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国外城市介绍之——罗马罗马的城市空间演变•地理条件:古罗马在意大利半岛中部,而古罗马帝国则扩大到欧非亚三洲,包括地中海周边所有国家。1、建设概况•文化背景:罗马人不是最早到达罗马的,罗马人是原在欧洲中部的拉丁人,这之前有伊达拉力亚人,希腊人,西亚人。由于伊达拉力亚人与希腊人发生冲突而衰弱,使的罗马人有机可乘而统一意大利古帝国辉煌时期的城市建设概况古罗马版图传说罗马起源于公元前753年,当时在帕拉丁山上有一座村落,分布在七个小丘的范围内,这就是最早的罗马七丘联合。七丘联合时代的罗马•历史背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有大量奴隶可供使用,大规模建设,尤其是公共设施◆城邦制、公民权、神人同形、军事强权统治、自由民主生活◆三个历史时期:伊达拉里亚时期、罗马共和时期、罗马帝国时期◆分裂后: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后为拜占廷帝国)、西罗马帝国(罗马城)1、古罗马建设概况•建设概况:◆伊达拉里亚(750BC-300)建筑在石工、陶瓷构件与拱券有突出成就。罗马王国与共和初期的建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罗马共和国盛期(510BC-30)在对外侵略中积聚了大量劳动力、财富与资源,在公路、桥梁、城市街道、输水道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公共建筑活跃(剧场、浴场、竞技场),竞技场并发展了罗马角斗场,同时希腊建筑在建筑技艺上的精益求精与古典柱式也强烈的影响了罗马◆罗马帝国时期(30BC-AD476)歌颂权利、表彰功绩、炫耀财富成为建筑的首要任务,建造了雄伟的凯旋门、记功柱、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广场、神庙等。1、古罗马建设概况•先修城墙再建城市:◆由于希波战争的影响都先修城墙再修城市。•按规划建城:◆以宗教思想为指导,城市分区明显选址:城市建在山上分区:城市分区,地区再分块街道:以宗教为指导确定走向奠基:讲究仪式◆道路:方格网布局,多东西向街道。◆街坊:方格形,内部为大院子。围绕内院造房子2、伊达拉里亚时期的城市建设1)罗马营寨城◆营塞城的形式罗马人在征战中建设了大量的军营,并由这些军营发展成为了营塞城。并且营塞城有固定的建设模式:方形的城墙,由四个城门方向修建十字交叉道路,交叉路口处建有广场和神庙。3、罗马共和时期的城市建设神庙2)共和时期的古罗马城和罗马共和广场◆古罗马城古罗马城沿着台伯河,围绕着七个山头布置,称为罗马七丘。罗马城是在一个较长时间里自发形成的,没有一个合理的布局,可是市中心却有着光辉的成就。3、罗马共和时期的城市建设罗马市苑3、罗马共和时期的城市建设◆罗马共和广场①城市中心广场市中心广场在帕拉丢姆以北,开始是为战争囤积粮食用的预留空地,逐渐发展成为广场。②广场群罗马共和广场由帝国广场和罗马广场组成,是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中心,周围房屋比较散乱,彼此在形式上与整体不协调,建筑群体体现了政治军事权利的逐步增长。3、罗马共和时期的城市建设罗马广场--广场群城市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心建筑彼此在形式上与整体不协调,规模更大广场封闭、轴线对称有丰富的雕像装饰,从战争中掠夺罗努姆广场大理石建成,开放四周有巴西利卡巴西利卡: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向,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用作法庭、交易所与会场的大厅性建筑巴西利卡图拉真巴西利卡君士坦丁巴西利卡庞贝城--古罗马广场庞贝古城公众生活的中心:由宏伟的政治、宗教与商业建筑物围绕中心广场长方形会堂与法院的柱廊朱庇特神庙1)罗马城和罗马帝国广场◆罗马城人口规模超过100万4、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建设帝国时期是古罗马的鼎盛期,主要兴建:娱乐设施、纪念物、宫殿和赢利性公寓4、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建设罗马修建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工程——道路、引水渠、排水系统——以使城市有能力承受不断增长的人口。新奥古斯都广场上的宏伟建筑和马尔斯神庙,以示对帝权的崇敬,城市的精华集中在中心地区广场群和建筑群。罗马城内有26个住宅屋区(insulae)为个人提供住处(domus)。有比较完备的物流系统,有三个港口为这个城市运送供养人口的谷物、富人所需要的奢侈品和服务于富人的奴隶。这里有巨型货栈和高度专门化的市场用以流通从蔬菜、猪到酒、牛和鱼在内的各种各样的货物。罗马的商业非常富有活力。