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共日照市委-日照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蓝色经济区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意见
中共日照市委日照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蓝色经济区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意见发布人:市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工作推进协调小组办公室浏览:7213发布时间:2011-07-21稿件来源:市委市政府字体大小:大中小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鲁发〔2009〕15号),努力打造蓝色经济区,加快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和发展战略日照因港而立、依海而兴,海洋是日照的最大优势和最大特色,依海兴市是我市发展战略的核心所在。积极打造蓝色经济区、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一区三带”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意义重大而深远。(一)总体要求。立足日照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打造蓝色经济区、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大力实施港口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生态建市“四大战略”和改革创新、对外开放“双轮驱动”,加快推进“港城、港带、港桥、海陆”一体化进程,大力开发海洋资源、海洋经济、海洋产业、海洋科技、海洋文化,保护海洋环境,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不断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努力把日照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充满活力的海洋特色新兴城市,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作出更大贡献。(二)战略定位。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把日照建设成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临海产业基地、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滨海文化和旅游名城、海洋科技教育创新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临海产业基地。依托港口,发展壮大临港工业,打造重点产业集群板块,搞好产业布局,形成技术水平较高、具有日照特色的蓝色产业集群。以做大做强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为重点,集中培植钢铁、汽车、浆纸、石化、船舶等运量大、外向型和港口依赖度高的临海工业,建成全国重要的钢铁、浆纸、石化、船舶基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鲁南临港产业区隆起带和山东半岛先进制造业聚集区,成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临海产业基地。——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把日照港建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和沿海主要港口,新亚欧大陆桥水陆联运重要中转港。充分利用港口的综合运输优势,积极发挥鲁南(日照)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作用,强化集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港航、信息、政策服务、咨询、货代、金融、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等为一体的现代航运业服务,优化口岸环境,加快推进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依托保税物流中心(B型),以港口等重要物流节点与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为抓手,强化铁矿石、煤炭为核心的大宗干散货运输体系,打造以原油为核心的石化运输体系,培育以先进码头和现代管理为依托的集装箱运输体系,建设以港口物流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争取早日设立保税港区,全面提升港口竞争力,努力打造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滨海文化和旅游名城。深入挖掘海洋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推动文化与旅游一体发展。开发优势海洋旅游资源,打造金沙滩之旅、渔家乐之旅、民俗之旅、海洋文化之旅、绿茶文化之旅、健康娱乐之旅、山海休闲度假之旅等特色项目和知名品牌,不断丰富滨海生态城市内涵,着力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洋生态人居文化,成为国际知名的生态宜居城市、阳光度假海岸和水上运动之都。——海洋科技教育创新区。着眼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带开发建设,依托大学科技园、日照软件科技园和重点科研机构,加快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的引进、交流与合作,加强海洋应用技术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海洋应用技术推广,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加强海洋开发技术培训与人才培养,为打造蓝色经济区、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提供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三)空间布局。按照一带三轴八园支撑的空间架构,加快建设以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为重点的鲁南临港产业区。一带:就是指以日照港的石臼、岚山两港区为核心,沿海岸线及204国道与同三高速公路南北两翼展开,形成一条沿海蓝色经济带,分为南部港口和现代制造业集聚带、中部临港产业、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带、北部旅游度假、科技研发、金融保险业集聚带,重点发展现代渔业、临港工业、滨海旅游、海洋生物、海水利用、保税物流、滨海商务等特色经济。三轴:是由沿海和沿路产业带所形成的南、中、北三条产业发展轴。南部产业发展轴:依托岚菏高速公路和岚山疏港大道,以钢铁、石油化工等临海重化产业为主,形成积极向鲁东南地区辐射延伸的临海产业轴。中部产业发展轴:依托日东高速公路和335省道,向东联系日照港,向西联系鲁西南和相邻内陆地区,建设临港工业配套基地,加快培育粮油加工、浆纸和印刷包装、临港物流等重点产业,形成港口及临港工业向内陆辐射转移的主要轴线。北部产业发展轴:依托334省道,由五莲县城工业基地经市北工业园延伸至海链接而成,形成以机械制造和轻纺等先进制造业及五莲山与北部海滨旅游产业为主导的重要经济发展轴。八园支撑:以日照经济开发区、日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岚山经济开发区、莒县工业园(包括夏庄镇的临港工业莒县配套基地、龙山镇的兴龙工业园)、市北工业园和日照保税物流中心、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大学科技园为主体,突出各自发展定位,逐步形成特色明显、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产业聚集,港口区、工业区、高新区、保税区、旅游区、高端产业和人才聚集区互动,多点向内陆辐射延伸的鲁南临港产业区发展新格局。(四)基本原则。1、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发展。统筹日照市海洋功能区划、城市总体规划、日照港总体规划和发展,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使蓝色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质量、速度和效益相统一,不断增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2、坚持对外开放、改革创新。以对外开放和改革创新作为推进蓝色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招商引资,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全面加强与中字号、民字号、外字号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强化机制创新、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高端、高新、高质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3、坚持海陆一体、城乡统筹。