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上机四-地形分析和构建技术
上机四:地形分析和构建技术一、地形的坡度坡向分析1.1、坡度分析1、对TIN数据的坡度分析步骤1:启动ArcMap,将TIN数据【chap06\练习数据\坡度坡向和纵断面分析\原始地表面】加载到当前地图文档。加载“3DAnalyst”3D分析扩展模块。步骤2:在【目录】面板中,浏览到【工具箱\系统工具箱\3DAnalysisTools\表面三角化\表面坡度】,双击该工具,启动【表面坡度】对话框。设置【输入表面】为【原始地表面】。设置【输出要素类】为【chap06\练习数据\坡度坡向和纵断面分析\三维建模.mdb\分析过程数据\地表面坡度1】。设置【坡度单位】为【DEGREE】,即“度”。另一个可选项是【PERCENT】,即“百分比”。认可其它默认设置,点【确定】开始计算。计算结果是一个多边形要素类,其【SlopeCode】属性记录的是坡度的分级,具体分为1~9级,1级对应0~10度,每级递升10度。对它作基于【SlopeCode】的【唯一类型值】符号化显示。2、对栅格地表面的坡度分析步骤1:启动ArcMap,将栅格数据【chap06\练习数据\坡度坡向和纵断面分析\三维建模.mdb\原始地表面】加载到当前地图文档。步骤2:在【目录】面板中,浏览到【工具箱\系统工具箱\3DAnalysisTools\栅格表面\坡度】,双击该工具,启动【坡度】对话框。设置【输入栅格】为【原始地表面】。设置【输出栅格】为【chap06\练习数据\坡度坡向和纵断面分析\三维建模.mdb\地表面坡度2】。设置【坡度单位】为【DEGREE】,即“度”。点【确定】开始计算。计算结果是一个连续的栅格数据,它的【Value】值是每个栅格点的坡度值,对其做【分级符号化】显示。1.2坡向分析1、对TIN数据的坡向分析步骤1:启动ArcMap,将TIN数据【chap06\练习数据\坡度坡向和纵断面分析\原始地表面】加载到当前地图文档。加载“3DAnalyst”3D分析扩展模块。步骤2:在【目录】面板中,浏览到【工具箱\系统工具箱\3DAnalysisTools\表面三角化\表面坡向】,双击该工具,启动【表面坡向】对话框。设置【输入表面】为【原始地表面】。设置【输出要素类】为【chap06\练习数据\坡度坡向和纵断面分析\三维建模.mdb\分析过程数据\地表面坡向1】。认可其它默认设置,点【确定】开始计算。计算结果是一个多边形要素类,其【AspectCode】属性记录的是坡向的分级,具体分为-1、1、2~9级,分别代表平面、北、东北、东……西、西北、北。对它作基于【AspectCode】的【唯一类型值】符号化显示。2、对栅格地表面的坡向分析步骤1:启动ArcMap,将栅格数据【chap06\练习数据\坡度坡向和纵断面分析\三维建模.mdb\原始地表面】加载到当前地图文档。步骤2:在【目录】面板中,浏览到【工具箱\系统工具箱\3DAnalysisTools\栅格表面\坡向】,双击该工具,启动【坡向】对话框。设置【输入栅格】为【原始地表面】。设置【输出栅格】为【chap06\练习数据\坡度坡向和纵断面分析\三维建模.mdb\地表面坡向2】。点【确定】开始计算。计算结果是一个连续的栅格数据,它的【Value】值是每个栅格点的坡向值,其中-1代表平面,0~22.5代表北向,22.5~67.5代表东北,67.5~112.5代表东向,以此类推。二、道路纵断面分析和设计步骤1:启动ArcMap,将TIN数据【chap06\练习数据\坡度坡向和纵断面分析\原始地表面】和栅格数据【chap06\练习数据\坡度坡向和纵断面分析\三维建模.mdb\用地规划图】加载到当前地图文档。加载“3DAnalyst”3D分析扩展模块。步骤2:显示【3DAnalyst】工具条。在任意工具条上点击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3DAnalyst】,显示【3DAnalyst】工具条。步骤3:绘制两条代表道路中心线的3D线。在【3DAnalyst】工具条中,将【图层】栏设置为【原始地表面】。点击【线插值】工具,然后在图中偏南边从左到右描出一号方案的道路选线。