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浅论安多藏族服饰艺术
浅论安多藏族服饰艺术[摘要]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尼玛卿山至青海湖一带。安多藏族着装富丽,冬季用的藏袍装饰面料以丝绢、裘皮为主,不似卫藏等地以相对素朴的氆氇等为面料。帽子也多饰裘皮,衣帽布料上多以绿、金、黄、红等色为主的图案装饰。[关键词]安多藏族;服饰艺术;民俗文化[中图分类号]K89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046-02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的民族之一,是我国56个民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安多地区的藏族是它的优秀成员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安多藏族的地域是指阿尼玛卿山西北、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小积石山以西的广阔地域。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尼玛卿山至青海湖一带。其着装富丽,冬季用的藏袍装饰面料以丝绢、裘皮为主,不似卫藏等地以相对素朴的氆氇等为面料。帽子也多饰裘皮,衣帽布料上多以绿、金、黄、红等色为主的图案装饰。由于安多地区受蒙古和汉族影响较多,所以在习俗和体形特征方面颇具独特性,安多藏族普遍高大,体形丰满。安多服饰以式样新颖、色彩富丽、装饰考究、风格独特而著称于世。以甘南藏族自治洲为例,其服饰共计80多种,可分为牧区与半农半牧区两大类。牧区以夏河、碌曲和玛曲为代表,另有卓尼的车巴、北山一带和迭部之上迭一部分地方。他们一般以裘皮为料,服饰厚重、繁缛,适合于高寒区的放牧生活。半农半牧区则以舟曲、卓尼和迭部的下迭为主。服饰材料多以布料为主,辅之以皮绒,其特征为简单质朴,有利于农业劳动。以合作市、夏河县的拉卜楞镇等为代表的七县一市,则另有城市风格之势,可能成为未来服饰演化与变革之先导。拉卜楞女式藏装为传统的右?s,大襟斜领和旁无杀缝的藏袍,藏语将夏装叫“压拉”,冬装叫“更日”,料面夹服饰皮袍,边饰十字花,十样锦氆氇和水獭皮。上身束腰,其下逶迤于足上。发式以彩带相间为辫,或结于头上,或系于脑后。头戴狐皮帽或毡帽,耳饰金环为坠,嵌以珊瑚、绿松石,颈系珊瑚项链,腰间系银饰雕花奶钩和圆形桃形刻花缀珠“隆高”。男装头戴毡帽,足蹬长筒皮靴,身穿藏袍,齐于膝下,显得疏松宽大。腰系装饰、实用兼备的短把带鞘携花腰刀。女装款式修长,色彩沉静典雅,装饰少而得体,不失其高雅文静之风貌。男装给人以英俊洒脱之感。碌曲、玛曲、夏河牧区藏族,包括卓尼北山、车巴等地,冬装均以白羊皮为基调,再配以各种装饰布料,银边走线,具有旷拙大方之风貌。女服也较肥大,紧袍边饰水獭皮及各式氆氇,用各种色布分开局间,背戴银饰为银钱、珊瑚、蜡白、玛瑙等,装饰繁缛,色彩富丽,华而不艳,有雍容华贵之感,以欧拉、尼玛和郎木寺三地为其盛。男装除与夏河相近外,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特别宽大的豹皮领,腰间再附之以茧绸丝带,横插长腰刀,一耳饰大耳环,头戴狐皮帽,显得十分粗犷骁悍。它较其他藏区保留了更多的藏族服饰之古老传统。惟车巴沟男子留长辫盘于头顶,鬓插葫芦状银饰或红布条。这些服饰虽有许多大同,但在色彩搭配和服饰上亦有一些小异。在卓尼农区,女子多头戴石榴帽或珊瑚斑玛,脑后系三条辫子,上缀以银牌、银环、葫芦状银饰,嵌以珠宝,谓之“阿珑”银钱。再系以“差才”,饰以海贝,叫作“龙达”。耳坠有半圆形和塔形等多种。身穿蓝、绿等各色布料长袍。上身着马甲,有花边金银线为饰,腰系青白花丝带,穿紫、红色裤,足蹬红腰满帮绣花“连巴腰子鞋”。卓尼农区女装是一种具有田园风格的服饰,既有别于拉卜楞女装之城市风貌,又有别于牧区草原风格。男子服饰与牧区式样无大异,多为布料所做,装饰少而制作简单。舟曲服饰绚丽多变,因以黑、白两色为基调,再着以红、黄、绿、蓝等各种色彩,既有强烈对比,又不失其庄重、绚丽。不管是插岗、武坪妇女的对襟长衫,还是拱坝、铁坝的竖襟齐腹马甲,都有绣花胸兜,花边坎肩,胸前饰以圆形八宝、吉祥大银盘,藏语称“欧斗子”雕花嵌珠,或胸佩珊瑚排珠,谓之“斯日”。裤有扎与不扎之分,鞋有绣花小鞋、长鞋之别。发式碎辫或盘发加饰,均有别于牧区风格,而博峪乡发饰的头帕,当地称“勒西”,用花丝线系碎辫于头顶,别具一格。