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完整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小学版教师资格证考前培训教师资格认定相关知识•1、怎样成为一名教师?•(1)具备条件----(2)参加课程考试---(3)认证教师资格--(4)参加教师岗位招考--(5)见习----(6)转正•2、取得教师资格证需要具备哪些条件?•(1)良好的德行•(2)合格的学历条件–幼师:幼师学校毕业–小学:师范学校(中专)以上–初中:大专以上–高中:本科以上–大学:本科以上•(3)良好的教学能力•(4)健康的身体•3、取得教师资格须参加哪些课程考试?•(1)教育学•(2)教育心理学•(3)普通话•(4)专业课不同层次教师资格考试科目•注1:“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分为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等13个学科。•注2: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主要结合面试进行考查,必要时进行笔试。•教师资格考试命题导向:•命题突出专业导向、能力导向和实践导向。•依据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主要考查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心理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考查死记硬背知识,不指定教材。教师资格考试时间安排•怎样认定教师资格?•认定部门:–宁波市教育局认定:高中、中专、中专实习指导教师;–各县市区教育局认定:幼师、小学教师、初衷教师–特例:大榭---向北仑申请;东钱湖、高新区向鄞州区申请•认定原则:户籍所在地认定;–户籍不在宁波但人事档案挂靠本地人才交流中心的人员,可向人才交流中心所在地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提出认定申请;–户籍和人事档案均不在本地的人员应回户籍所在地申请。•其他规定:申请人在同一年度只能申请认定一个种类的教师资格。教师资格认定所需的材料:•1.《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一式2份;•2.由工作单位或户籍所在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鉴定填写的《申请人员思想品德鉴定表》1份;•3.户口簿或人事档案所在单位(人才交流中心)证明;•4.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5.学历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师范类毕业生还需提供本人档案中在学期间成绩单复印件;•6.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原件和复印件;•7.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补修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合格证书原件和复印件(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成绩有效期5年);参加“国考”的需带考试成绩合格证书原件和复印件;•8.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还需提交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或者工人技术等级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9.与网报同一底版的2寸照片4张,其中两张请事先粘贴在《申请表》上,另两张在现场确认时交上。•10.交费:280元能力测试:•按照省教育厅文件规定(参见浙教人〔2003〕224号文),“除列入国家普通招生计划的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人员外,申请教师资格人员均应取得《浙江省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合格证书》,并参加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测试和考察”。能力测试:•在宁波市申请教师资格认定的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均须参加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测试的内容和形式主要包括撰写教案、试讲(上课)、面试等。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考核指标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课程一《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模块比例题型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德育68%单项选择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中学课程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32%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合计100%单项选择题:30%非选择题:70%考试题型:•1、单项选择题:30×1'=30分•2、辨析题:4×5'=20分•3、简答题:5×6'=30分•4、材料分析题:2×10'=20分《教育知识与能力》课程体系•第一章:教育基础–1、教育学基础知识–2、教育基础知识–3、我国小学教育–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5、教师及其专业发展–6、小学学校管理、–7、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第二章:学生指导–1、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2、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3、小学智育–4、小学德育–5、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辅导–6、小学生的安全指导•第三章:小学班级管理–1、班级和班集体–2、班级管理–3、班级活动–4、少先队活动–5、课外活动–5、班主任•第四章:学科知识–1、小学语文–2、小学数学•第五章: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与教案–2、小学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3、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第六章:教学实施–1、教学概述–2、教学过程–3、小学教学原则–4、小学教学方法–5、小学教学组织形式•第七章: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2、教学反思第一章:教育基础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1、西方世界的教育萌芽–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2、中国的教育萌芽–孔子:《论语》–孟子:《孟子》–无名氏:《中庸》–无名氏:《大学》•(二)教育学的创立时期(独立阶段)•创立条件:•1、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2、近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使然;•3、著名学者的个人努力。•创立的标志:–1、教育问题成为专门范畴;–2、形成了教育概念和范畴体系;–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家和教育著作;–5、出现专门教育研究机构。•主要教育学家:–1、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2、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3、康德:德国哲学家贡献:《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4、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贡献:《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科学教育学奠基人”5、洛克:英国哲学家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6、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贡献:《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主要观点:•(1)反对思辨教育•(2)主张用实验心里学研究教育问题•(3)提出教育三阶段:假设、实验、验证•(4)教育实验在教育实践中进行•(5)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三)、教育学的发展时期(科学阶段)••代表人物:狄尔泰、利特•主要观点:–(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2)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3)教育问题的研究应该采取理解和解释的方法–(4)教育目的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2、文化教育学狄尔泰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主要观点:•(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经验增长•(3)学校是雏形社会•(4)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6)教学过程体现个别差异性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米丁斯基•主要观点:•(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3)教育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4)教育与劳动相结合•(5)教育与政治、经济相互制约又相互独立•(6)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潮典型代表•陶行知:生活教育•代表人物:鲍尔斯•主要观点:•(1)当代教育在维护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2)教育与社会相对应•(3)人们对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平丧失了“意识”•(4)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5)教育现象充分利益纷争5、批判教育学教育学发展的总体特征:•(1)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2)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风格和传统;•(3)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4)教育学理论内部的分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学科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当代教育学的五大特征:•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初步形成教育学科体系,出现了各种层次和类型的综合•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一)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教育的概念第二节:教育基础知识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与现代意义上的“学”的含义的差别:•(1)传统文化中“学”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明了事理;•(2)学的方法是内省而非外烁•(3)学的内容为历史与道德,不含科学技术•(4)学的主体包括每一个人,不局限于儿童与成人。(二)教育的定义•1、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教育的定义的理解•(1)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2)把教育看作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两个耦合的过程。•(3)强调教育的“活力性”,教育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过程中起“促进”和“加速”的作用。•(4)强调教育行为发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3、教育者:•包括:(1)教师•(2)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3)教育管理人员•(4)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结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4、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各级各类学生。•(1)学生的一般特征: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2)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在随着外界影响不断变化的。••5、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1)内容:教育内容和教育材料•(2)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6、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者关系•(1)三者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体系。•(2)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具有特殊发展价值的教育影响;•(3)没有受教育者,整个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对象;•(4)没有教育影响,教育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三、教育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观点:1、教育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2、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和天的意志。•评价:1、非科学的•2、反映了认识水平的局限2、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1831-1902)(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代表作:《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1870-1944)(英国教育家)代表作:《人民的教育》•主要观点:•(1)人类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2)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的过程;•(3)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评价:•(1)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2)错误在于未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主要观点:(1)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2)应当从心理学的观点解释教育起源问题。3、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美国教育家)《教育史》•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评价:•(1)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论;•(2)没有解释人类本能与动物的类本能的界限,离生物起源说并不远。桑代克4、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米丁斯基(苏联)《世界教育史》•主要观点:•(1)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2)制造、使用工具及生产劳动经验、技能技巧生存与发展•传授给下一代(教育)•评价:•这种观点是对
本文标题: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完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677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