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甘井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甘井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前言本规划纲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贯彻国家、辽宁省、大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共甘井子区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采用“三规”融合理念,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融合。主要突出总体目标、发展战略、空间布局、城市功能、体制机制和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对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具有协调指导作用。规划期为2011年至2015年,展望2020年。文本中规划期末均为2015年,远景指2020年。本规划纲要由规划文本、规划说明组成。规划文本包括正文12章、附表2件、规划图16幅。第一章规划基础与背景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现代化绿色城区总体目标和“城市化、产业升级、环境优化、全面创新”发展战略。“十一五”期间,全区坚持科学发展、领先发展、和谐发展,深化对区情的认识,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加快产业高级化、环境生态化、全域城市化,全面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社会经济转型迈出历史性步伐。(一)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在区市县保持领先、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和区市县平均水平。2010年,预计(下同)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0亿元,五年平均(下同)增长20%,达到规划平均增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亿元,年均增长30%,超出规划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5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年均增长37.3%,超出规划平均增速7.3个百分点,五年累计186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69亿元,年均增长18.9%,超出规划平均增速3.9个百分点。(二)全域城市化格局初步形成,城市功能逐步增强。通过实施全域城市化,加速了城市化进程。2007年1月,营城子、革镇堡撤镇建街,至此,全区全部实行了城市建制,农民全部转为城市居民。通过实施城市化综合改革,实现了城乡政策并轨。镇改街地区有8个村实施“三新工程”,建筑面积164万平方米,建成3个,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通过“三新工程”,将分散居住的农转居人员迁入新居,并统筹解决全员社会保障、社会福利、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和长远发展等问题。根据“中心带动、轴线拓展、组团布局”的思路,加强了重点城市组团的开发建设。在机场新区,建成了区公共行政中心,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沿大连湾轴线、旅顺北路轴线和旅顺中路轴线,形成了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中华路商业区、营城子高新技术园区、大东沟服务外包基地、西城国际旅游商务区等重要产业区,奠定了全域城市化基础。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拉开了城市框架。形成了以快速路、主干路为框架的道路交通体系。“十一五”期间,共建设公路124公里,规划的8个重点道路项目有5个实施,村级以上公路达到92条,总里程达到396公里。城区道路长度达到185公里。全区道路总密度达到128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快速路连接各分区,主干路连接各社区。公交线路达到61条。规划的220KV变电所有1座建成、1座在建、2座完成前期工作。甘井子热电厂建成试产。农村自来水入户问题全面解决。列入规划的夏家河污水处理厂、营城子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大连湾污水处理厂完成前期工作。自来水、管道燃气、污水排放主管线的覆盖面大幅度提高。但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仍然滞后,部分市政配套项目没有按规划建成。(三)环境生态化取得重要成果。全区新增绿地面积226公顷,新增城市公共绿地面积93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比“十五”期末增加2平方米。林木绿化率为44%。规划建设了总面积80平方公里的西郊国家森林公园。新建了梭鱼湾公园、明珠公园、周北公园、东方路带状公园、大黑石海滨公园、夏家河海滨公园、前关湿地公园7个综合性公园。实施了哈大铁路、沈大高速公路、滨海大道、土羊高速、202国道、201国道、旅顺中路防护林建设。大力治理生态环境。开展了河流、近海海域生态治理工作,完成了对砬夏河的治理工程,实施了对马栏河上游、凌水河上游、金龙寺河的治理工程。关闭了区属31座矿山中的30座,关闭了全部区属水泥企业。对社会环境持续实施综合治理,拆除违章建筑1.7万余处、总面积168万余平方米。(四)产业高级化取得重要进展。2010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68:30。工业总产值达到873亿元,年均增长2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741家,增加339家,实现产值500亿元,增长4倍。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形成了新的产业集群。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被列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点支持区域,年产值达320亿元,形成集聚效应。规划建设了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开工建设了大东沟服务外包基地、砬子山总部商务园、北方生态慧谷,培育了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高端产业。在华北路、山东路、旅顺北路形成了汽车产业带,汽车销售额达到150亿元,约占全市总销售额的70%。中华路商业区的商业设施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安盛购物广场、沃特时尚广场、五金机电城、华南家居大世界等项目投入运营,引进了红星美凯龙等一批服务业项目。产业升级的机制初步形成。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升级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建立了由产业规划、投资准入、评价考核、政策激励组成的产业升级机制,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较快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县(市)”、“国家中小企业聚集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示范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达到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达到5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家,高新技术产值达到26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约30%。经济开放程度明显提高。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11.6亿美元,五年累计22.6亿美元,超出规划14.6亿美元,年均增长44.7%;自营出口达到16亿美元,平均增长15%。引进世界500强外资企业3家,对经济转型起到巨大促进作用。(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质量显著改善。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双高普九”,优化了教育资源,推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化,教育水平有新提高,教育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健全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了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增强了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就业工作成果显著,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五年累计开发就业岗位12.4万个,实现实名制就业17.1万人。实现了全面社会保障,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了全域覆盖。