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人教版五年级下1―4单元教材分析
五年级语文下册1—4单元教材分析2基础知识项目内容应达目标生字生字表一要求:认读生字表二要求:读写词语读读写写要求:读写(特别是四字词语,还要理解词语意思)读读记记要求:认读(特别是易错读音、多音字)日积月累词语要求:读写名言、诗句等要求:会背诵、了解出处和作者3习作训练组别写作内容建议口语交际一给远方小学生写信(应用文)1.可以先介绍自己的情况,再说说打算开展手拉手活动的想法,并提出可行的建议。2.信写好后读一读,改一改,最好能把信寄出去。3.复习书信的格式。策划手拉手活动二1.看图作文2.童年的趣事(记实作文)1.仔细看图,想象正在进行的足球赛的紧张、激烈,把看到的、想到的内容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2.写趣事:把事情经过写清楚,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讲述难忘的童年三发言稿(应用文)1.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语句要通顺。2.写好后,听取别人的意见认真改一改,还可以当众练一练。劝说他人四令自己感动的事(记实作文)1.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让听的人被你讲的故事所打动。2.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讲述令人感动(使人难忘)的一件事第一单元——走进西部本组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教学时,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5《草原》1.了解作者(老舍,学生曾学过他写的《猫》《母鸡》)2.了解体裁(散文)3.理清顺序(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依次描写了草原风光、马上迎客、把酒联欢和依依送别的动人情景。)4.把握内容和主旨(本文描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5.理解重点语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参考教参P4)6.学习写法(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情景交融)7.语言积累(背诵第一、二自然段)6《白杨》1.了解作者(袁鹰)2.把握内容和主旨(课文记叙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3.理解重点语句(“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参考教参P20)7《白杨》4.了解写作特点(托物言志、借物喻人)5.积累运用①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②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第二单元——永远的童年本组教材以童年为专题进行编排,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教学时,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9《古诗词三首》1.了解作者、朝代、体裁(前两首为诗,第三首为词。)2.理解诗意(重点理解书后三句话的意思)3.体会诗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反映了童年生活的纯真美好。)4.积累运用①背诵全文。②默写《牧童》。③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10《冬阳•童年•骆驼队》1.了解体裁和出处(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2.了解作者(林海音,学生曾学过她写的《窃读记》)3.了解题目特点(三个词语用间隔号连起来)4.把握内容和主旨(课文围绕骆驼队,写了看骆驼咀嚼,和爸爸谈论驼铃,想剪驼毛,问夏天骆驼去哪儿这几件小事,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留恋与怀念。)5.语言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11《童年的发现》1.了解作者(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2.把握内容和主旨(本课讲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3.理清文章顺序(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4.理解重点语句(“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与迫害的风险。”参考教参P69)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本组围绕“语言的艺术”选编了四篇课文,包括文言文、剧本、相声等多种体裁。教学本组课文,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13《杨氏之子》1.了解体裁(文言文)2.了解出处(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3.指导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特别注意停顿得当)重点字音:诣(yì)其父为(wèi)设果应声(yìng)答曰(yuē)重点句子:①孔/指以示儿/曰②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全文:参看教参第93页14《杨氏之子》4.根据注释理解词句和全文的意思重点词:惠,同“慧”,智慧的意思。重点句: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了总起全文的作用。)②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是杨氏子巧妙的回答,最能体现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5.把握内容(理解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6.语言积累(背诵课文)15《晏子使楚》1.把握内容和主旨(课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故事盛赞了晏子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高超的语言艺术。)2.理清顺序(本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开头写了事情的起因,中间写了事情的经过,结尾写了事情的结果。)3.学习写法(本文通过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第四单元——他们让我感动本组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体裁上有散文,有小说,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本组的教学目标,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二是引导学生既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三是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准备。17《再见了,亲人》1.了解体裁(散文)2.把握内容和主旨(本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3.了解写作特点(本文叙事抒情相互交织,构思精巧别致。作者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三个自然段写法大体相同。首先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中间内容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后三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心声表达真情。)18《再见了,亲人》4.理解重点语句(参考教参P124)(1)“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5.积累运用(1)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使自己感动的词句。(2)从《再见了,亲人》一文中挑选一件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再写下来。19《桥》1.理解题目含义(文中的老支书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此为题的深刻内含。)20《桥》2.把握内容和主旨(文章讲述了黎明时分,山洪袭来,村里的老支书凭借自己的威信果断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而他自己和儿子却献出了生命的事。本文赞扬这位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21《桥》3.了解写作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本文标题:人教版五年级下1―4单元教材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631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