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赴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想以此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他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杰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他以最大的力量,把感情、思想、文字,容纳在一两千字里,像块玲珑的瘦石,而有手榴弹的作用。——老舍一个伟大的精神,一个以笔为刀而不知何谓恐惧的人物,与世长辞了。我以曾经做他的朋友为荣誉。——史沫特莱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才气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毛泽东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绍兴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在这里。“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听人说,在我幼小的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这棵树下,就是鲁迅儿时经常玩的地方。背景知识:《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朗读课文:1、读准字音;2、停顿恰当;3、读出感情;4、读出重音。生字词,读一读(读准下列字音):chàlíngdīngxiánwùbǐ丫杈伶仃嫌恶可鄙shíhuángsèshù什物惊惶瑟缩宽恕zhìnüèduòyì掷虐杀堕苦心孤诣qiáocuìmúwúgōngchéng憔悴模样蜈蚣惩罚shí什物什么什shén恶è凶恶ě恶心wù嫌恶模mó劳模mú模样嫌xián嫌恶赚zhuàn赚钱诀jué诀别决jué决定抉jué抉择堕duò堕落坠zhuì下坠恕shù宽恕nù愤怒怒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分别(多指不易相见的离别)。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厌恶。惊慌。因寒冷、受惊而蜷缩或兼抖动。形容忽然醒悟。令人鄙视。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程度。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柄:比喻在言行上被人抓住的资料。恍然:突然清醒的样子。可:值得诀别:嫌恶:笑柄:可鄙:恍然大悟:惊惶:瑟缩:肃杀:苦心孤诣:不堪:放在表示消极意义的词后,表程度深。比一比,看一看,谁的反应快!不是1、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线索2、“风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整体感知本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的往事及其带给“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沉重悔恨悲哀3、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还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全文共分四部分:一、(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二、(3—4)“我”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小兄弟风筝的事情四、(12)看着眼前北京的风筝,“我”的心情十分悲哀沉重。三、(5—11)到了中年,意识到错误,当道歉时,小兄弟已忘却,“我”心情更沉重。理清脉络写作顺序倒叙研读第一部分,思考1、“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我”为什么感到“惊异和悲哀”?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因此惊异;同时想起小时侯精神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研读第二部分,思考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前后是否矛盾?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含义.作者离开故乡多年,依然怀念小时侯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温和的春天,而北京此时却是肃杀的冬天,竟然有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3,从3、4语段中找出对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做风筝的描写的语句?作者从哪些方面写的?他是怎样的形象?4,对小兄弟流露出怎样的感情?5,作者是怎样的形象?6,对“我”的描写流露出怎样的感情?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的形象可怜、同情、痛楚的手足之情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深深的自责小兄弟“我”最喜欢不爱,嫌恶,认为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愤怒抓断、掷踏扁傲然走出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惊呼跳跃笑柄可鄙惊惶失色瑟缩苦心孤诣态度看风筝做风筝7,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的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了惩罚,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8、从第五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9,“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10、“我”懂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我”严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知错必改,为人严肃。对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11、待到小兄弟惊异的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你感悟到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更深沉的悲哀。12、“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时侯,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事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13、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上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想摆脱也不可能。研读第三部分,思考14、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哀。“但是”表达了作者要坚持与封建思想斗争的决心。运用对比手法,增强主题力度*故乡与北京不同区域不同景色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的惊异。*“我”与小兄弟在放风筝问题上的对比:突出“我”的无情与小兄弟的可怜。*“我”心理情感的前后对比:突出“我”的自责。作品主题(多方面的)《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1.鲁迅的兄弟之情。2.揭示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3.学习鲁迅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精神。记叙文的叙述顺序主要有三种。●按时间先后来写——顺叙写作顺序的一点知识:●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时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插叙
本文标题:《风筝》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650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