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散文家谈散文》 和《白鹭》期末复习
《散文家谈散文》1、《关于散文〈白鹭〉》在谈到作者喜欢各种风格的散文时,以一些作家为例,并扼要地指出他们在艺术风格上的突出特色。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吗?作者指出这些作家风格上的不同,一方面有力支撑作者上文提出的观点,同时也为下文概括郭沫若的散文风格作一个铺衬。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读者在比较中对郭沫若的风格有更准确的把握和理解。2、《关于散文〈白鹭〉》的第四段是全文的核心段落,它着重指出了《白鹭》的写作特点,而作者仅用了一句话(“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来写自己的感受,其余则大量引用原文,再没有过多评论。这是散文家、评论家在评散文吗?对于具体的描写对象白鹭,晓雪以引用原文的方式表达出他对郭沫若“绝妙地描绘”的文字表现能力的赞叹,这也似乎在证明,只有引用原文才能证明这种“绝妙地描绘”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了。这种写法也体现了作者对文章风格多样性的见解。3、你是怎样理解晓雪在《关于散文〈白鹭〉》中引述清代散文家姚鼎的一段话的?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这段话以一连串的比喻说明文章的一种很高的境界,也说明了阳刚和阴柔等不同的文章风格。课文的引文着重说明了一种“柔婉”风格散文的艺术魅力。作者引述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郭沫若的《白鹭》是一篇境界和品位很高的散文,是郭沫若“豪迈激越、气势磅礴”的风格以外的又一种“柔婉清丽、秀美含蓄”的风格,意在告诉读者要感受这篇散文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必须用心品味,否则是无法发现水面的涟漪和珠玉的光辉,是无法听出寥廓天际的鸿鹄的鸣叫的。4、《白鹭》的第七段中写白鹭“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人们说它是在望哨”,作者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作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其理由是:①从句式“人们说……可它真是……”来看,隐含了作者对人们意见的否定,如果认同人们的意见,一般不会运用这样的句式。②从全文看,作者赞颂的是白鹭的“常见”的容易被人们忘却的“美”“清澄”的优美,而不是“铿锵”的美。5、《白鹭》结尾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想一想,结尾句中“实在”一词能否去掉?“韵在骨子里”是什么意思?结尾句在表达上为什么与开头句不一样?“实在”不能删,它是对上文描写的一个总结,既突出了作者的认识和感觉,表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赏;又呼应了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韵在骨子里”指自然而成,平凡而不易被人发现。开头句的比喻旨在点出作者的发现,引出下文;结尾处的两句比喻是对全文的总结,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出白鹭美的本质。6、《白鹭》的艺术特点。一是不像通常的咏物散文那样对描写对象作详尽细致的客观描述,而是以粗线条的勾勒和大写意的手法表现歌咏对象。如:“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究竟怎样适宜,他却不再正面作具体的描写。正是这样的写法显示了文章的个性,表现了作者重在抓住歌颂对象的神韵而不拘泥实在描写的独到风格。二是巧用衬托比较手法。如写白鹭晴天的清晨“悠然”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则以“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来衬托。散文家谈散文·关于散文《白鹭》【预习要点】1、《关于散文〈白鹭〉》是一篇随笔式的评论。作者晓雪既是诗人、散文家,又是评论家,这篇文章具有挥洒自如的特点,又兼具文笔优美和科学严谨的品性。全文在随意性的文字中蕴涵严谨的逻辑和科学的道理,大处着眼,以大写小,小中见大,从散文的特征和散文风格的多样性落笔,大气而不拘束。