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第三讲-纪录片的起源
LOGO第三讲纪录片的起源Contents早期的记录电影1弗拉哈迪与纪录片雏形2维尔托夫与实验电影3格里尔逊与纪录片诞生4伊文思的道路5LOGO第一节早期纪实电影早期纪实电影卢米埃尔兄弟《工厂大门》(1895)“可疑”的纪实缺失的纪实观念在19世纪末还没有“纪实”这样的美学观念。1、19世纪现实主义思潮的境遇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2、摄影与纪实罗宾逊:《弥留》虚构的真实一、报业的新闻“黄色新闻”普利策《世界报》赫斯特《新闻报》与新闻相关的电影新闻影片的形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流行。《在中国的教会被袭记》,詹姆斯·威廉逊,1898奥丁·奥尔森:人为制造探险、狩猎的场景;爱默特:制造模型,美西战争,舰队;LOGO第二节弗拉哈迪与纪录片的雏形生平简介罗伯特·弗拉哈迪(1884-1951),被作为纪录电影的创始人、鼻祖。《北方的纳努克》,1922对于今天纪录片的意义:一、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念所有美学观念都是有价值的,但所有美学观念的价值都不会是永远的。白人对有色人种的偏见“三K党”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来处理和选择素材固然十分重要,但制作者心灵深处的感受,及其对于事物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往往决定了这部影片最根本的价值。二、非虚构搬演“搬演/表演”:职业与非职业的区别1、酬金问题“雇佣”、“收买”“补偿”2、表演的概念:表现、再现表演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这种行为仅以给他者造成错觉为目的,起本身并不具有该行为在自然中所应具有的目的或意义。3、非虚构表演三个前提条件:真实的时间;真实的空间;真实的需求。非虚构搬演的方法并不是纪录片常用的方法,但是因为其真实价值与生动表现浑然一体,对于纪录片来说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纪实类电视节目中的非虚构表演三、深入了解对象《北方的纳努克》花了8年时间拍摄。深入了解对象、力求表现鲜活对象。怀曼斯(美)、小川绅介(日)、《姐妹》(中)四、强调画面效果,而不是依靠蒙太奇用画面本身,而不是剪辑手段来表现。五、传奇性的故事运用了讲故事的手段,注意利用戏剧化场面的感人力量。LOGO第三节维尔托夫与“电影眼睛”理论生平简介维尔托夫(1896-1954)生平:1915,在圣彼得堡攻读医学和心理学;1917,担任新闻电影《电影周报》主编;1919,成立苏联纪录电影工作者小组;1922,开始编辑制作《电影真理报》;1926,《带摄影机的人》;1934,淡出电影舞台。作品《内战史》,1921;《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6;《前进吧!苏维埃》,1926;《带摄影机的人》,1929;《热情——顿巴斯交响曲》,1931;《关于列宁的三支歌》,1934。“电影眼睛”理论否定故事片,认为电影的本质在于如实地记录现实。把摄影机比作人的眼睛,并且认为摄影机比人的眼睛更加真实可信。研究用电影摄影机来观察生活、记录现实。电影眼睛学派电影眼睛理论的主要内容:1、摄影机主体理论维尔托夫:“我们的出发点是:把电影摄影机当成比肉眼更完美的电影眼睛来使用,以探索充塞空间的那些混沌的视觉现象。”作为主体的摄影机——存在于自我之上的“他者”主张抢拍和隐蔽拍摄;电影眼睛的概念横跨主体、媒介和对象,模糊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2、非表演体系电影眼睛理论排斥在电影素材构成中所采用的人为方法,排斥几乎所有的虚构和模仿样式的艺术形式。“建立在影片对生活事实系统记录的基础上。”“以可见的实事、以影片纪实的不断交流为基础,这同电影式的和戏剧式的表现是对立的。”宽泛的“非虚构”概念不排斥摄影机对真实素材进行的“歪曲”“电影眼睛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拍摄技巧:加速、显微、逆动、静物活动、镜头运动,以及使用各种最出人意料的透视法……”3、蒙太奇构成体系蒙太奇的两种不同功能:A、电影眼睛有序的观看,按照宜人的秩序安排镜头。