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修订版》教案
1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教案[教学目的]了解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的重要意义;把握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教学重点]1.认识与实践的关系2.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3.真理及其检验标准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5.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教学难点]1.认识的本质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3.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教学手段]讲授为主,讨论、多媒体为辅。[教学时数]6课时第一节认识与实践教学过程设计(一)课程导入1、问题导入我们每天都在思考,都在进行着具体的认识活动,但我们对有关认识的来源和要素,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规律等问题的了解并不一定很清楚。实际上,诸如人的认识是怎样来的?人的认识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怎样证明我们思维的内容与客观现实的一致性等问题早就被人们注意到了,且思想家们对上述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反映论和先验论、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分野。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对人的认识发展的历史、认识的要素、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真理性性等问题进行探讨,并着重介绍在上述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2、案例导入马克思于1845年春提出了主体和客体范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性时说:“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2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其主要观点有:行先知后说、知先行后说和知行合一说。这些学说本质上都属于朴素认识论的范畴,带有历史的局限性。附:案例:敲酒桶的启示在奥地利南端,有一个名叫格拉兹的旅游小镇,小镇上有个男孩,名叫奥廷布里加。他的父亲是镇上的一个店主,酒店的位置好,生意特别兴隆。小奥廷布里加为了店里能接待更多的客人,经常帮忙干一些事情。1722年的一天,奥廷布里加又同小佣人一起去库房抬酒桶。佣人和往常一样,拿一根小木棒在桶上敲打一阵,并且一边敲打一边侧耳细听。奥廷布里加问他,为什么每次搬酒桶时都要敲打酒桶?小佣人告诉他,这样敲敲听听,能知道哪只酒桶里有酒,有多少酒。敲起来声音低沉的,说明桶里有酒,越低沉酒越满;声音比较响亮的,说明桶里没有酒。奥廷布里加试了一试,果真如此。他把这件事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几年后,奥廷布里加大学毕业了,他成为当地的一名医生,那时,医生只能凭经验替病人诊断。有一天,一个中年男子背着病重的女儿,来到奥廷布里加的病房,请求他抢救病重的女儿。奥廷布里加怀疑小女孩患的是肺结核,但不知怎样才能证实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忽然,他想起了小佣人敲打酒桶的情景,心想:“病人的胸部和健康人的胸部敲起来会不会一样呢?”于是,他边用手指在小女孩的胸部轻轻敲打,边侧耳细听。接着,他又对其家人的胸部进行敲打,经过对比发现:健康人和病人的胸部敲起来声音截然不同。通过敲打胸部,他判断小女孩确实患了肺结核,于是对症下药,医好了小女孩。后来,他对每一个来求诊的人都进行一番胸部和腹部的叩打,这对他诊断病情带来了很多帮助。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奥廷布里加撰写了《最新诊断法》一书,从此,叩诊法便问世了。可是,这本书出版以后,一些保守医院对其进行抵制,称这种方法没有科学依据,说用这种方法叩打女士的胸部不道德等等,因此,这种有益的医学诊断方法在当时便被埋没了。1808年,法国的一位颇具威名的医生用叩诊法去诊断一些病人,非常成功,于是他极力倡导推广叩诊法,《最新诊断法》才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同。案例点评: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发展。第一节3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上,即中国传统哲学讲的知和行的关系上,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回答。旧哲学都有缺欠,没有能够正确解释认识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总之,实践论既要强调认识的唯物论性质或客观主义原则,又要强调认识的能动性或主体性原则,并把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而要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认识论原理大家不易理解,因为大家根据自己经验会说,我的知识、认识来自于幼儿园、小学、中学的课堂,来源于书本。这不错。我们这里要问的问题主要不是你头脑中的知识直接是怎么来的,来自何处,而是问书本上的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也就是说知识最终是从哪里来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从最终来源的意义上说,知识来源于实践。书本肯定是在人学会实践之后才有的。有人可能会说,知识最终来源于人头脑的思考活动,这也有道理。这一类已经包含在实践中了。因为实践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已经把主体的思考活动包括于其中了。“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冬夜书示自律》“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呢?(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为什么要认识世界,因为实践需要人去认识世界。譬如,人缺水,需要打口井,打井的实践会得出认识哪里的地下有水,哪里地下没水。有了这种需要,人才去认识,通过认识产生出知识。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了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恩选集》第4卷,第732页)西方近代大多数科学和技术发明都是在工厂中发现的,而不在大学中。由于农业生产实践较简单,没能提出认识自然的更深入的需要,因而导致中国科学在近代的落后。进入近代市场经济社会后,社会实践要求人们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统一尺度进行生产,这大大促进了科学发展。(2)认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更真切地接触认识对象,从而能产生感性认识;同时在改造对象中,对象的本质才能展现和暴露出来,特别是在科学实验这种实践中是这样,这样以来,人就可以形成理性认识,即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一句话,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既能产生感性认识又能获得理性认识。