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24《孙子兵法》与教育教学
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这句话的意思是:战争是关系国家战略全局的大事情,它维系着民众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缜密考察、认真研究的。所以,孙子强调指导战争要熟计多谋,增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只有战前胜算在胸,计划周密,计谋高超,才能出师必胜;否则,计划粗疏,决策失算,或者根本无算,打莽撞仗,必然失败。兵者,国之大事,反映了孙子的重战与慎战思想。孙子把战争提到事关国家存亡和民众生死的高度,表明他具有鲜明的战略意识和全局观念。这是中国古代对战争问题第一次做出的明确概括。古往今来,战争和文明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由此便有了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之说。综观历史,每当政权更迭,改朝换代的时候,兵者便成为国之大事;而一旦国家建立,人民需要安居乐业的时候,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便上升为国之大事,而教育更是理所当然地成为国策中的重中之重。中国历史上享有千古一帝盛誉的清朝康熙大帝,从治理国家的实际出发,对学习汉族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欲望和浓厚的兴趣。即位不久,就采纳汉官的建议,在宫中致斋后,在诸王、大臣的陪同下,乘辇亲诣太学祀孔。亲奠完毕,又到彝伦堂,听满汉祭酒、司业依次讲解《易经》、《书经》,并要求诸王、大臣们也要勤勉学习。后来又设南书房,开博学鸿词科、明史馆,编纂《全唐诗》、《佩文韵府》、《字典》等书籍,提倡程朱理学。由于康熙崇儒重道,重视教育,并以此来团结广大汉族官民,强化了政权的巩固,建立了在位61年的康熙盛世。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始终视教育为国之大事。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任何敌人的。为了提高干部的文化和政治素质,党在延安建立了抗日军政大学,毛泽东亲自授课。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设各种业余学校,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开展了大规模的扫除文盲的运动。文化大革命中,教育受到严重摧残。邓小平同志恢复工作后,在1975年的整顿中,率先进行的就是教育和科技整顿,他认为教育和科技上不去,国家就不能发展。粉碎四人帮后,再次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首先召开科教工作座谈会,当机立断地决定改革招生制度,恢复停顿10年的高等教育考试。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亲自主持全国科技大会,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号召在党内造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空气。从此,我国教育科技战线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科学教育的春天终于冲破寒流,温暖了人间。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国家之间的军事斗争已经转化为政治、经济方面的竞争。为此,江泽民明确指出,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因此,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再次把教育提高到国之大事的地位。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党和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针对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此后不久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国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一年以后,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就要看我们党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实践证明,民为国本,学为国魂。教育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动员令,为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二上兵伐谋孙子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以谋攻之法也。(《谋攻篇》)这段话的意思是:用兵打仗,上策是从智谋上战胜敌人,即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计谋上胜敌一筹,使敌人屈服;其次是从外交上压服敌人,即联合自己的盟友,拆散敌国的盟军,使对手处于孤立无援的困境;再次是攻打敌人的军队,以武力战而胜之;而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堡,这是作战中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所以,善于交战的将领,不是采用武力使敌人屈服,也不是靠硬拼的办法攻占敌人的城池,更不是采用久拖不决的消耗战去吞并敌人的国家。因此,运用谋略迫使敌人完全地降服,军队不受挫折而取得完全的胜利,以此争雄于天下,这就是运用谋略战胜敌人的法则。这种战争的胜负系于决策正确与否的思想,体现出对战争指导者主观能动性的高度重视。自古以来,有作为的军事家们无一不是遵循着先计后战、上兵伐谋的原则,演绎出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精彩绝伦的战争画面。教育虽然不是战争,但同样需要运用智慧和谋略,去指导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堪称伟大的教育家。一部《论语》记述了孔子许多充满了智慧和谋略的教育思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讲学习旨趣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是知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学忧不及,犹恐失之。当仁,不让于师。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讲学习态度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多闻阙疑,慎言其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讲学习方法的。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这是讲学习意义的。这些充满智慧与科学的教育思想,既是为师者教书育人的良策和高招,也是学子们求知上进的箴言与捷径,至今对后人仍很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因为,只有明确学习目的,才能永不满足,奋发进取;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才能克服困难,一如既往;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在学习中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在我国,没有人怀疑北京大学在中国高等学府中的崇高地位,也没有人怀疑考入北京大学的学子们的聪明才智。