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老子》导读课程教学目的:一.理解老子其人其书二.掌握《老子》一书逻辑结构及其思想体系三.了解道家思想当代价值及其应用教学方法:导读与研读专题一:老子其人其书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一)老子其人:坎坷人生1.老子生活背景:春秋乱世武王分封→宗法礼制→周室衰微→乱世哀鸿→生产力根源→圣人迭出《老子》第18章内容: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2.《史记》记载:长寿之星“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尔,字伯阳,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方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史记》中提到的老子有三位:一是李耳,也就是老聃;二是老莱子;三是周太史儋。3.民间传说史官家世→命运不幸与聪颖少年→第一次免职→恢复职务→第二次免职传说:聪颖少年的老子4.老子与孔子的交往孔子初次拜访老子,老子教授孔子。(二)老子其书:“万能智慧”1.《老子》一书的诞生:函谷关令尹喜促成老子著书2.《老子》一书的命名:按作者命名:《老子》按内容命名:《道德经》按字数命名:《五千言》3.《老子》一书的作者:《史记》提到有三人:老聃、太史儋、老莱子4.《德道经》的三个版本一是传世本的《德道经》,以魏晋时期王弼的《道德真经注》为通行本。二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战国楚墓中发现的帛书《老子》甲、乙本。三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发现的郭店楚简《老子》版本,有甲、乙、丙三组。这三个版本关系如何,没有定论。5.《老子》的世界传播及评价《老子》一书,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全书共5000余字,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道德经》一书在汉代以前称为《老子》,西汉时有一个叫河上公的人作《老子章句》,所以才有了《道德经》的名字。在中国众多古典名著中,《道德经》一书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有”万能智慧之书”之称。评价前苏联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性的.德.法.英.美.日等国家今天都兴起了”老子热”德国大小商店都有《老子》的翻译本。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用”治大国若烹小鲜”来阐述政策。尼采说:《老子》一书,象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许多诺贝尔获奖者把发明发现归公于老子。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胡适)5.德国社会学家、古典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斯·韦伯(1864—1920)在《儒教与道教》中说:“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道家(道教)思想被认可的时期(例如唐初),经济的发展是较好的,社会是丰衣足食的。道家重生,不仅体现在看重个体生命,也体现在看重社会整体的生计发展。”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赫伯特·曼纽什,在《中国哲学对西方美学的重要性》指出:“中国哲学是我们这个精神世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公正地说,这个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应当是柏拉图和老子,亚里士多德和庄子,以及其它一些人。可惜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哲学著作总是习惯于仅提欧洲古代的一些哲学家,却忽视了老子的《道德经》,从而很不明智地拒绝了一种对欧洲文化的极为重要的源泉”。德国学者克诺斯培说:“解决我们时代的三大问题(发展、裁军和环保),都能从老子那里得到启发。”英国当代哲学家克拉克说过:“现代经济自由市场的原理就是源自《老子》的无为而治”。英国当代汉学家彭马田认为:“《道德经》并非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书,它是格言及注疏的集合,前后并无明显的逻辑顺序,这81章犹如一串圆润的珍珠项链:象珍珠一样,各自独立,集合在一起,其效果则更显美奂绝伦。”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说:“现代物理学大厦就建立在一无所有上,从一无所有导出了现在的所有,没想到的是,近代西方历经数代花费大量物力财力才找到的结论,在中国的远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驱。”美国学者蒲克明曾预言《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他说:“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在评述老子选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的评语是:“假如老子的确是《道德经》的作者,那么他的影响确实很大。这本书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在西方,《道德经》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认为:“《老子》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荷兰著名的汉学家、欧洲汉学会会长许理和说:“道德经在西方人眼中,无论从任何西方的思想派别看来,都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典籍,也最富于中国智慧,或甚至更广泛而言——东方智慧。”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比利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指出:耗散结构理论“对自然界的描述非常接近中国道家关于自然界中的自组织与和谐的传统观点”;“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性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自发秩序理创始人,奥地利社会经济学家哈耶克(1899—1992),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认为,道家“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是其自发秩序理论的经典表述。