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健康相关行为理论个体水平的理论人际水平的理论人群和社区水平的理论第一节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知信行模式健康信念模式行为改变阶段模式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知信行模式(KAP模式)(一)知信行模式的基本内涵行为改变——目标知识和学习——基础信(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动力“知”——是指受传者接受知识的过程。掌握的知识越深,实行的倾向性越强。对受传者来说,学习是一种外在行为,也是包括其思维活动的内在心理行为。对改变已有落后观念的学习,包括两个步骤,分别是:去除过去旧观念的影响、重新学习。“信”——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信念的转变在“知信行”中是个关键。深刻稳定,可以将感情和意志融合在一起支配我们的行动。“行”——基于“知”和“信”的行为、行动。就是我们将已经知道、并且相信的东西付之实践。知信行过程分解KAP模式认为行为的改变有两个关键步骤:确定信念改变态度信息传播→觉察信息→引起兴趣→感到需要→认真思考→相信信息→产生动机→尝试行为→态度坚决→动力定型→行为确立。促进态度改变的方法:1)利用促进信念建立的方法,如增加信息的权威性、增强传播效能、或是利用“恐惧”因素。适时、适当的利用这些因素,有助于态度的转化。2)利用信息接受者身边的实例,强化对行为已改变者所获效益的宣传,特别有助于那些半信半疑、信心不足者的态度转变。3)针对那些“明知故犯、知而不行”者的具体原因,有针对性地强化行为干预措施。4)对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则可依法采取强制手段促其态度的转化。(二)知信行模式的局限性假定:传播健康信息给对象,可以改变其信念和态度,从而改变其行为局限性:缺少对对象需要、行为条件和行为场景的考虑实际工作中难以指导对对象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健康信念模式(thehealthbeliefmodel,HBM)用社会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它以心理学为基础,由刺激理论和认知理论综合而成,在1950年美国公共卫生部的“公众肺结核预防计划”中最早得到应用和发展。健康信念模式认为人们要接受建议而采取某种有益健康的行为或放弃某种危害健康的行为,需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认知:知觉到危害性perceivedseverity知觉到易感性perceivedsusceptibility知觉到益处perceivedbenefits知觉到障碍perceivedbarriers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知觉到危害性(perceivedseverity)指行为者对罹患某种疾病、暴露于某种健康危险因素或对已患疾病不进行治疗的严重性的看法(生物学后果、社会性后果)。知觉到易感性(perceivedsusceptibility)指行为者对自己罹患某种疾病或陷入某种疾病状态的可能性的判断。虽然行为者知道某种疾病严重,但如果认为自己绝无罹患的可能,则不会采取相应的预防保护措施。知觉到严重性及知觉到易感性统一称为知觉到威胁知觉到益处(perceivedbenefits)指行为者对于实施或放弃某种行为后,能否有效降低患病的危险性或减轻疾病后果的判断,包括能有效预防该疾病或减缓病痛及减少疾病产生的社会影响等。知觉到障碍(perceivedbarriers)指行为者对采纳医生所建议行为的困难的认识,包括有形成本及心理成本。对困难有足够认识,并且相信克服这些困难、采取医生建议的行为值得时,才有可能改变行为并巩固持久。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行为者对自己实施或放弃某行为能力的自信,即对自己的行为能力有正确的评价和判断,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努力成功地采取一个导致期望结果的行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如果我尽力去做的话,我总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即使别人反对我,我仍有办法取得我所要的对我来说,坚持理想和达到目的是轻而易举的我自信能有效地应付任何突如其来的事情以我的才智,我定能应付意料之外的情况如果我付出必要的努力,我一定能解决大多数的难题我能冷静的面对,因为我信赖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面对一个难题时,我通常能找到几个解决办法有麻烦的时候,我通常能想到一些应付的方法无论什么事情在我身上发生,我都能应付自如HBM在产生促进健康行为、摒弃危害健康行为的实践中遵循以下步骤:①充分让人们对他们目前的不良行为方式感到害怕(知觉到威胁和严重性)②让人坚信一旦他们改变不良行为得到非常有价值的后果(知觉到效益),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行为改变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知觉到障碍)③使人们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过长期努力改变不良行为(自我效能)保护动机理论鉴于目前生活方式疾病(LifeStyleDiseases)危险因素的作用时间长且多能给行为者带来某种“收益”,因而近年发展起来的保护动机理论(ProtectionMotivationTheory)在健康信念模式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抵御健康相关行为改善的因素,以更好地解释健康相关行为:内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主观的愉快感受,如吸烟所致愉悦感外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某种客观“好处”,如吸烟所致交往便利行为改变阶段模式(stagesofchangemodel,SCM)将变化解释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有五个阶段逐渐推进的过程。该模式注重个体的内在因素,认为人们修正负向行为或采取正向行为,实质上是一个决策过程。此过程包括五个阶段。行为转变分成五个阶段:1.无改变打算阶段2.打算转变阶段3.改变准备阶段4.改变行为阶段5.行为维持阶段无改变打算阶段这一阶段的人,没有在未来六个月中改变自己行为的考虑或意欲坚持不改。特点:不喜欢阅读、考虑或谈论有关这些高危行为的题目,甚至还有另外一套理论来抵制,也不打算参加健康促进或防治项目。打算改变阶段该阶段的人打算在未来六个月内采取行动,改变疾病危险行为。该阶段已经意识到自身的行为问题,也已经意识到行为改变后的好处,但同时也意识到一些困难与阻碍。改变准备阶段进入“准备”阶段的人,会在30天内改变行为。这种人在过去一年已有所行动,例如参加一些有关课程或购买需要的资料等。改变行为阶段此阶段,在过去六个月中目标行为已经有所改变,行动往往会被视作行为改变,但在行为阶段变化模式中,不是所有的行动都可以看成行为改变(必须符合科学家或专家的判断,已达到足以降低疾病风险的程度)。行为维持阶段此阶段的人已经维持新行为状态长达六个月以上,已达到了预期目的。