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柏拉图与《理想国》之读后感三篇
柏拉图与《理想国》之读后感三篇【仅供参阅!】《理想国》读后感【读后感1】【2014.01.09】曾经以为智者哲人柏拉图,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坠云端而不知其踪迹,曾经以为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的辉煌巨著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如今,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其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地了解它的精髓,因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攀爬上去,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青年时从师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他逃回了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卡德米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之中,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公元前5世纪,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理想国》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是世界哲学史和政治史上的一份瑰宝。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书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看这本书,我们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让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我们产生一种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的感觉。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逐一地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地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存在、永恒不变的,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会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一种由“理念论”和“回忆说”构成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理想国》的哲学基础。《理想国》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问题。书的开篇,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就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这也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将其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然而文章并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更加着眼于城邦的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之后,柏拉图提出了“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并讨论了哲学王与城邦的关系和哲学王的形成。他认为,政治家只有是哲学王,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地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地安居乐业。在一个正义的城邦里,哲学王应该成为统治者,因为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因为哲学王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而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我想,如果一个人真的具备了这些品质,的确纵是玛摩斯也无法挑剔了。但是,一个国度能产生几个这样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哲学王,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拥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呢?尽管这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柏拉图还是坚信其现实性。要想成为一名哲学王是要具备天性的,勇敢、大度、聪敏、强记是这种天赋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如果一个人具备了所假定的哲学王的天赋,并且得到了合适的教导,必定会成长而达到完全的至善,然而,这些配的上哲学的人会受到环境的败坏,因而离弃了哲学,“使她孤独凄凉”。所以,“剩下来配得上研究哲学的人就只有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了:他们或是出身高贵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处于流放之中,因而没受到腐蚀,依然在真正地从事哲学;或是一个伟大的灵魂生于一个狭小的城邦,他不屑于关注这个小国的事务;少数人或许由于天赋优秀,脱离了他所正当藐视的其他技艺,改学了哲学;还有一些人,也许是我们的朋友塞亚格斯的缺陷束缚了他们,须知就塞亚格斯而言,背离哲学的所有其他条件都是具备的,但是他病弱的身体使他脱离了政治,没能背离哲学。”柏拉图的人生志趣是培养学生,因此,他在《理想国》中也提到很多教育问题,这对后世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教育应该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终身教育的思想,以及女子也应该接受教育。