不具有独立的意义;B、结构。自成体系的,不受制于任何前提和条件。电影眼睛看世界,蒙太奇组织那些被看到的世界。电影眼睛产生的时代和意义一、崇拜机器的时代费尔南·莱歇二、先锋派艺术的意义先锋派艺术:一战以后在欧洲兴起的艺术流派,主要特征是对资产阶级艺术体制和艺术自律的反叛和抵抗。艺术体制:艺术作为一个事物开始具有普世的意义,开始被广为接受而成为一种公认的存在,就成为了体制。艺术自律:对体制化的“美”的自觉追求。维尔托夫的影响创作风格:诗意纪录片、实验电影。1、首创了多种纪录片样式:(1)文献纪录片:以文献资料为素材,编撰而成的完整影片,如《内战史》;(2)专题纪录片:以某一主体为核心收集材料制作的影片,如《电影真理报列宁特辑》;(3)政论纪录片:就某一政治议题进行讨论或对某一种观点进行宣传,如《前进吧!苏维埃》;(4)诗意纪录片:调动字幕、画面等,使之呈现一种诗意节奏,如《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2、“真实电影”流派的理论依据;3、仍然没有把“纪实”作为一条原则固定下来。LOGO第四节格里尔逊与纪录片的诞生生平简介约翰·格里尔逊(1898-1972),出生于苏格兰,被称为英国的“纪录电影之父”,“英国纪录电影学派”创始人。1924,赴美学习;1929,《漂网渔船》;1930s,英国纪录电影运动;1934,加拿大国家电影局;1947,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纪实”的美学一、纪实美学的提出纪实美学的“三原则”:1、以拍摄活生生的场景和活生生的故事的方式来挖掘电影把握环境、观察现实和选择生活的能力。2、原初场景能给电影提供更丰富的素材,赋予电影塑造更丰富的形象和表现真实世界中更复杂、更惊人的事件的能力;3、取自原初状态的素材和故事比表演出来的东西更优美,自发的举止在银幕上有特殊的价值。基本观点:1、重视电影的认识功能,强调纪录片要面对现实,剖析社会问题;2、主张把电影用于宣传教育,为改造社会服务;3、主张“创造性地处理生活场景”,在记录中融入主观意识;4、否定故事片;5、创造性地把现场录音和解说词作为内容与形式的有机部分(格里尔逊式=画面+解说词)。对《漂网渔船》的案例分析一、纪实性及其接受该片渗透了格里尔逊纪实的美学思想,一反当时电影中猎奇和虚构故事的潮流,生动的展现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劳动。在该片中,纪实性第一次以相对完整的形态出现在银幕上。二、《漂网渔船》的艺术性:1、结构:虚构,戏剧性2、节奏蒙太奇和隐喻蒙太奇在蒙太奇的风格上偏向音乐化和艺术化;平行蒙太奇叠化3、搬演3、搬演《漂网渔船》的倾向性“总体来说,格里尔逊及其合作者对他们所观察的事物所持的观点是改良主义的,他们是公众服务的代理人,想通过双向的信息交流使公众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密切起来。”一、政治倾向性:1、表现的仅是事物的某一侧面;2、对工业化的颂扬;二、对纪录片社会功能的看法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电影不是一种娱乐大众的手段,而应该担负起教育民众和宣传的责任。以社会学而不是美学的角度来看待电影;“我们首先是宣传员,其次才是影片摄制者。”“艺术是一把锤子,而不是一面镜子。”《漂网渔船》的实用主义实用主义与形而上的宣传艾滋病宣传艾滋病的概念为艾滋病人筹款意识形态宣传实用主义宣传者“隐身”,以影片倾向性来达到宣传目的宣传者“现身说法”评价从格里尔逊开始,纪录电影成了具有真实意义的一种电影类型,纪录电影在民主社会的框架之中传播世界观和共同的价值观;从格里尔逊开始,纪录电影开始落户于不同的公众机构,这样一种负有社会责任的电影类型,站在了以营利为目的的好莱坞故事电影的对立面,它的产生和接受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形式。
本文标题:第三讲-纪录片的起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770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