【课堂研讨】1、《关于散文〈白鹭〉》在谈到作者喜欢各种风格的散文时,以一些作家为例,并扼要地指出他们在艺术风格上的突出特色。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吗?作者指出这些作家风格上的不同,一方面有力支撑作者上文提出的观点,同时也为下文概括郭沫若的散文风格作一个铺衬。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读者在比较中对郭沫若的风格有更准确的把握和理解。2、《关于散文〈白鹭〉》的第四段是全文的核心段落,它着重指出了《白鹭》的写作特点,而作者仅用了一句话(“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来写自己的感受,其余则大量引用原文,再没有过多评论。这是散文家、评论家在评散文吗?对于具体的描写对象白鹭,晓雪以引用原文的方式表达出他对郭沫若“绝妙地描绘”的文字表现能力的赞叹,这也似乎在证明,只有引用原文才能证明这种“绝妙地描绘”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了。这种写法也体现了作者对文章风格多样性的见解。3、你是怎样理解晓雪在《关于散文〈白鹭〉》中引述清代散文家姚鼎的一段话的?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这段话以一连串的比喻说明文章的一种很高的境界,也说明了阳刚和阴柔等不同的文章风格。课文的引文着重说明了一种“柔婉”风格散文的艺术魅力。作者引述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郭沫若的《白鹭》是一篇境界和品位很高的散文,是郭沫若“豪迈激越、气势磅礴”的风格以外的又一种“柔婉清丽、秀美含蓄”的风格,意在告诉读者要感受这篇散文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必须用心品味,否则是无法发现水面的涟漪和珠玉的光辉,是无法听出寥廓天际的鸿鹄的鸣叫的。4、《白鹭》的第七段中写白鹭“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人们说它是在望哨”,作者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作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其理由是:①从句式“人们说……可它真是……”来看,隐含了作者对人们意见的否定,如果认同人们的意见,一般不会运用这样的句式。②从全文看,作者赞颂的是白鹭的“常见”的容易被人们忘却的“美”“清澄”的优美,而不是“铿锵”的美。5、《白鹭》结尾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想一想,结尾句中“实在”一词能否去掉?“韵在骨子里”是什么意思?结尾句在表达上为什么与开头句不一样?“实在”不能删,它是对上文描写的一个总结,既突出了作者的认识和感觉,表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赏;又呼应了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韵在骨子里”指自然而成,平凡而不易被人发现。开头句的比喻旨在点出作者的发现,引出下文;结尾处的两句比喻是对全文的总结,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出白鹭美的本质。6、《白鹭》的艺术特点。一是不像通常的咏物散文那样对描写对象作详尽细致的客观描述,而是以粗线条的勾勒和大写意的手法表现歌咏对象。如:“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究竟怎样适宜,他却不再正面作具体的描写。正是这样的写法显示了文章的个性,表现了作者重在抓住歌颂对象的神韵而不拘泥实在描写的独到风格。二是巧用衬托比较手法。如写白鹭晴天的清晨“悠然”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则以“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来衬托。白鹭之美——郭沫若散文《白鹭》分段赏析“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我们来赏读郭沫若先生的《白鹭》,发现白鹭自身之美(内容之美),感受《白鹭》语言风格之美(形式之美)。①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此句从全篇结构上来说,是总起,从修辞上看,是比喻;从内容上来说,突出了白鹭“美在精巧”的特点。此段为文章第一部分。白鹭是美的,美得如诗如画。