(3)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书本上的知识是别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因而对学习书本知识的人来说总不是真切的,不是很受用的。只有你经过亲身实践后得来的知识才是真切的,受用的,是“真知”。孙悟空为什么不背上唐僧翻个跟头直接到西天取经呢?而要经过千难万险呢?因为真理要自己亲身来体验才是“真知”。所以,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然没有必要事事都去实践,这没必要,也浪费时间。对个人来讲主要还是要通过书本、报纸、课堂、交流来获取知识。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叫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流”不是“源”,直接经验才是“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于个人来说“好奇心”、“求知欲”、“理论兴趣”对于认识发展都有一定的推4动作用,很难设想对事物没有“好奇心”的人会有重大科学发现。但就整个社会的知识来说,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践。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呢?(1)实践为人提出了新的认识课题,新的问题,新的指向物。要求人去解决,在解决这些课题、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得到了发展。譬如,古代埃及的几何学比较发达,是因为尼罗河水定期泛滥,冲毁土地后又要丈量土地、规划田亩,丈量土地的实践需要便促进了几何学发展。几何学的英文原意就是土地丈量术。在埃及的古墓中保存有用小绳丈量土地的图画。中国现在搞市场经济,如何在公有制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就是中国社会实践向经济学家提出的问题,经济学家解决此课题就能推动经济知识的发展。当然,认识有相对独立性,不少课题是从理论的内部产生出来的,但人们在研究它时也要考虑它的实践意义。(2)实践创造出推动认识发展的新工具和新手段。实践创造的射电望远镜可以使人看到更远的天体,实践创造的高能加速器可以使科学家看到物质内部的基本粒子,显微镜使生物学家可以观察到更小的物体。正是实践所提供的物质手段和技术条件推动着认识的发展。发达国家科学发达的原因之一是有先进的物质实验手段。一些留学人员不回国的原因是国内的物质实验条件差。冯友兰说五四出国留学的人回到国内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用武之地就是实验室,而那时中国极少,这就难以推动中国科学发展,也不能使人尽其才。实践对认识的动力作用由此可见一斑。(3)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人是越干越能干,越干越聪明。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是真理要有一个客观可靠的标准,这个标准也是实践,没有实践检验,人很难最终判定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判断真理的标准问题不是一个认识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在实践过程中,人的预期目的达到了,主观认识若与客观事实向符合,就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这是实践在认识中基础地位的又一重要内容。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什么,对于有的人来说,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满足理论兴趣,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但就整个认识活动来说,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改造世界,即为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知行始终不相离,知行相资以为用”,“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王夫之以上四点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四点启示:A、为了促进知识、科学发展必须关注实践提出的新问题、新课题,积极地解决这些新问题,新课题。如果离开了实践中的问题,那认识就缺乏现实动力。B、知识、科学要发展就必须关注人的需要,围绕人的需要的满足来研究问题。因为实践作为认识的动力和目的,都同满足人的需要相关。在此价值和知识是统一的,善和真在实践中是统一的。关心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就会逻辑地出现认识活动。价值和知识的关联中介是市场经济(社会关系)。因此,必须注重中介,即市场经济。C、知识和科学要发展必须把实验和逻辑结合起来。实验就是实践,逻辑就是认识形式。实践使认识形式获得了唯物主义解释,因而可以大胆主张认识形式的能动作用。实验提供认识内容、材料,逻辑组织,整理材料,二者的结合就是知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缺少的就是实验和逻辑,因而必须重视二者及其结合。D、不能因强调实践的作用而忽视“好奇心”、“理论兴趣”的作用,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理论兴趣”。5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的主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2、认识的客体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4、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面对同一种认识,不同的哲学家会形成很不相同的看法,甚至相反的看法。譬如,不同的哲学家面对“世界万物的共性和本质是物质”这一认识,有的哲学家说这种认识是靠不住的,因为有限的人根本没有能力认识无限的世界,相反,有的哲学家则认为这种认识是靠得住的,有限的人是有能力认识无限的世界的。这样就产生了不可知论和可知论的对立;有的哲学家说这种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相反,有的哲学家则说这种认识只能来源于人的头脑。这样就产生了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有的哲学家说人只能消极被动地反映外部世界,相反,有的人则说反映是能动的,其中有人的创造作用存在。这样就产生了消极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认识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认识客体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因此,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看法。A、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面对同一种认识,唯物主义认为它是人脑对认识对象的反映,而唯心主义则认为它是在人没有感觉之前人头脑中就有的。这就是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1、什么是反映论和先验论人的认识和别的事物一样是由两部分构成的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修订版》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536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