点击【选择要素】工具,然后双击描出的道路中心线,显示【属性】对话框,将颜色改为蓝色,宽度改为【3】。类似地,再绘制一条偏北边的二号方案的道路选线,将颜色改为【红色】,宽度改为【3】步骤4:生成现状纵断面图。点击【选择要素】工具,选中两条道路中心线(按住Ctrl键不放,可以允许选择多个要素)。点击【创建剖面图】工具,显示【剖面图标题】对话框。图中X轴代表长度,Y轴代表高程。从图中,可以非常明显低看到两个方案的坡度差异。右键点击【剖面图标题】对话框中的区域,在弹出菜单中选择【高级属性…】,点击左侧列表中的【Data】(资料)项,右侧表格中显示了道路纵断面数据。三、构建规划地表面和场地填挖分析目前在进行竖向规划时,规划师主要通过标高值在头脑中想象规划后的地貌,这对于山地丘陵地形的设计容易出现设计缺陷(例如挡土墙过高、场地平整难度过大等)。如果能利用ArcGIS模拟出场地的规划地表面,就可以直观地看到规划后的地形情况,并可以一边分析一边调整,直至达到满意的效果。目前常规的基于CAD的土方计算软件适用于较小范围内的土方计算。对于较大范围的计算,这些软件效率不高。相比之下,ArcGIS提供的填挖方计算功能可以很好地适用于大范围的土方填挖计算。要分析填挖方首先要有两套地表面,例如现状地表面和规划地表面,之后才能进行比对分析。本练习仍然使用上机练习三构建的地表面,在它的基础上构建铁路站场区域的规划地表面。3.1构建规划地表面构建规划地表面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勾出场地边界线;然后清除场地边界线内的地形;接下来根据竖向规划,绘制所有二维的标高控制线,并将其叠加到现状地表面以形成现状的三维标高控制线;之后,逐折点调整标高控制线的折点标高至规划标高;最后,用规划的三维标高控制线更新地形即可。步骤1:准备工作。启动ArcMap,新建一个空白地图。复制【原始地表面】成【规划地表面】。在【目录】面板中,找到并右键点击TIN数据【chp06\练习数据\规划地表面构建\原始地表面】,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复制】,然后再右键点击【规划地表面构建】目录,在弹出菜单中选择【粘贴】,重命名复制的数据为【规划地表面】。加载TIN数据【规划地表面】,并在【内容列表】面板中,点击该图层下的【硬边】前的符号,显示【符号选择器】对话框,将硬边的【颜色】改为黑色,宽度改为【2】,使其更清楚地显示。加载栅格数据【chp06\练习数据\规划地表面构建\三维建模.mdb\用地规划图】,并将其置于【规划地表面】图层之上。调整【用地规划图】图层的透明度。打开【图层属性】对话框,调整其【显示】选项卡的【透明度】为【50】,此时透过【用地规划图】图层可以看到地形。步骤2:启动【TIN编辑】工具条。在任意工具条上点击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TIN编辑】,显示【TIN编辑】工具条。步骤3:指定要编辑的TIN数据。在【3DAnalyst】工具条的【图层】栏选择【规划地表面】,注意该步骤切不可少(如果该工具条没有显示,可以在任意工具条上点击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3DAnalyst】,显示【3DAnalyst】工具条。)步骤4:启动编辑【规划地表面】TIN。在【TIN编辑】工具条中,点击【TIN编辑】按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开始编辑TIN】,之后该工具条上所有的工具被激活。步骤5:添加场地外边界线。场地外边界用于规定地形改变的外边界,例如边坡或挡土墙的外边界。场地外边界拥有原始地形的高程,在TIN模型中是硬断线类型。点击【TIN编辑】工具条中的【添加TIN线】按钮,显示【添加TIN线】,设置【线类型】为【硬断线】,设置【高度源】为【自表面】。意味着绘制的TIN硬断线将跟着地形走。按照下图所示绘制场地外边界线。注意尽量一次完成,ArcGIS在该功能中没有回退功能。步骤6:清除场地外边界线内的所有TIN断线。点击【TIN编辑】工具条中的【删除TIN结点】工具旁的下拉按钮,选择【按区域删除TIN结点】。