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 神经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一)腰椎穿刺一、适应症1、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的占位性病变,做腰椎穿刺测量颅内压和进行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测定。2、鉴别脑震荡、脑挫伤和颅内血肿。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可用于诊断、减压及引流。3、出血性脑血管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脱髓鞘疾病和变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5、颅脑手术后检查颅内压及进行脑脊液化验。6、脊髓病变,行腰椎穿刺检查,了解脑脊液动力学情况,明确脊髓腔有无梗阻及梗阻程度。7、特殊检查,如脊髓造影和核黄素脑池扫描等。8、椎管内注射药物,如抗生素等。9、某些原因不明的昏迷、抽搐等疾病的鉴别诊断。二、禁忌症1、凡有脑疝征象(如双侧瞳孔不等大、去皮质强直、呼吸抑制等)者,属绝对禁忌。2、临床诊断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存在视盘(视乳头)水肿,颅骨X片或CT扫描提示有显著颅内压增高者。3、穿刺部位有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者,腰椎穿刺造成椎管甚至颅内感染。4、开放性颅脑损伤或者有感染的脑脊液漏,腰椎穿刺时放液可造成颅内逆行感染。5、穿刺部位的腰椎畸形或骨质破坏者。6、全身严重感染(败血症)、休克或濒于休克者,或躁动不安不能配合者。7、上颈段脊髓占位性病变,脊髓功能完全消失时,腰椎穿刺术后易出现病情恶化,甚至呼吸停止。三、术前准备1、术前向病人和家属说明检查的目的与必要性,减少其顾虑,取得合作。2、做局部麻醉药皮内试验。四、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取去枕平卧位,床面平整,保持姿势平稳,病人头与身体呈一直线,躯干背面应与检查台垂直,头部向胸前尽量俯屈,下肢尽量向胸腹部屈曲,使脊背弯成弓状,椎间隙增大到最大程度。如病人意识不清,可由助手协助以维持体位。2、选择穿刺点。两髂脊最高点的连线与背部正中线的交点为第4腰椎棘突。一般选取腰3-4或4-5椎间隙进行穿刺。3、消毒皮肤,铺孔巾。4、局麻。先于穿刺间隙做一皮丘,然后垂直刺入,浸润皮下及深层组织。5、进针。在选定的腰椎间隙,以左手拇指紧按住皮肤以固定,右手持穿刺针,针尖由穿刺点垂直脊背稍向头侧倾斜刺入,如针尖遇到骨质时将穿刺针方向略做深浅调节,当针尖穿过黄韧带和硬脊膜时,可感阻力突然减轻。此时针尖可能已进入蛛网膜下腔,取出针芯,既有脑脊液滴出。若无脑脊液滴出,可将穿刺针捻转或略做深浅调节,亦可缓慢将针退出直到有脑脊液顺利滴出。仍无脑脊液滴出,可将穿刺针退出皮下,调整方向后,再行刺入。6、测压。见到脑脊液滴出后即接上测压管,瞩病人完全放松,平稳呼吸,将头稍伸直,双下肢改为半屈位,进行测压,先测初压。如压力高时,不可释放脑脊液,将针拔出,仅取压力管中的脑脊液做细胞计数和生化测定。如压力不高,可缓慢放出需要量的脑脊液,放液后侧末压。7、将未污染的针芯插入,将穿刺针拔出。局部再次消毒,覆以无菌纱布,胶布固定。8、穿刺后嘱病人去枕仰卧或俯卧,足部抬高4-6h,以免发生脑脊液经穿刺针孔漏入硬膜外隙引起颅内压降低,导致腰椎穿刺后头痛。若有头痛、恶心,可延长平卧时间,并酌情对症处理。五、注意事项1、测压前,病人头部应与身体呈一直线,全身放松,均匀呼吸,头颈部及腰部不应过度弯曲,以免压迫颈静脉和腹腔静脉,使压力呈假象增高。2、测压时若脑脊液上升过快,可用手指按住测压管末端,使液柱缓慢上升。如拔出针芯时,见脑脊液喷出,提示压力很高,则不应继续测压,并不应继续测压,并立即静脉滴注20%甘露醇。六、手术后并发症1、感染。2、脑疝。3、低颅压反应。4、截瘫及大小便障碍。(二)脑室穿刺一、适应症1、诊断性穿刺(1)神经系统X线检查,向脑室内注入对比剂或气体做造影检查。(2)抽取脑脊液做生化和细胞学检查等。(3)鉴别脑积水的类型,常须做脑室及腰椎的双重穿刺测试脑室与蛛网膜下腔是否通畅。做脑室酚红(PSP)或靛胭脂试验等。2、治疗性穿刺(1)因脑积水引起严重颅内压高的病人,特别是抢救急性枕骨大孔疝导致呼吸功能障碍者,行脑室引流暂时缓解颅内压是一种急救性措施,为进一步检查,治疗创造条件。(2)脑室内出血的病人,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可减轻脑室反应及防止脑室系统阻塞。