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也有一些说法“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因为在现实的条件下,哲学家是很难产生的,柏拉图也把自己成为哲学家的原因归结为神的作用。而作为真正的哲学家,在不和意的城邦里面,他是不能从事政治的,因为他没有办法既从事政治又保持灵魂的和谐,而丧失了灵魂的和谐便背离了善的理念,也就不再是哲学家了。所以,柏拉图的现实选择是培养学生,这展示出了可知世界的终极形态,也就可以达到在全书最后一句话所指望的“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我想,如果不是生活在古希腊那样盛行辩论的国家,又怎能产生如此英才呢?古希腊人讨论哲学问题,追昔抚今,而现代的一些人整日为名利所累,真令人扼腕叹息。读《理想国》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读书,要学习书中的学问,更要从学习书中品味人生。《理想国》这本书应该是常读常新的,当经过时间的积淀,见过更多美好和丑恶的事物,心情变得苍凉起来时,相信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刻,更能读出其中独特的韵味和精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在灵魂上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姿势吧,随时不忘心中的理想国,不忘我们肩上这份神圣的使命,倾听柏拉图的思想,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国家,为自己更美好的将来谋划,为祖国更快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终生。柏拉图与《理想国》【读后感2】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巨擎。他出身于雅典一个大奴隶主家庭。父亲是雅典王卡德鲁斯的后代,母亲是梭伦的后代。柏拉图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数学、文学、音乐的基础尤其厚实。他先后研究过爱菲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深受赫拉克里特和巴门尼德哲学思想的影响。公元前407年,柏拉图20岁,就学于苏格拉底,接受了苏格拉底的伦理哲学及其概念辩证法。他是苏格拉底最伟大的弟子,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他在其巨著《理想国》中构建了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对于当时,甚至后世哲学和国家体制的冲击都是彻底性的。一、理想国的哲学基础柏拉图身处雅典城邦民主制的多事之秋,他目击了雅典体制的反复和价值观的混乱,他意识到当时的所有城邦都处于极坏的统治之下,其法律已经破坏到无药可救的地步。他认为要杜绝世间的罪恶,就要有一种正确的哲学,它能使人们弄清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各种正义和非正义的形式。从这一思想出发,柏拉图终生孜孜不倦地寻求一种优秀的、正义的政治制度,建构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在这个国家中,统治者必定是真正的哲学家,这样他才能努力建立和维护国家的正义和合理性秩序。他认为虽然它永远不能成为现实,但是这种国家是经过精心的理性设计的,是一个理想国家的原型,现实中的国家应该尽可能接近它。柏拉图的哲学学说是理念论。他认为,事物是借其本质(它自身)而存在的,现象只是事物本质自身的表现。在《理想国》中,理念与事物的关系被看做产生与被产生的关系,善理念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于善理念,柏拉图没有用一种定义的方法来说明,而是采取比喻的方式来阐释,而且是一个极妙的比喻,即借太阳与万物的关系来使人联想到善理念与善事物之间的关系,此即所谓的“阳喻”。这一比喻基于柏拉图对“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区分,有着丰富的可阐释性。柏拉图认为,真理和知识可以被看成好像是善,但不能把它看成是善本身,善本身是真理与知识的源泉,在价值上是最高的。在善理念的光线照耀下,具体的真理和知识才能为人所知,并使人的理智功能得以发挥,提升为理性。所以,善理念的设定,就意味着要让人们行为善良,就应该使人们的灵魂转向,从专注于生灭事物到专注于永恒事物。而这种转向是要由教育来达成的,是一个艰苦的灵魂提升过程。二、“正义”的理想国在柏拉图看来,无论智慧还是道德,现实中没有人能比得上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最正义的人的典范。可是,即使是这样正义的人也免不了不正义的现实社会对他的排除和抹杀。那么要使正义的人有用武之地,并得到正义的回报,不仅仅只是注重于个人的道德努力和行为自律,还必须建立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为个人实现正义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哲人王”统治的理想城邦的蓝图。在古希腊城邦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个人是缩小的城邦,城邦是扩大的个人。既然个人与城邦只是扩大与缩小的关系,那么,城邦的制度也必然与个人的灵魂存在着同构关系。个人的灵魂包括理智、激情、欲望三个部分,城邦的全体公民同样也可以分成三个等级,明确其支配与服从的相互关系。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于在进入肉体之前“观照”真实世界的时间不同,从而产生了素质上的优劣。那么,虽然人的灵魂都拥有理智、激情、欲望的冲动,但是,各人的冲动有所侧重,各不相同。有的人善于思考,热爱智慧;有的人充满激情,追求名誉和权力;而大部分人渴望满足低级的欲望,对金钱和美色情有独钟。这些都是每个人的灵魂素质优劣的具体表现。所以,对于他们的“德性”要求也不可能一样。善于思考的人以追求“智慧”为德,富有激情的人以崇尚“勇敢”为德,而欲望强烈的人必然要求以“节制”为德。因此,理想的城邦,必须按照个人灵魂素质的不同,进行全体公民的社会职责分工。热爱智慧的人(哲人)应该作为领导(支配)阶层,统治城邦;崇尚勇敢的人必须形成军人(防卫)阶层,防止城邦的外侵和内乱;需要以“节制”制约其低级欲望的人,由于人数最多且热爱财色,所以适合与从事农、工、商业活动,构成生产阶层,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这三个阶层形成两个阶级,领导阶层和军人阶层属于统治阶级,而生产阶层属于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领导阶层追求真理,通过“回忆”最高存在的“善的理念”来制定法律,让现实社会的法律尽
本文标题:柏拉图与《理想国》之读后感三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593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