然后沿着场地外边界线内绘制一个多边形,多边形内部的所有TIN结点将被删除。进一步删除边界线内的剩余TIN断线。点击【删除TIN断线】工具,逐条删除边界线内的剩余TIN断线,删除过程中TIN会实时更新。步骤7:绘制规划的二维标高控制线。竖向规划一般用道路的控制点标高来控制地形,因此我们主要沿道路绘制规划的二维标高控制线。在【chp06\练习数据\规划地表面构建\三维建模.mdb\分析过程数据】下新建要素类【标高控制线(无标高)】,注意要在【新建要素类】对话框中勾选【坐标包括Z值(Z)。用于存储3D数据。】。编辑【标高控制线(无标高)】要素类。按照下图中所示绘制标高控制线。这些控制线主要是道路中线或边线、坡脚线、坡顶线。步骤8:生成现状的三维标高控制线。在【目录】面板中,浏览到【工具箱\系统工具箱\3DAnalysisTools\功能性表面\插值Shape】,双击该工具,启动【插值Shape】对话框。设置【输入表面】为【原始地表面】,因为要获取原始地表面的标高。设置【输入要素类】为【标高控制线(无标高)】。设置【输出要素类】为【chp06\练习数据\规划地表面构建\三维建模.mdb\分析过程数据\标高控制线(带高程)】。勾选【仅插值折点】,否则系统将每隔一段距离新添一个折点并赋予它标高。点【确定】后将生成要素类【标高控制线(带高程)】。步骤9:设置每个标高控制线折点的规划标高。启动编辑【标高控制线(带高程)】。点击编辑工具,双击某条标高控制线,进入编辑折点状态,显示【编辑折点】工具条。点击【草图属性】工具,显示【编辑草图属性】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可以逐个折点地编辑其坐标和标高(Z)。参考下图所示标高逐个折点修改器Z值。点击列表中任意行的【#】列,图形中对应的折点会闪烁,从而确定其位置。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点击工具增加折点。步骤10:用【标高控制线(带高程)】更新规划地形。在【目录】面板中,浏览到【工具箱\系统工具箱\3DAnalysisTools\TIN管理\编辑TIN】,双击该工具,启动【编辑TIN】对话框。设置如下图所示。其中【SF_type】设置为【硬断线】,【height_field】设置为【SHAPE】,【use_z】设置为【true】,意味着用几何的Z值作为高程属性。点【确定】后得到更新好的规划地形。在ArcScene下查看完成后的规划地表面。3.2填挖方分析本小节将根据上节构建的【规划地表面】和【原始地表面】TIN,进行填挖方分析。步骤1:启动ArcMap,加载之前构建的【规划地表面】和【原始地表面】,也可以直接加载示例数据“chp06\练习数据\填挖方分析\规划地表面(最终效果)”。步骤2:填挖方计算。在【目录】面板中,浏览到【工具箱\系统工具箱\3DAnalysisTools\表面三角化\表面差异】,双击该工具,启动【表面差异】对话框。设置【输入表面】为【规划地表面(最终效果)】,设置【输入参考面】为【原始地表面】,设置【输出要素类】为【chp06\练习数据\规划地表面构建\三维建模.mdb\分析过程数据\填挖分析】。点击【确定】,之后将生成一个多边形要素类【填挖分析】。打开【填挖分析】要素类的属性表。其中【体积】字段代表每个多边形的填挖量,【编码】字段代表填或挖,其值为0代表没有填挖,1代表填,-1代表挖。步骤3:制作填挖分析图。对【填挖分析】图层进行【唯一值类别】的符号化,【值字段】取【编码】。调整其透明度为50%,得到最终效果图。步骤4:计算填挖量。打开【填挖分析】要素类的属性表,对【编码】字段作分类汇总。右键点击【编码】字段,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汇总…】,对【体积】字段求总和,打开汇总表。从汇总表中可以看出,填方有140万方,挖方有74万方,场地内不可能填挖平衡,需要在其它区域取土,或者修改竖向规划。此外,对于栅格地表面
本文标题:上机四-地形分析和构建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67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