种信息媒体的传播和电子商务的兴起。2、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进步很快,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将得到长足的进展。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特征明显,智能化的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持很适合于农业领域的应用。国内已经出现一批能够解决具体农业生产技术问题的专家系统。它们可以应用于种植业的作物栽培技术和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如施肥、灌溉和虫害防治等一系列的农业专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MIS)可应用于地区性和农业生产单位的科学管理。在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已得到普遍的运用。国外已逐步形成的“精细农业”(precisionfarming)先进农作系统,就是农业智能化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先进农业体系。3、数字化:数字化内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模拟信号被转换成数字信号,实现了在计算机网络上的高保真的快速传播。例如视频、音频等的数字化信号已经实现网络传递。农业新技术的操作过程,可以制成数字视频和音频信号在网络上传递,实现远程教育等。二是表现在科学计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例如数字化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业生产发展过程的数字模拟。人们把农业生产发生过程的自然环境因素用数字模型表达;建立农作物和生物生长发育的数字模型以及农业经济系统的数字化模型,在实验室里实现农业系统发展过程的模拟,预测农业发展前景,用于指导农业发展的政策。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现代化农业必须依靠信息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结合在一起,才能加速我国农业的发展。加强农业市场和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离开信息技术是无法实现的。农业的发展在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实现现代化。
本文标题:浅谈农业信息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5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