(3)开颅术中为降低颅内压,为解除反应性颅内高压,也常用侧脑室外引流。(4)引流炎性脑脊液,或向脑室内注入药物以治疗颅内感染。(5)做脑脊液分流手术时,将分流管脑室端置入侧脑室。二、禁忌症1、穿刺部位有明显感染者,如头皮感染,硬脑膜下积脓或脑脓肿病人,脑室穿刺可使感染向脑内扩散,且有脓肿破入脑室的危险。2、有大脑半球血管畸形或血供丰富的肿瘤位于脑室附近时,做脑室穿刺可引病变出血,必须十分慎重。3、有明显出血倾向者,禁做脑室穿刺。4、严重颅高压,视力低于0.1者,穿刺须谨慎,因突然减压有失明危险。5、弥散性脑肿胀或脑水肿,脑室受压缩小者,穿刺困难,引流亦无价值。三、操作方法及程序1、依据病情及影像学检查选择穿刺部位,并测量进针深度。(1)额角穿刺(穿刺侧脑室前角):常用于脑室造影及抢救性引流,亦可用于脑脊液分流术。颅骨钻孔部位位于发际内或冠状缝前2-2.5cm,中线旁开2-3cm,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两外耳道假想连线,深度依据影像学资料测量而定。(2)枕角穿刺(穿刺侧脑室三角区):常用于脑室造影、侧脑室—小脑延髓池分流术和颅后窝手术后的持续性脑脊液引流。颅骨穿刺点位于枕外隆凸上方6-7cm,中线旁开3cm,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同侧眉弓中点。深度依据影像学资料测量而定。(3)侧脑室穿刺(穿刺侧脑室三角区):常用于脑室—新房分流术或脑室—腹腔分流术等。在外耳道上、后方各3cm处做颅骨钻孔后,用穿刺针垂直刺入。右利手者禁经左侧穿刺,因易造成感觉性失语。(4)经前囟穿刺:适用于前囟未闭的婴幼儿。经前囟测角的最外端穿刺,其方向与额入法相同。前囟大者与矢状面平行刺入。前囟小者,针尖稍向外侧。2、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以尖刀在选好的穿刺部位刺一小孔。3、以颅锥在穿刺点部位锥透颅骨。以带管芯的穿刺点穿过骨孔,刺透硬脑膜,按上述方向逐渐进针,动作平稳而缓慢,注意阻力的改变。至有脑脊液流出时,拔出针芯,外接引流管及引流瓶。固定穿刺管。(三)脑室外引流一、适应症1、病变引起脑积水,导致颅内高压危及生命而感染尚未控制者。2、脑脊液蛋白较高或有病原菌,不适合行分流术者。二、禁忌症病人和家属拒绝手术。三、术前准备1、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2、脱水降颅压治疗。四、操作方法及程序1、根据须穿刺的部位(前角或后角)决定体位和手术切口。2、常规消毒铺巾。3、全层切开头皮各层和骨膜,乳突牵开器牵开。4、颅骨钻孔,用骨蜡封闭骨窗边缘。5、电灼硬脑膜后“+”字切开。6、以脑室外引流管带芯向预定方向穿刺,有突破感后,拔出针芯可见脑脊液流出,继续将引流管送入脑室约2cm左右,将外引流管固定于头皮。7、间断缝合帽状腱膜和皮肤,引流管接密封外引流装置。8、术后积极抗感染,根据病原学检查调整抗生素。五、注意事项1、注意保护切口各层和颅骨板障,避免感染扩散。2、严格确定穿刺点和穿刺方向。3、不要过快、过多释放脑脊液,以免引起颅内出血或小脑幕切迹上疝。六、手术后并发症1、切口不愈合,形成窦道。2、感染扩散。3、脑脊液漏。4、周围脑组织损伤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5、颅内血肿。6、癫痫。(四)立体定向血肿排空结合软通道置管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一、适应症1、经内科治疗无效,颅内压持续升高,病情继续加重,无手术禁忌的情况下,应争取在未遭受不可逆损害前清除血肿。2、幕上血肿量20ml,50ml。幕下血肿量10ml,有脑干或第四脑室受压者。3、年龄不限,年龄大、体弱者,手术耐受能力差者优先考虑。4、血肿位于壳核或经壳核向苍白球及丘脑扩展,特别是丘脑出血病人。5、手术后病情一度好转,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症状逐渐加重,CT扫描确定有血肿形成应再次手术。二、禁忌症1、有严重心脏病或显著肝、肾功能不全等,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2、血压不稳定。3、出血活动期。4、出血量50ml以上5、脑疝晚期,双侧瞳孔散大、去皮质强直、病理性呼吸、脑干有继发损害者。6、病人和家属拒绝手术者。三、术前准备1、安装国产的MD-2000立体定向仪,行头颅CT扫描。2、血压严重升高的病人应适当降低血压。3、出现一侧瞳孔散大时可立即给予20%甘露醇静脉滴注。