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第三章健康相关行为理论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第三章健康相关行为理论第一节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知信行模式(KAP/KABP)(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KABP/KAP)模式的含义K:Knowledge(知识和学习)A:Attitude(态度)B:Belief(信念)P:Practice(行为的改变过程)理论基础知识和学习——基础信念和态度——动力行为的改变——目标通过学习接受知识形成保护健康的信念产生促进健康的行为消除危害健康的行为促进态度转变的方法1、权威:增强信息的权威性和传播效能2、恐惧:有针对性地强化行为干预措施3、现身演示:利用信息接受者身边的实例,现身说法4、强制:利用凯子曼(1961)的态度改变的阶段理论•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心理行为转变过程信息暴露察觉信息引起注意感兴趣理解信息记忆信息思考信息相信信息决心行动尝试行动开始行动坚持行动确认行动视而不见不注意无兴趣难懂信息印象不深关系不大怀疑信息侥幸心理犹豫不决行为反复不坚持行动知信行认知不协调为什么有了知识行为不一定改变?——“认知不协调”存在动机冲突行为条件不具备从众行为认知元素存在矛盾健康信念模式(HBM)(Healthbeliefmodel,HBM)20世纪50-60年代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提出HBM是基于刺激-反映理论和认知理论,来解释行为HBM强调个体心理过程对行为的主导作用(期望、思维、推理、信念等)主要应用于促进汽车安全带使用、遵医行为和健康筛检发展背景理论假设认识到某个行为对自己的健康和利益是严重的威胁,而且这种威胁是现实的有一个正向期望,即通过采取一个推荐的行动,将能确定避免该负性结果确信自己能成功克服困难,采取推荐的行为1958年,Hochbaum研究妇女的乳腺癌筛检行为发现:那些认为自己可能会得乳腺癌且可以从早期筛检中获益的人群至少有82%的人至少参加过1次X线检查;而那些认为自己不可能得乳腺癌也不可能从早期筛检中获益的人群只有21%的人参加过早期X线检查。健康信念模型的关键结构对疾病易感性的感知对疾病严重性的感知对行为益处的感知对行为障碍的感知对疾病威胁的感知对行为结果的期望自我效能(对采纳健康行为的能力和信心的评价)行为线索理论概念•知觉到疾病的易感性(PerceivedSusceptibility)–人们对于自己患某种疾病可能性的主观判断,及形成的主观信念,包括个人对医生的诊断的接受程度,对疾病发生、复发可能性的判断等。•知觉到疾病的严重性(PerceivedSeverity)–人们对于某种疾病严重性的判断,包括两方面的反应,一种是对临床后果的反应,另一种是对疾病产生的社会后果的反应理论概念•知觉到采取行动的益处(PerceivedBenefits)–人们对于采取某种行为以后,能否有效地降低患病的危险性和减轻后果的判断。•知觉到障碍(PerceivedBarriers)–指人们意识到假若他们采取某种行为时,可能客观存在的或自己心理上的障碍。理论概念•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人们对自己能够成功地采取行为,并获得期望结果的信心,也称为效能期望(efficacyexpectation)。运作框架知觉疾病易感性知觉问题的严重性打算行动+知觉行动的好处知觉行动的困难行动的可能性行为改变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水平、个人特征、社会经济地位、知识等因素行动的引发物教育、出现疾病的一些症状、媒介效应自我效能有信心进行该行为-内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主观愉快感受外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某种客观益处HBM的缺点•各理论概念的测量尚不完善,及其关系尚不明了•强调认知对行为的影响,未考个人虑情感对行为的影响•行动的引发物未能被现有研究整合到模型讨论•什么是健康信念模型?•如果一个人决定戒烟,用健康信念模型怎么解释这个过程?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TRA&TPB)theTheoryofReasonedActionandtheTheoryofPlannedBehavior,TRA&TPB理论背景•TRA—1967年由Fishbein提出–人们的大部分行为表现实在自己的意志控制之下,而且合乎理性。–人们的某一行为意向是某一行为是否发生的直接决定因素。•TPB—1985年由Ajzen提出–个体对控制行为实现的能力的信念是行为实现的重要因素。FishbeinAjzen理论概念1.行为意向(Behaviorintention):实施某种行为的有明确指向的打算2.态度(Attitude):行为的倾向性。即对行为的总体评价,包括对行为信念和行为结果的评价3.行为信念(Behaviorbelief):相信实施某种行为会得到某种结果4.评价(Evaluation):对行为结果给与价值判断理论概念5.主观行为规范(Subjectivenorm):包括对社会规范的看法和是否愿意遵从6.