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归纳(总复习)
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归纳一、之1、“之”在文言文中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他们”、“它”、“这”、“我”等。如:(1)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2)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之,代事,指愚公挖山,可译作“这件事”。(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2、“之”可译作结构助词“的”,如:蜀之鄙有二僧(《为学》)3、“之”在三种情况下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在句中表示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作为倒装句的标志;在句中起调节音节作用。例如:(1)虽我之死(《愚公移山》)——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之,倒装句(宾语前置)的标志。(3)马之千里者(《马说》)——之,倒装句(定语后置)的标志。(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之,起调节音节作用。4、“之”还可以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例如:吾欲之南海(《为学》)二、其1、“其”在文言文中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有时也作指相当于“这”、“那”、“其中”。如:(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其,译作“它们”。(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其,译作“它们的”。(3)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其,起指示作用,指舟子,相当于“那”(4)其一犬坐于前(《狼》)——其,译作“其中的”。2、“其”用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或表示推测语气。(1)其真无马邪(《马说》)——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2)其真不知马(《马说》)——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3)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用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三、而“而”字可以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修饰、因果等关系。1、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并且”、“又”等或不译。如:(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而,译作“又”。(2)敏而好学《〈论语〉十则》)——聪明并且爱好学习。2、表承接关系,可译作“然后”、“就”,或者直接用逗号代替。如:扁鹊望桓侯而旋走(《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远远看见蔡桓公转身就跑。3、表转折关系,可译作“却”、“可是”,也可用本字。如:(1)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则》)——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2)骨已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骨头已经丢完,可是两只狼仍跟原来一样一起追赶。4、表修饰关系,可译成别的字如“地”,或不译。如:(1)面山而居(《愚公移山》)——面对着两座大山居住。(2)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5、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而”。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快乐也就无穷无尽。6、表示递进关系,可译成“而且”。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喝少量的酒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四、于“于”作介词,相当于“在”、“到”、“向”“对”“从”“比”“给”等。如:(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行为感到惋惜痛心的。(2)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只希望)在乱世中苟且保全自己的性命。(3)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想要向陛下报答先帝的厚待。(4)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野中被起用。(5)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三次到草庐中探访我。(6)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此上天想要将重任降给这种人。五、以1、“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物件,译为“把”、“用”、“拿”等,如:(1)屠惧,投以骨(《狼》)——屠夫十分害怕,把骨头投向狼。(2)能以径寸之木,为......(《核舟记》)——划船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做成......(3)咨臣以当之事(《出师表》)——拿当今世上的事情来询问我。2、“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作“靠”、“凭借”、“按照”等,如:(1)何以战?(《曹刿论战》)——您凭借(靠)什么作战?(2)策之不以其道(《马说》)——驱使它不按照驱赶千里马的方法。3、“以”作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作“来”、“用来”;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表示原因,可译作“因为”。如:(1):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2)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以致损伤了先帝的之明。(3)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4、“以”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有的人认为是死了,有的人认为是逃亡了。六、焉1、“焉”作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呢?2、“焉”作指示代词,相当于“于之”(在其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几个人行走,必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3、“焉”作句末语气词,可译作“啊”“呢”等,也可不译。如:(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七、则1、“则”可作连词,用在分句与短语之间表示相承关系,相当于“就”、“那么”、“那就”;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如:(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山不在于它有多高,有神仙就著名。(2)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2、“则”作动词,相当于“是”、“就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八、乃作副词或连词,用在分句或短语之间,表示相承关系,相当于“才”“就”“竟”等。如:(1)乃悟前狼假寐(《狼》)——才明白前面的一只狼假装睡觉。(2)得钱五百,乃去(《宋定伯捉鬼》)——得到五百钱,就离开了。(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年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九、为1、“为”表示由动词“做”延伸出去的含义:“制造”、“设置”、“雕刻”、“担任”等。如:(1)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为”可译为“制造”。(2)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为器皿(《核舟记》)——“为”译为“雕刻”(3)“为屯长”(《陈涉世家》)——“为”可译为“担任”。2、“为”表示判断动词,可译为“是”。如: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3、“为”,作动词,可译为“成为”、“作为、当作”。如:(1)为坻,为屿,(《小石潭记》)——“为”可译为“成为”。(2)以丛草为林(《闲情记趣》)——“为”可译为“作为、当作”。4、“为”,作介词,可译为“被”、“于、在”、“对、向”、“给、替”等。如:(1)士卒多为用也(《陈涉世家》)——“为”可译作“被”。(2)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为”可译作“于、在”。(3)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为”可译作“对、向”。(4)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为”可译作“给、替”。5、“为”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因为”。如:项为之强(《闲情记趣》)6、“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如:何命焉为(《公输》)——有什么见教呢?
本文标题: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归纳(总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666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