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8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通用版)完美版
专题入门——明确文体特征掌握阅读技巧一、古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1.结构章法()()()()古体:以自然段句:前句景次,后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近体有的究起承合律:前四句景次,后四句抒情主诗为层绝两写两诗诗诗讲转诗写首句渲染气氛上片主句景景次尾句渡下片:抒情主阕写写词过阕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了解了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读诗歌时,我们的思路才可能与作者吻合,这对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诗歌大意以及诗歌主旨有着重要作用。如:诗歌层次及内容姑苏①怀古姜夔夜暗归云绕柁牙②,江涵星影鹭眠沙。行人怅望苏台③柳,曾与吴王扫落花。【注】①姑苏:苏州西南有姑苏山,因而苏州也别称姑苏。②柁牙:船柁。柁,同“舵”。牙,牙樯。杜甫《秋兴八首》诗:“锦缆牙樯起白鸥。”仇注引《埤苍》:“樯尾锐如牙也。”樯即桅杆。③苏台:姑苏台,即吴宫。故址在苏州西南灵岩山。前两句为第一个层次刻画了夜云缭绕,星光明灿,江水清澄,白鹭自适的幽静之境,以夜景之永恒暗寓人事变迁之沧桑。后两句为第二个层次由今天道旁柳条,想到昔日吴宫落花。借不变的姑苏夜景,暗寓变化的人事,抒兴亡盛衰之感慨,并借古讽今,给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以冷嘲。二、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1.诗家语之变形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等。正像文言文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一样,诗歌也会这样,并且一旦词性活用,就会“着一字而境界全出”,使诗句更加灵动,意境更加深远。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红”“绿”“老”“肥”,均为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解读诗歌时,要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即为“使……变绿”之意,它把“春风吹拂,给江南带来生机,到处春意盎然”的美景展现了出来。2.诗家语之跳跃“诗家语”是跳跃的,跨越时空的,好比中国的水墨画,存在大量的“空白”,在诗词鉴赏中,需要读者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和补充。如李白《送友人》中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其中“浮云”同“游子意”,“落日”同“故人情”,它们的关系都是比喻关系,理解时,需要在它们之间加上省略的喻词,这样可以解读为“天空飘浮的白云,恰似友人飘零无依;远处夕阳缓缓而落,好像对大地依依不舍,就如同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之情”;再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可以补充为“山河破碎如风飘絮,身世浮沉如雨打萍”,意思是“国家支离破碎如同风中柳絮一般十分危急,诗人命运就像无根的浮萍漂泊在风雨中的水上”。句中的比喻关系也是省略掉的。3.诗家语之倒装文言文有几种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古诗与文言文的倒装情况不一样,往往没有固定的规律,诗家语颠倒词序,有时是满足平仄需要,有时是为了押韵,有时要照顾对仗。解读诗歌的过程中,如果按正常顺序解读有障碍时,就需要还原已被颠倒的词序。诗歌语言词序颠倒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类:(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3)主、宾换位。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4)定语倒装。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①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②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度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度”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4.诗家语之省略由于古诗词受句数、字数的限制,有的字词便省略浓缩了。省略的字词,不仅有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还有充当句子主语、谓语和宾语的实词。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前后两句分别省略“含”字和“作”字,这是省略动词的现象。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答话包孕问话。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2)意象组合。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富有极大的包孕性,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其他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更是如此,这里无须赘言了。阅读示范一、掌握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1.读标题,把握有效信息诗歌标题是诗歌内容的有效载体,标题含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主要内容,有的揭示了诗歌主题,有的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有的表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等,准确理解诗歌标题是做诗歌鉴赏题的有效方法。【应用体验】阅读下面诗歌标题,写出各个标题含有的有效信息。(1)(2015·全国Ⅰ卷)《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2)(2015·全国Ⅱ卷)《残春旅舍》(3)(2015·江苏卷)《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答案:(1)题材、事件。(2)时间、地点。(3)时间、对象。2.抓诗歌主要意象,领悟诗歌意境诗歌意象是诗歌的重要因素,诗歌意象往往起到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抒发作者情感的作用。准确把握诗歌意象对于读懂诗歌非常重要,关注诗歌意象一般情况下需要关注以下几种类型:①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表现悠远和清净平淡的意境;②“山林”和“宫阙”,表现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③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意象隐喻、传达、透射出情思、理想、节操等;④意象的并列和叠加,体现诗歌的画面感,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应用体验】(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标出本诗诗人运用的主要意象,并分析其特点。答案:北斗、明河、风林、露草、虫鸣。寂静、凄清。3.由体裁特点把握行文思路及内容、情感(1)前人将诗歌的章法归结为“起”“承”“转”“合”。相对绝句“起”即一首诗的起句,“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则是合笔,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①“起”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在绝句中为第一句,在律诗中为首联。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②“承”在古诗词中,“承”句在绝句中为第二句,在律诗中为颔联。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等。其主要作用有:承上启下;铺垫下文。③“转”在古诗词中,“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曲中多指“过片”。“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抓住“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④“合”在古诗词中,“合”是结句,在绝句中为第四句,在律诗中为尾联。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古诗词“合”的方式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法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如: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是怎样收束全诗的?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2)诗词不但需要“言之有物”,还要经过认真取材、慎重选材,使各部分内容能在不同侧面相对独立地反映、加强同一主题思想。同时,要脉络连贯、条理清晰。也就是,经过系统地组材,使各部分内容层次之间,以相互内在联系的方式突出、烘托主题思想。无论具体内容的本质特征,还是内容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都要体现出确切、吻合、紧密的特点。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词中的上下阕两个部分以不同侧重点,抒发、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空为嗟叹的同一主题。上阕写景抒情,下阕则是直接言志。上阕以辽阔意境之所见所感,景物由远及近,从“遥岑”之目及,到“断鸿”之哀鸣,直至“拍栏”之无奈,景随情移,借物兴发,直抒一腔报国之志无用武之地的郁结悲苦胸臆;下阕以三处用典之所思所想,即“思鲈”的张翰、“求田问舍”的许汜和“人何以堪”的桓温,层层递进,借古喻今,表达一片爱国之心无以伸张的惆怅愤懑情怀。【应用体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思二首(其一)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解析:该诗首句从草色、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李花,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的愁恨;第四句以
本文标题:2018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通用版)完美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688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