四、操作方法及程序1、患者安装国产的MD-2000立体定向仪后行头颅CT扫描,运用计算机计划系统计算出血肿中心(穿刺靶点)的X、Y、Z坐标值和穿刺角度,对脑深部血肿进行准确的定位,将血肿排空针穿刺至靶点处,碎吸清除50~60%的血肿;2、按原穿刺针道置入12号的软质引流管;3、手术结束后行CT扫描,了解血肿清除程度和引流管的位置;4、手术后第2日经引流管注入血肿溶解液(尿激酶),每日两次,每次2万u,注入后夹闭引流管4~6小时后再开放引流;5、动态复查CT,如血肿清除满意可拔出引流管。五、注意事项1、术前反复核对靶点的定侧、定位准确无误。2、术中根据已排血肿量,计算剩余血肿量,适时调整深度。3、术中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过度损伤再出血。六、手术后并发症1、脑水肿、脑梗死、颅内压增高、脑疝。2、切口或颅内感染。3、脑脊液漏。4、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5、MODS。6、压疮。(五)全脑血管造影一、适应症1、颅内血管性病变(1)出血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颈动脉动脉瘤、椎动脉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瘘、Galen静脉瘤、海绵状血管瘤、颅内静脉血管畸形。(2)缺血性:颅内、颈内系统动脉狭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动脉、椎动脉、基地动脉狭窄),颅内静脉或静脉瘘血栓形成,烟雾病。2、颅内肿瘤脑膜瘤、血管网织细胞瘤、颈静脉球瘤、脑胶质瘤。3、头颈部血管性肿瘤鼻咽纤维血管瘤、颈动脉体瘤。二、禁忌症1、病人情况极为虚弱,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2、碘过敏或过敏体质。3、妊娠3个月以内(相对禁忌症)。4、穿刺部位感染,血管狭窄、闭塞或有粥样斑块(相对禁忌症)。三、术前准备1、住院建立完整的病历档案,进行全面体检与系统的神经系统检查。2、术前准备包括备皮,术前谈话,交待危险性与可能发生的手术并发症,常规化验,出凝血时间检查,肝、肾功能等。3、器材准备(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剂:要求有适时显影、减影、放大、测量与录像功能,最好有三维成像功能。(2)穿刺针。(3)引导导丝。(4)导管鞘。(5)造影导管:多采用不透X线的聚乙烯制成,末端为锥形,有端孔,呈直形或“J”形、猎人头形,二通开关。(6)高血注射器及连接管:脑血管造影一般压力为150psi(磅/平方英寸)。(7)加压输液袋。(8)造影剂:目前主张用非离子碘溶液,如碘海醇(omnipaque)等。注射剂量:颈总动脉8ml/s总量12ml颈内动脉6ml/s总量9ml颈外动脉3ml/s总量5ml锥动脉5ml/s总量7ml4、术中(1)局部麻醉,1%利多卡因5-10ml穿刺部位局部浸润麻醉,不合作者或危重病人神经安定麻醉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2)是否肝素化应酌情而定,肝素1mg/kg,稀释后静脉注射。(3)是否行控制性低血压,酌情而定。(4)加压输液袋连接于导管鞘侧壁的三通连接管。(5)监护脉搏、呼吸、血压、必要时直接监测动脉压(桡动脉、足背动脉)。5、术后监护室观察(1)监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神经、瞳孔、神经系统体征。(2)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脚背、胫后动脉搏动,肢体颜色,有无疼痛。(3)预防感染,应用抗生素。(4)抗脑血管痉挛、溶栓、抗癫痫。(5)酌情行控制性低血压。(6)6h后进食,卧床24h,穿刺侧下肢制动。四、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仰卧在造影床上,固定头部并放置测量标记(直径10mm钢球),固定四肢。2、会阴部消毒。上至肚脐、下至双股中部。3、铺无菌单。4、右(左)股动脉为穿刺点,在腹股沟韧带下2cm,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用1%利多卡因5-10ml左局部浸润麻醉,用三角刀片将穿刺点皮肤切开2mm。5、术者左手中、示指摸准股动脉穿刺点,右手持穿刺针逆血流方向与皮肤成45o角,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插入导管鞘,从导管鞘侧壁三通开关连接回抽见动脉血
本文标题:神经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757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