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坚持海陆经济一体化,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把海洋产业与临海产业、涉海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统筹海域、海岸带、内陆腹地开发建设,积极探索具有日照特色的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新路子,促进城乡统筹,带动县域经济,服务腹地经济,拓展发展空间。4、坚持严格保护、科学开发。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保护生态优先”的方针,把握好开发与保护的最佳结合点、平衡点,进一步规范海洋开发秩序,转变用海方式,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生态持续改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高度统一。5、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正确处理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的关系,把海洋资源开发与临海、涉海项目建设推向市场,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方式融资,多元化经营,为海洋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打造蓝色经济区、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必须以海洋产业为重点,提升资源开发的关联度、延伸性和带动力,积极推进海陆产业统筹发展、资源要素统筹配置、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通过海陆经济的大发展,带动内陆腹地的大开发、大开放。(一)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依托我市的海洋资源条件和港口区位优势,坚持港口、产业、城市、海陆、生态“五位一体”,遵循“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按照优势互补、产业配套、组团架构、错位发展的思路,以现代海洋渔业为基础,以临港工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等优势产业为主导,充分发挥港口对临港产业的集聚作用和对腹地的辐射带动功能,逐步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构建蓝色经济发展体系。积极培育蓝色经济发展载体,以省级产业园区为主导,联合相关专业园区,进一步突出海洋特色,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开发功能,提高对蓝色经济相关产业的吸附能力,形成整体优势。发挥蓝色经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功能,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完善基础设施,积极促进临海、涉海配套产业向县域延伸,形成城乡优势互补、市县一体联动发展的新局面。(二)做高做优海洋科技。依靠海洋科技助推蓝色经济发展,提升产业层次,优化经济结构。积极推动企业成为科技研发的主体,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提升高新技术在海洋经济中的贡献率。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临海、涉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工作站和企业研发中心,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日照经济开发区、日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日照大学科技园等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创新服务功能,加快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建设,打造我市科技创新的平台。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驻日照高校的作用,引进知名院校共建创新载体,加快构建一批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行业创新平台。结合接轨青岛,加强与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级海洋科研机构的合作,推进国家北方海水鱼类研究与发展中心、山东黄海岛屿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所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全市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大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引进人才特别是人才带项目的激励政策,加快培养海洋科技人才和海洋产业管理人才,努力形成集聚海洋高端人才的政策环境。(三)做新做活海洋文化。以建设滨海文化名城为目标,努力开发日照“昨天的文化”、“今天的文化”和“明天的文化”,积极保护、梳理、挖掘海洋文化资源,突出海洋特色,加快海洋文化建设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大众化、国际化进程,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准确把握海洋文化的价值导向,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海纳百川、开放创新、永争一流的海洋文化精神,不断增强海洋文化的凝聚力、推动力、影响力,为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发挥日照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莒文化、龙山文化、太阳文化等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海洋文化、创意文化、生态文化、水运文化、体育文化、旅游文化、大学文化、茶文化等特色文化,进一步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展现滨海城市新形象。完善和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培育重点文化项目和文化产业主体,鼓励文化产业创新创优,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市级综合文化中心及县乡镇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城乡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四)做精做特滨海城市。以打造海洋特色新兴城市为目标,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增强城市载体服务能力。一是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坚持以海洋特色的新理念指导规划编制工作,加快编制鲁南临港产业区发展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暨城市中心区设计规划,体现海洋意识、海洋特色。二是突出滨海城市特色。按照典雅明快、亲水亲绿、山海天城融为一体的建设风格,集中力量打造精品,形成海洋特色城市新亮点。三是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阳光海岸整治等重点工程,加大城市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投入,全面提升城市载体服务功能。加快城中村和旧城改造,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城区环境。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社区游园、公园绿地、小广场、公厕、垃圾转运站、供热管网、变电所等公共设施,加快市区污水截流及河道治理,优化人居环境。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数字化城市。四是提升城市建设人文内涵。
本文标题:中共日照市委-日照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蓝色经济区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意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709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