对社会规范的信念(Normativebelief):对相关重要人物是否赞成某种行为的信念7.遵从社会规范动机(Motivationtocomply):愿意遵照社会规范采取行动理论概念8.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behaviorcontrol):对各种使实施某行为或易或难的条件及其作用的总的了解9.控制力的信念(Controlbelief):了解各种有利或不利条件发生的可能性10.洞察力(Perceivedpower):了解各种使实施某行为或易或难的条件的作用理论框架行为行为行为的意向行为的意向对行为的信念对行为的信念主观行为规范主观行为规范对行为的态度对行为的态度对行为结果的判断对行为结果的判断对社会规范的信念对社会规范的信念遵从社会规范的动机遵从社会规范的动机知觉行为控制知觉行为控制控制力的信念控制力的信念洞察力洞察力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行为改变阶段模式(SCM)(StagesofChangeModel,SCM)理论背景•由Prochaska和DiClemente在1982年提出•最初用于解释吸烟者的戒烟过程•注重个体的内在因素,对行为改变的作用•将行为改变解释为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ProchaskaDiClemente行为变化阶段1.无打算阶段(Pre-contemplation):没有在未来六个月内改变自己行为的打算,或意欲坚持不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存在问题以前曾尝试过改变,但以失败告终针对性的干预方法提高知识解释行为的危险性自我评价行为变化阶段2.打算转变阶段(Contemplation):打算在未来六个月内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健康危险行为。意识到自己行为存在的问题及行为改变的好处同时意识到会有一些困难和障碍针对性的干预方法提高知识衡量行为改变的得失促进行为改变的正性期望行为变化阶段3.转变准备阶段(Preparation):在未来一个月内改变自己的行为针对性的干预方法确定和解决行为改变的障碍获取社会支持激发潜能将行为分解为容易实现的“小步骤”行为变化阶段4.行为转变阶段(Action):在过去六个月中行为已经有所改变针对性的干预方法注重行为重建暗示和社会支持提高自我效能强调长期坚持的益处行为变化阶段5.行为维持阶段(Maintenance):新行为维持达六个月以上针对性的干预方法长期支持强化内部奖励预防复发行为变化阶段6.回复原态(Relapse):行为返回至原来的状态针对性的干预方法评价复发的原因再评估动机和障碍采取更强的干预措施无转变打算阶段行为变化阶段打算转变阶段转变准备阶段转变行为阶段行为维持阶段回复原态稳定的行为行为变化心理过程——认知层面(1)提高认识(consciousnessraising):发现和学习新事实,新思想,向支持健康行为方面努力(2)情感唤起(dramaticrelieforemotionalarousal):感受到如果采取适当的行动,可减低不良行为带来的影响(3)自我再评价(self-reevaluation):在认知与情感上对自己不健康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认识到行为改变的重要性。行为变化心理过程——认知层面(4)环境再评价(environmentalreevaluation):在认知与情感上对自己的不健康行为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5)自我解放(self-liberation):在建立行动信念的基础上作出要改变行为的承诺。(6)社会解放(social-liberation):意识到有一个尊重个人及有利于健康的社会环境在支持健康行为。行为变化心理过程——行为层面(1)逆向制约(CounterConditioning):认识到不健康行为的危害,学习一种健康的行为取代它。(2)强化管理(ReinforcementManagement):增加对健康行为的奖赏,反之实施处罚,使改变后的健康行为不断出现。(3)刺激控制(StimulusControl):消除诱发不健康行为的因素,增加健康行为向有利于健康方向改变的提示。(4)寻求帮助(HelpingRelationships):在健康行为形成过程中,向社会支持网络寻求支持。行为变化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过程变化阶段变化过程无打算阶段打算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维持阶段提供认识情感唤起自我再评价环境再评价“自我解放”/“社会解放”逆向制约强化管理控制刺激寻求帮助讨论•为什么一个人在尝试改变之前要先做好准备?•打算阶段和准备阶段有什么区别?•对于处于准备阶段的人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本文标题: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第三章健康相关行为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692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