罗马共和国后期,建设的项目首先是为军事与运输需要的道路、桥梁、城墙等,其次是供奴隶主享乐的场所,这在罗马帝国时期更加明显,城市住宅投机已盛行。1)罗马城和罗马帝国广场◆罗马城输水系统发达;消遣和享乐设施众多;建筑高度达到7-8层;街道宽度2.9—6.5米,由于人口不断膨胀对交通实行管制;4、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建设戴克里先浴场—泡在浴室里的罗马人1936年复制的古罗马城模型罗马复原图古罗马大斗兽场与图拉真记功柱加德唐三层高架饮水渠1)罗马城和罗马帝国广场◆罗马帝国广场广场性质由共和时期的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中心转变成帝王个人纪念场地;广场空间由开敞转为封闭,由自由转为严整;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广场群之间相互完整,联系紧密,形成秩序。4、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建设图拉真广场--轴线对称凯旋门:古罗马纪念性建筑之一种,为炫耀对外战争的胜利而建圆厅图拉真的骑马青铜像巴西利卡记功柱:柱身雕刻图拉真东征的故事,顶原有图拉真立像庙宇:广场的艺术高潮所在图书馆图拉真广场万神庙3)罗马帝国时期的列柱街和城市工程◆列柱街◆城市工程:道路、桥梁、城墙、输水道、上下水道、水池等成就突出。4、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建设小结:1)强烈的实用主义态度强有力的改造地形,以此显示力量的强大和财富的雄厚,表现出实用主义的态度。2)凸显永恒的秩序思想罗马城市规划的最大艺术成就和贡献,是对城市开敞空间的创造以及对整体明确“秩序感”的建立。通过娴熟的应用轴线系统、对比强调、透视手法等,建立起整体而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3)彰显繁荣与力量的大比例模数手法古帝国辉煌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4)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古罗马建筑辉煌的历史总结。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方面提出独到见解。①城址选择。必须占用高爽地段,不占沼泽地、病疫滋生地,必须有利于避浓雾、强风和酷热,要有良好的水源供应,有丰富的农产资源以及便捷的公路或河道通向城市。②建筑物选址:应确定建筑物的性质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地段四周的现状、街道、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污染等。③城市布局:提到城内用地的划分,街道的布置,并且研究了街道的风向、朝向的关系,与公共建筑的关系。同时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城市、广场规模的确定,各类神庙、竞技剧场和浴场地段的选择以及住宅朝向的安排等问题。古帝国辉煌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1)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④理想城市模型继承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思想和有关城市规划理论,提出了理想城市模型。理想城市平面为八角形,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箭射距离,使防守者易于从各个方面阻击攻城者。城市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市中心广场有神庙居中,为避强风,放射形道路可不直接对向城门。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模型对其后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古帝国辉煌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THEEND神权膜拜时期的城市建设概况---------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社会的基本政治单位便是小教区和主教区,这是社会来一形成其他联系纽带的社会团结的基础,每个教区都以一片公共建筑作为信仰中心,教堂是当地社会的中心,是社区日常生活的焦点,它能吸引人们到该城市中,其引力不亚于政治自由或商业利润。原城市总体布局的规划控制欠缺,使城市构架出现了秩序的换乱,为了改善城市的现状,方尖碑开始出现在教堂广场等城市关键性节点上,例如圣彼得教堂的西广场,在广场竖立了方尖碑,这个空间单一的一点即成为一股强烈的设计力,从紊乱中理出秩序。