突变理论的创始人托姆在《转折点》一文中说:“在老子的理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突变理论的启蒙论述。我相信今天中国许多喜欢这个学说的科学天才,会了解突变理论是如何证实这些发源于中国的古老学说的。”自发秩序理创始人,奥地利社会经济学家哈耶克(1899—1992),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认为,道家“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是其自发秩序理论的经典表述。互补理论创始人,丹麦大物理学家玻尔(1885—1962),在被丹麦王室授以勋章时说:“我不是理论的创立者,我只是个(道家)得道者”;“我们在这里面临着人类地位所固有的和令人难忘的表现在中国古代(道家)哲学中的一些互补关系。”荷兰莱顿大学教授施舟人,在1996年8月召开的“北京道家文化国际研讨会”上,说:“道家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这对西方文化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能使西方文化得以更新的动力和活力的源泉。”《老子》文章的特点《老子》文章,使用韵文写成,文句整齐,错落有致,自然成韵,节奏感强,读起来流畅舒适,给人一种语重心长而有自由随便的感觉。但不是优美飘逸的那种,而是辛辣老到的那种。有些文句,长短不一,有规律地押韵而且重叠反复,很像是民歌。《老子》用韵既有与《诗经》相同之处,也有与《楚辞》近似的地方,它是南北文化影响的产物,但它毕竟不是诗,而是诗化的散文。文中所用比喻说理,新颖独到。专题二《老子》逻辑体系及主要思想内容《德道经》一书的思想及其丰富.这里就其思想体系及其主要思想内容作简要介绍:(一)《老子》一书的逻辑结构从总的来看:由宇宙论(自然论或本体论)→人生论→政治论;由宏观→微观,并最终围绕“道论”而展开。本书第一章实际就是全文的总纲。(二)《老子》的思想内容1、《老子》的本体论思想——“道论”。“道”是老子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其它思想都是围绕这个思想而展开的.“道”的全新意义及多种解释:生育天地万物的本原;一种真实的存在;规律法则;人生准则。(1)“道论”的提出(第1章:体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关于“道”的三大法则(1)“道”是物质的、永恒的和运动的——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反者道之动第一章指出道是物质的、有着独特的运动与存在方式。第二十五章(物质性及其化生的万物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微妙的母性,指天地万物总生产的地方,这里指道不可思议的生殖力)。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棉棉若存,用之不勤。(本章作者主要用简洁的文字描写虚空之道的永存不死)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谓薇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本章主要阐释微妙的聪明:让事物走向极端,它就会自动走向反面,及利用物极必反的原理达到自己的目的。充满了辩证思维,是一般人想不到也做不到的。)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本章之意主要是阐述道的运动与作用方式,阐释“贵柔知反”思想的根源和天下万物的起源。)“道”的应用法则—为无为、弱者道之用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本章主要是描述道的特性:虚空、渊深、无形无象、先天存在、用之不竭、万物之宗)第三十四章大道氾(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本章继续阐释道的特性:到处都有、生而不辞、不名有、不为主,可小可大,不自为大。)第五十一章(养德)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十一章(无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墉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关于“道论”的应用请同学们用“有”与“无”的关系或实道与虚道的关系,论述科学与人文、企业文化与科学管理的关系。第四十三章(至柔)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本章主要阐释“无为”的作用和好处)事物对立统一的和谐法则——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第七十七章(天道)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于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弗恃,成功而不处。其不欲见贤。2.《老子》的人生认识论—遵循道论修身处世的三大要点(1)道的体悟与遵循第十六章(归根)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本章论述道的基本条件和过程)(2)宽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第二十七章善行五辙迹;善言无瑕讁;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jia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本章阐释老子的知行观)第十四章(赞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薇”。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万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故知古始,是谓道纪。(本章论述道的特性和重要性,并强调人要执道,才能御今知古。)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为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命不去,以曰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本章论述德与道的关系,并说明道的本性与作用。)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
本文标题:《老子》导读课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695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