前几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在北大等你》,书中48位考入北京大学的文、理科高考状元及优秀学生,用自己的切身经历,介绍了他们高效率的复习方式和独特的高考心态平衡法。实际上,他们所讲述的也就是他们在实践孔子那些充满智慧与科学的教育思想和孙子上兵伐谋的兵家谋略的体会。他们成功的体验再次证明,知识可以给人智慧,智慧使人更加聪明。三庙算胜者,得胜多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胜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不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计篇》)所谓庙算,指的是古代战前君主在宗庙里举行仪式,商讨作战计划。这段话的意思是:拉开战斗序幕之前,就已庙算周密,充分分析、估量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开战之后取胜的把握就会多些;反之,战前没能庙算周密,开战后往往很少取得胜利,更何况开战前既不庙算,又不分析取胜的有利条件呢!我根据以上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要素(五事)和七个方面情况(七计)分析,指挥作战的诡道原则的运用,以及战前的庙算,谁胜谁负,就已经不言自明了。孙子在这里强调的庙算的胜与不胜,不是单纯地比较有利条件的多少,还必须进行深层次的、静态的计算,也就是全面地分析彼此条件,包括有利的和不利的、主观的和客观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以及彼此互相制约消长的关系,从而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方针和部署,最大限度地扬己之长,克敌之短。庙算应用到教育工作中,就是计划和准备。大到学校专业的设置、学科的安排、教学计划的制定;小到教师教案的起草、教学过程中细节的设计,以至于备课、现代教学中制作课件,等等,都要周密考虑,认真计划,超前论证,决不可掉以轻心。实践证明,在新的一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哪所学校庙算周密,哪所学校就能在竞争中抢得先机,占据有利位置,反之,就可能被历史所淘汰。地处沈阳市的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是辽宁省政法系统惟一一所集成人学历教育、普通学历教育和干部继续教育于一身的成人高等院校。它的前身为1948年建立的辽北干校,这是我党在东北地区建立的第一所干部学校。50多年来,为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西藏等省和自治区培养了4万多名干部,有过骄人的历史和辉煌。然而,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大潮中,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由于学校条件陈旧,管理模式老化,政策保守封闭,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竟然出现了200多名教工招录200多名学生的窘境,学校生存危在旦夕。在困难面前,学院党委冷静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客观评估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为学院重新定位,大胆提出了立足政法,面向社会,按需办学,质量第一的新的办学宗旨,并重新调整了专业,在稳定公安和法律教学的同时,适时增加了计算机、保安管理、司法文秘、律师实务、社区服务等社会需求较大的新专业,同时根据压缩基础理论课,精练法律课,更新公安课,强化技能课的原则,进行教学计划改革,立足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从而增加了学校的吸引力,在同类学校普遍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在校学生已达到2000人。在干部继续教育上,也向高层次方面发展。从1996年起,学校先后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警方和院校合作,开展学术交流、警官培训;从1998年起,又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天津大学等名校联合开办研究生课程班和工程硕士班。此外,还和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组织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扩大社会影响,使学校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实践证明,庙算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因时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庙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是改革创新的过程。庙算胜者,得胜多也。四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计篇》)这段话的意思是:统兵的将帅,必须具备大智奇谋、赏罚有信、仁慈博爱、勇敢果断、严法明纪等五个方面的才能、品德和气质。换句话说,五德皆备,方能为将。如同梅尧臣所言: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服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所以,智、信、仁、勇、严是古代兵家普遍采用的识将、选将的标准。将帅是领兵打仗的,需要五德皆备。教师是培育人才的,更需要五德皆备。因为,智者,先见而不惑,只有具备先见之明,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信者,号令一也,只有号令一致,赏罚分明,才能师道尊严;仁者,惠抚侧隐,只有关爱学生,才能和学生心心相印;勇者,徇义不惧,只有正义果敢,无私无畏,才能为人师表;严者,以威严肃众心也,只有令行禁止,严肃执纪,才能扶正祛邪,培育人才。所以,这五条都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缺一不可。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所以,一个学校,最重要的问题,是选择校长教员和规定教育方针。因为这是办好学校的前提和保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提出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制定,国家给予教师的待遇和向教师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规定教师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各种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四)
本文标题:24《孙子兵法》与教育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616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