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地标图这个时期的罗马城市规划仍然比较紊乱,但是与古罗马建筑大而乱相比,这个时期侧重于垂直体谅的处理,在空间中建立起点,并通过道路在这些点之间限定张拉的线,形成整体的运动系统。没有完全将重心放在城市重心,而是城市整体都力求一种均衡性,而且层次清晰。神权膜拜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1、阿尔伯蒂的《论建筑》一书是这个建筑成就的总结,其继承了维特鲁伟的思想理论,提出了理想城市设计模式:以便利、美观为城市设计主要原则。2、广泛采用轴线对称的方式,重要建筑物属于教皇和权臣,必须放在城市广场里,形成地区中心。3、建筑物的体积构图强调道路笔直通往中心。4、建筑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对建筑的比例有强烈的追求,例如必须是3和2的倍数使用对称的形状,集中式恢复“自然”,以尺规作图制图,以圆形和正方形为主而反对哥特式建筑。理性秩序时期的城市建设概况教堂在城市地标西听众的低位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专供关上的广场和喷泉。封丹纳(DomenicoFontana)对罗马的改建、绝对君权时期的巴黎城市改建、凡尔赛的建设、伦敦的改建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他建造了若干广场和喷泉,具有明显的巴洛克式的戏剧化布景特征。还拓宽了罗马城的主要街道,其中三条笔直的道路从不同的方向通过罗马北端的波波罗广场,他们的轴线在椭圆广场上相交,并在交叉点安置了一个方尖碑,这是典型的巴洛克式设计手法。理性秩序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1、17世纪后,巴洛克时期强调对称轴线、主从关系,城市改建强调运动感和景深,遵守均衡、韵律等原则。2、利用几何图案和大尺度构成开阔、宏伟的城市建筑空间景观3、通常以方尖碑来标志主入口。4、利用透视的幻觉来增加层次和夸张的距离感;用波浪曲线与曲面,断折的檐部与山花,柱子的梳密排列来加强立面与空间凹凸起伏的运动感;用大面积的壁画,天顶画与大量的雕塑和堆砌的装饰来产生特殊的空间氛围。影响因素这个时期,城市生活的形式和内容又发生了彻底改变,宗教、商业和政治分道扬镳,权利转移到了掌握军队,控制经商路线和集聚有资金的人手中。心目中的权威:上帝和天主教会君主和国家中世纪的地方主义巴洛克的中央集权主义中世纪的多样性巴洛克的同一性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现代时期的城市建设概况罗马作为首都的历史不长,但成型已久。实际上这座城市大致建立于2760年前,但直至138年前(1871年)它才成为了意大利的首都。那时居住于此的居民不到20万,而如今这座城市的人口已接近300万;最大的一次人口增长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上个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年均人口增长达6万人.这对于意大利来说是相当大的数字.因为除了罗马.意大利最大规模的几个城市(比如米兰、那不勒斯,都灵和热那亚)人口仅100多万.而中等规模的城市只有5至10万的人口。从1870年至今。在新的规划于2003年被采用之前.罗马已有四版总体规划(1883年版.1909年版.1931年版和1962年版)。根据意大利法律.规划由公社行政部门(CommunalAdministration)采用,由大区lRegion)审批,因此罗马的规划由拉齐奥大区(LazioRegion)负责审批。新版总规原则:补偿(compensation).平等(equalisation).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和辅助(subsidiarity).补偿原则是指对通过由既往规划获得的建造权的转移进行补偿,而且转移至更适合改造的地点{但转移仅适用于在新的环境和风景标准之下.不再适合有建筑的地区)。平等原则是指,无论建筑供给是否已分配到不同的地区.都保证受执行城镇规划手段影响的(土地)拥有者平等地获得建筑供给分配和分担城市化成本。该原则也允许公社购买必要的土地作为公共服务和绿地空间,而不需要依靠征用的方法.但这对于资源不足的公社是一项非常重的财政负担。这就是说,所有位于改造地区的(土地)拥有者.都依各自房产所占比例,分摊建筑成本和行使权利。可持续性原则设定了一系列土地改造的条件.比如.如果没有事先建立铁路或地铁车站.则大型建筑是不允许建造的;将待建区域中20%的土地规划成”生态绿地”(ecologicgreen);要求建筑与种植的树木按比例相匹配.
本文标题:罗马城市发展史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550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