博峪岔路沟和曲曼女子,穿短袖宽口的连衣反摺裙,以各色布拼合而成,五彩缓纷,绚丽异常,在许多方面与西南其他少数民族服饰在风格上有一定的联系,而男装一般以黑、白色布料或麻布为服,有系腰。在迭部桑坝、洛大直至舟曲上河一带,女装衬衣叫“哈吐”,中着短袄,名“几挨”,外穿坎肩,称“卡加”,系毛织红、蓝腰带。以珊瑚板纽为饰,胸前佩挂小花手帕,彩绣针线荷包、牙签、小铜钱以及竹制口弦等。裤子称“果洛”,裤筒特别肥大,扎成灯笼状,头顶黑巾,以帕系结发成辫,盘于头上,垂系腰间,耳有银环。整个衣服呈上削下丰之形,色彩素净,质朴无华。其风格在后藏可以寻到来源,在川西亦有其线索可找。多儿、旺藏妇女,头戴彩条直筒高帽,身穿长袍,名叫“日拉”,各色花布,氆氇饰边,紫红裤,绿色茧绸系腰,足穿大红满帮布鞋,十分艳丽华贵。男子衣装朴素色重,仅有氆氇和简单的毛皮边饰。以上各县服饰仅为概况,其他数十种小分支类型的服饰,虽有大同,亦有小异。卓尼县勺哇民族乡的土族妇女服饰,以头戴九花连缀铜饰、耳系“拉老”银饰、用红头绳系于辫间、在藏式袍服上套以束腰三开襟无领无袖衫为特征,别具风格,有异于青海及甘肃河西走廊土族之装饰。男子服装与当地藏族无异。这里的汉族女装上收下丰,裤腿下束,高装宫鞋或花鞋,头顶白布,遍饰银铰于发际,男子穿对襟袄,系红色腰带,足登连帮布软靴或布鞋。在某些方面,反映了明代江淮地区的古老风貌。所有这些民族服饰,都是祖国民族大家庭文化宝库之艺术珍品,是研究我国民族走廊错综复杂的民族古老历史和现实生活渊源的重要实物资料。藏戏是藏区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由于其与宗教关系紧密,因此戏服既反映了现实真实的内容,又带有丰富的超现实想象。安多藏戏又被称为“北路藏戏”,其代表剧目为《松赞干布》。这出戏采用民间的舞步“卓”,吸收了京剧的台步和甩袖动作,演员身着代表特定身份的戏装,头戴面具,手拿道具来表演。藏戏中的服装也由假面、道具和特定角色的衣装、衣装纹样及饰品组成。每个人物有特定的形象,颇似京剧。在藏戏中还有一类服饰不带面具,但有特定含义的帽子和佩挂。如“夏木包多”,似顶在头上的盘子,与其相匹配的装饰有佩剑等各类饰物,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另一种面具表演的艺术形式称“法舞”,藏语为“钦本”,指舞者戴上具有佛教象征意义的面具,舞者紧随节拍演示佛教教义,也称其为“跳神”。法舞由新、旧两部构成,旧的多来源于印度,新的则是各地创制,因此各不相同。法舞已逐渐程式化,护法面具也基本固定下来,一般有鹿、狮、土地神、法王妇等。法舞表现的题材是直接来自宗教并为宗教服务,以劝善、正法、镇灾、驱邪为主题,只在特定的宗教活动中演示,其服饰特点同藏戏一样,是被神化了的现实服饰的反映。这些舞蹈有的肃穆庄严,有的粗犷热烈,更多的则是虔诚,充满了祈盼。在舞蹈中,人们的服装绚烂而美丽,“十”字、“N”字纹样的藏靴,宽大水獭边的藏袍,硕大的佩饰,五彩的吉祥带。人们手中绘着各种图案的手鼓哈达、鲜花、“尕朵施”(供品),构成了一个五光十色的服饰海洋。这样的服装只有节日时才穿着,是一种高于生活的艺术化了的服饰,艺术化的藏族服饰受到历史和宗教的制约,有着复杂的表现规范,其中所反映的思想与其服饰内涵有着密切的关系。所有这些民族服饰,都是祖国民族大家庭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珍品,它是研究我国民族走廊错综复杂的民族古老历史和现实生活渊源的重要实物资料。藏族民族服饰所反映的风俗、文化内涵和进一步融合的发展趋势,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参考文献][1]甘南藏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甘南州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2]李振翼.甘南藏区考古集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3]德拉才旦.安多藏区甘、青、川古代美术遗迹考究[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
本文标题:浅论安多藏族服饰艺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533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