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三章-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三、心理健康及其标准•四、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五、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当代青少年学生现状所需(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重视•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中提出了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9月教育部又印发了一个进一步指导、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二)当代青少年学生现状所需•总的来讲,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好的,但也不容乐观。现状举例•一个年仅10岁的小学生,因为期中考试成绩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心中害怕,便离家出走,在外流浪多日,险些被坏人拐卖。•一位女中学生经常听母亲讲:“世上男人没几个好的,接触男的要小心。”从初三开始,她见了男性便不由自主地将目光移向“不该看的部位”,由此产生罪恶感,不敢出门,甚至想弄瞎自己的眼睛。•根据近年来对一些大城市的在校学生的调查,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由此可见,心理和行为问题随学生年级的升高呈现递增的趋势。•42.73%的“做事情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和现状警示我们,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比较突出,这不仅与我们的教育宗旨不相适应,长此以往也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学生整体素质的降低。•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加强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很有必要。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心理素质,是人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它是心理发展水平的总和,学生的求知和成才,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只有通过个体心理机制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在人格特质中,学生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开放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等均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能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关键。•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2.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动力•现代教育起来越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在现代社会里,人的个性发展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或民族有丰富多彩的个性,就意味着有丰富多彩的创造力,意味着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加。•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3.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条件•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开发人的潜能资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包括四个方面:智慧、情感、创造和超越感。学校教育则侧重对学生智慧能力、情感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开发。•亦即开发个体内所具备的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动力。潜能的开发有赖于个体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但学业失败会降低学生的自信。•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将通过与被辅导者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协助当事人认识自己,进而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展。4.推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看,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品德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心理上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期,心理复杂而多变。•不掌握他们的心理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将难以塑造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德育工作是解决政治方向、思想方向、道德价值观念的问题和人的社会倾向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发掘潜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家庭和社会。•其次,在德育,我们是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5.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从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学生的社会化的关系看,人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形成和发展对于社会的认识过程,使他们逐渐在不同程度上学会做人处事。•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缓解人际冲突,密切人际关系等。从而为他们顺利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心理健康及其标准•(一)心理健康的含义•(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关于心理健康,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过各自不同的看法。•1946年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具体明确地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我国台湾学者钱频认为:心理健康者应有满意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格完整;个人与社会协调;情绪稳定。•我国大陆学者张人骏等认为,心理健康应“包括健全的认识能力;适度的情绪反应;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谐的个性结构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由此可见,学术界对什么是心理健康的提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没有能够给心理健康下一个明确而统一的定义。•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心理健康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来理解。•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智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一般来讲,智商在130以上,为超常;智商在90以上,为正常;智商在70—89间,为亚中常;智商在70以下,为智力落后。•智力落后的人较难适应社会生活,很难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要与同龄人的智力水平相比较,及早发现和防止智力的畸形发展。例如,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于敏感或迟滞、知觉出现幻觉、思维出现妄想等,都是智力不正常的表现。2.情绪适度•情绪适度是指情绪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情绪的持续时间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活动的主流是愉快的、欢乐的、稳定的。•有人认为,快乐表示心理健康如同体温表示身体健康一样的准确。一个人的情绪适度,就会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信心和希望。3.意志健全•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健全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意志品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意志标准,其中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行动的自觉性是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正确的认识,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行动的果断性是善于明辨是非,适当而又当机立断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行动的顽强性是在作出决定、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4.人格统一•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各种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结合成相互联系的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如果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失调,就会造成人格分裂,产生不正常的行为。•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是人格分裂的表现。一个人的人格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因此,形成一个统一的、协调的人格和形成一个残缺的、失调的人格,其性质对心理发展和精神表现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5.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际关系和谐具体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相容,互相接纳、尊重,而不是心理相克,相互排斥、贬低;对人情感真诚、善良,而不是冷漠无情、施虐、害人;以集体利益为重,关心、奉献,而不是私字当头,损人利己,等等。6.社会适应良好•心理健康的人,应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协调一致。•如果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应及时调节,修正或放弃自己的计划和行动,顺历史潮流而行,而不是逃避现实,悲观失望,或妄自尊大、一意孤行,逆历史潮流而动。7.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人的一生包括不同年龄阶段,每一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都表现出相应的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年龄特征。•一个人心理行为的发展,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如果一个人的认识、情感和言语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基本符合他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特征,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行为异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四、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许多相对独立的特质。•影响心理健康、造成心理障碍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从各种制约因素的性质来说,主要有生物遗传因素、心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从各种制约因素的功能来说,可以分为本体因素与诱发因素两大类。(一)本体因素•本体因素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和心理活动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主要有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中毒,以及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等。第一,遗传因素•遗传,是指直系父母以基因和染色体的形式,在妊娠时将其全部遗传物质转移给子代的现象。•子女从父母那里获得23对即46条染色体,每对染色体都有一条来自母亲,另一条来自父亲。每条染色体都有1000~2000个基因,而它们都具有转移遗传物质的特性。•一般说来,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人作为整体(包括身心两个方面)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却是十分密切的,尤其是一个人的体形、气质、神经结构的活动特点、能力与性格的某些成分等都受遗传因素的明显影响。•根据统计调查数据及临床观察经验都表明,在精神病患者家族中确实有一定的成员患有精神病或某些异常的心理行为表现,如抽疯发作、精神发育不全、脑神经萎缩、性情乖僻、躁狂抑郁等。•有人对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患病率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躁狂抑郁症:父母~11.5%;子女~22.2%;异卵双生~23.0%;同卵双生~95.7%。•精神分裂症:表兄弟姐妹~3.9%;堂兄弟姐妹~7.3%;父母~9.8%;同胞兄弟姐妹~11.9%;异卵双生~12.5%;子女~16.4%;同卵双生(分居)~77.6%;同卵双生(同居)~91.5%。•这些数据表明,许多精神疾病在发病原因上确实具有血缘关系从远到近而患病率也由低到高的明显倾向,这是遗传因素起作用的明显证据。•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症,是由性染色体异常引起的。•一般男性是从母亲那里获得X染色体,从父亲那里获得Y染色体(若从父亲那里获得X染色体便为女性,即XX)。但是,如果携带过多的X染色体,男性即由正常的XY型变为X
本文标题:第三章-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571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