落实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9127万元。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建成了新图书档案馆、市民健身中心、湾家体育公园、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支中心等设施。建成135个社区残疾人康复站,保障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各年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保持在2‰以内。建成区人口计生服务中心。累计投入4075万元落实计生奖扶政策。居民收入显著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万元,年均增长19.5%,高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城乡收入差距基本消除。(六)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要突破。我区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大连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甘井子区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获市委、市政府批准。完善了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了“三规”融合机制、投资多元化机制和土地储备机制。积极探索行政区与功能区的体制融合。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设立市正局级管委会,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大连西城国际旅游商务区分别设立副区级管委会,建立了功能区与街道融合的管理体制。回顾“十一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转型。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始终保持“领先、高于”,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双双突破5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结束了郊区历史,实现了由郊区向主城区转型;实施了综合配套改革,成功探索“三规融合”、“三新工程”等经验,成为全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迈出历史性步伐;大连北站、市体育中心、区行政中心等重大功能性基础设施先后布局建设,开启了城市功能快速提升的历史;成功实施了关闭矿山水泥企业、河流水系治理、社会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环境生态化开启新局面;人均居民收入高于人均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别、福利政策差别消除,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实现全域均衡覆盖,民生改善取得历史性进展。二、“十二五”规划背景(一)宏观背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受美国次级债拖累,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全球性大规模救市为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发展注入巨大隐患。全球经济和世界格局进入大调整时期,既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也蕴含着无限的发展机遇。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低碳发展已成全球共识。继信息、生物技术之后,新能源技术革命将导致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我国改革开放经历三十年历程,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与此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问题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消费关系失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中共十七大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七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十二五”期间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二)中观背景2009年,国家批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推动下,沿海六市城市化和产业集群发展的步伐将大大加速,拉开了新一轮城市功能调整、区域分工的序幕。大连被确定为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城市、龙头城市,肩负辐射、拉动其它五市的重任,把建设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现代产业聚集区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在新形势下,大连市实施科学发展新跨越战略,进行了全域谋划,城市发展由“单中心”时代进入“多中心”时代。在新市区,重组金州新区、保税区、普兰店湾新区三大组团,并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甘井子区纳入了主城区组团。在新战略推动下,港口、机场、火车站、体育中心、医疗中心等一批重要的城市功能加快从市中心向外扩散,显著改善了甘井子区的区位条件、城市功能,改变了甘井子区的发展模式,对甘井子区承担国际城市、核心城市的功能提出了新要求。(三)体制背景2009年,市委、市政府批准的《甘井子区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一个目标、四个机制、六项措施,明确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体制框架、主要政策。2010年,市委、市政府将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建设上升为全市战略,赋予体制政策。“十二五”既是实现综合配套改革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政策执行期。总体方案赋予甘井子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先行先试的政策,有利于甘井子区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三、面临的主要问题1、虽然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但由于投资体制不畅或公共财力不足等问题,一些基础设施项目没有按计划完成。2、虽然新建许多道路,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导致乘用车数量快速增加,加之公共交通发展滞后,交通需求与交通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交通问题将成为难以治愈的城市病。3、虽然产业升级取得重要进展,增量调整的态势也已经形成,但由于传统产业庞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仍需付出艰巨努力。4、虽然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但民生质量仍然有待提高,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5、虽然城乡二元化体制被打破,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老城区发展后劲不足、农转城人员尚未彻底融入城市等问题比较突出。6、虽然加强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但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废弃矿山治理、落后产业淘汰的任务艰巨。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一、指导思想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领先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经济结构调整、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城市功能、生态环境建设、改善民生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使甘井子区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大连市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要引擎。二、发展战略在贯彻国家、辽宁省、大连市发展战略基础上,强调以下主导战略:(一)功能国际化。围绕大连市建设“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的目标
本文标题:甘井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732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