处于行为转变不同阶段的对象无疑有不同的需要,因此要根据各阶段不同的特点和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促使对象由上一个阶段向趋向成功的下一个阶段转变。SCM在不同阶段应采取的措施1、2阶段---促使他们进行思考,认识到危险行为的危害、权衡改变行为的利弊,从而产生改变行为的意向和动机3阶段---促使他们做出决策,尽快开始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4、5阶段---改变环境来消除或减少诱惑,通过自我强化和学会信任来支持行为改变针对戒烟不同阶段采取的干预策略行为变化阶段干预策略无改变打算打算改变准备改变行动阶段维持阶段普及吸烟的危害提高对其严重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意识到在所处环境中,吸烟已是不受欢迎的行为帮助参与者尽快行动慢慢来,清晨第一支烟延迟30分钟增加信心,帮助他们更好的准备开始戒烟营造有利于戒烟的环境要求其履行戒烟的承诺了解其困难和阻碍,给予帮助和支持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其建立支持不吸烟的社会网络给予鼓励SCM模式认为行为改变中的心理活动包括了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认知层面1.提高认识:发现和学习新事物、新思想,向行为健康方向努力。2.情感唤起:知觉到如果采取适当的行动,可减低不良行为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3.自我再评价:在认知与情感上对自己的健康风险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认识到行为改变的重要性。4.环境再评价:在认知与情感上对自己的健康风险行为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5.自我解放:在建立行动信念的基础上作出要改变行为的承诺。6.社会解放:意识到有一个尊重个人及有利于健康的社会环境在支持健康行为。行为层面1.反思习惯:认识到不健康行为习惯的危害,学习一种健康的行为取代它。2.强化管理:增加对健康行为的奖赏,反之实施处罚,使改变后的健康行为不断出现。3.控制刺激:消除诱发不健康行为的因素,增加有利行为向健康方向改变的提示。4.求助关系:在健康行为形成过程中,向社会支持网络寻求支持。理性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理性行为理论:决定某行为是否发生的心理过程中,最直接的因素是人们是否打算实施这一行为,即有无行为意向。决定行为意向的最重要因素是个人对此行动的态度和主观行为规范,前者是由个人对预期行为结果的相信程度和对结果的价值判断来决定的,后者是由个人信仰来决定的。计划行为理论:在理性行为理论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知觉行为控制因素。知觉行为控制因素是指个人对于完成某行为的难易程度的信念。计划行为理论确定行为意向由三个因素来决定:态度、主观行为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综合行为模式综合行为模式认为在一种特定行为发生时需具备:1、一个人对实施一项行为具有很强的意愿并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2、不存在严重的环境约束使得行为无法实施。3、行为是明显可见的。4、行为主体预先实施过这种行为。第二节应用于人际水平的理论应用于人际水平的理论(一)社会认知理论(二)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三)紧张和应对互动模式社会认知理论主要观点: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并不是简单地接受刺激,而是把外界刺激组织成简要的、有意义的形式,并把已有的经验运用于要加以解释的对象,在此基础上决定行为方式。交互作用环境、行为、个人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因素:人的思想、情绪、期望、信念、自我知觉、目标和意向、生物学特性与人的行为等。环境与个人特性的双向作用表现为人的期望、信念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和改变要受到环境中社会因素与物质因素的影响,反过来,人对社会环境同样产生影响。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过程和结果而获得的行为的过程,即人们观察其他人的行为,了解如何进行这种行为,并且模仿其他人重复这种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的一些条件:要引起对象的注意对象要将观察的行为保持在记忆中对象需要具有语言和动作能力对象要有适当的动机在实施正确的行为后加以强化强化根据给予强化的主体分类,分为三种类型:a.直接强化(作为操作条件)b.共鸣性强化(作为一种观察学习)c.自我强化(作为自我控制)社会认知理论进一步把三种强化形式整合:a.外部强化:通过他人的反应或其他环境因素来实现b.内部强化:来自于个人的经验或自身的价值观。自我效能---是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内容。它对行为的形成、改变至关重要。自我效能是一种信念,即相信自己能在特定环境中恰当有效的实施行为。是对能力的自我认识。自我效能不是天生就有的,在行为实践中,在能力训练和强化刺激下,自我效能会逐渐增强。情绪---在行为形成和转变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情感性的问题出现,包括心理性的防御机制,如不愿改变的惰性,或者感到紧张,有压力等。环境---环境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也在潜在的影响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人们对环境的主观意识会促使或限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改变。举例青少年戒酒干预项目:对青少年饮酒实施干预(1)教室内讲解饮酒的危害(2)律师讲解饮酒的案例(3)同伴间交流(4)亲子互动(5)社区禁止向青少年售酒(6)开展戒酒为主题的舞会类活动(7)社区条幅及展板宣传1年后效果评估:效果显著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s)围绕个人的社会关系网,可能有或没有社会支持的存在,也可能提供其他的社会功能。社会支持(socialsupport)社会网络的功能之一,对其有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定义和测量方法,主要包括了情感性支持、物质性支持、信息支持和评价支持等方面。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的特点和类型特点和类型含义社会网络的特点互惠(Reciprocity)强度(Intensity)复杂性(Complexity)密度(Density)社会关系中给予和获得的支持资源社会关系中提供感情支持的程度社会关系中能提供的支持的类别社
本文标题:3-健康相关行为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693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