《白鹭》也是美的,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②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什么是“适宜”啊?就是“刚刚正好”——不大不小、不胖不瘦、不长不短、不浓不淡、不艳不素……那是怎样的一种美呢?那是精巧之美、匀称之美、和谐之美……你还看不出?那请看下一段:③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这一段,通过与白鹤、朱鹭、苍鹭的对比,来突出白鹭之美。那么这些鸟缺少哪些美呢?白鹤太大不精巧嫌生硬不匀称、不和谐、不自然朱鹭苍鹭大了些不精巧太不寻常不平凡、不自然、不质朴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白鹭有哪两个方面的美?白鹭之美1精巧、匀称、和谐2平凡、自然、质朴那就干脆直说好了:“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是那么的精巧、匀称而和谐,平凡、质朴而自然”。为什么只说“适宜”呢?直写出来,就是“直白”;用“适宜”,就有婉曲、含蓄之美。凡是直白,便免不了浅薄;如果含蓄,则意蕴丰富。④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被人忘却了的美”,那是怎样的一种美?什么美易被人忽视、忽略从而易被人忘却呢?白鹭“被人忘却了的美”,当是平凡之美——自然之美、质朴之美、清纯之美……同上边的“适宜”一样,“被人忘却了的美”,也是一种婉曲、含蓄的说法。我们不能将“婉曲”当直接,把“含蓄”作直白,直接说成“白鹭具有被人忘却了的美”,果真如此,那我们的想象力可真的是十分苍白干瘪了。⑤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通过对白鹭的直接描写来展示白鹭的精巧、和谐、匀称之美。从绘画的角度来说,这是一幅中国画,是白鹭的一幅特写,几笔紧扣特征的粗线条的勾勒,便充分展示了白鹭的静态之美。以上第2至第5自然段是散文第二部分的第一个层次,主要运用对比和描写的方法来展现白鹭自身形象之美。这一层次中白鹭精巧匀称、自然质朴之美主要是通过静态的观察描摹来表现的。⑥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画。如果说第5自然段是一幅白鹭的特写,那么6至8自然段则是三幅写意的风景,当然白鹭是画面的主角。如果说前者重在白鹭静态美的展示,那么后者则是白鹭动态美的表现。如果说前者侧重于白鹭的形象美的描摹,那么后者则侧重于画面的意境美的追求。第6段描写的是一幅钓鱼的白鹭站在清水田里的画面。如果要给这幅画安上一个标题的话,那么或许可以用“水田钓鱼”。美丽的田园风光与充满生命活力的白鹭相结合,动静相宜的画面给人以清新自然、和谐安宁的感觉。⑦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我们可以用“闲立枝头”来为这幅画面命名。白鹭真的是在望哨吗?似望哨,实非望哨。“望哨”是动物界弱肉强食的行为反映,是紧张,是警惕,个中充满险恶与争斗的意味。如果白鹭真是在望哨的话,画面就欠美伤美了。此其一。第二,这幅画面整体上给人以悠闲安适的意趣。根据文段中“悠然”一词所表达的意境来看,也应非望哨。其实,作者故意用一种人们不准确的看法作铺垫,作对比衬托,以突出白鹭登高眺远、悠然自得、气度非凡的特点,并且引导人们通过想像来品味画面悠闲娴静、空阔辽远的美好意境——那白鹭并非是在望哨,那么它在眺望什么呢?青山?碧水?蓝天?闲云?意境随人们的想象而开阔,画面因语言的含蓄而美丽。⑧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我们可以用“黄昏低飞”或“追逐黄昏”来为这幅画面命题。“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是谁给的呀?当然是白鹭。那为什么说它带来了恩惠呢?(如果有一大群白鹭飞进了我们的校园,那该是一件令我们多么欣喜的事情啊!)白鹭给黄昏中的乡村带来了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作者称之为“一种恩惠”,这同样是一种宛转的说辞。如果说大熊猫是憨厚的形象化,周庄是小桥流水人家的苏州特色的形象化,周恩来是内外兼美的男子的形象化,那么,“清澄的形象化”便是说“黄昏低飞”这幅画面具有“清澄”的特点。“清澄”一词一般用来形容水的清澈透明,用来形容画面,当是比喻的用法,是婉曲的笔法,此处含义应为“清新、纯净”,即突出画面清纯美丽的特点。这幅画面的意境美,除了“清纯美丽”之外,另一个特点较易把握,那便是“生机勃勃”——“具有生命力了”。我们可以把三幅画面的特点及其意境之美总结如下:画面特点意境之美水田钓鱼和谐安宁清新自然和谐之美清纯之美娴静之美动静相宜之美悠闲自得之美充满生机之美枝头闲立悠闲安适空阔辽远黄昏低飞清纯美丽生机勃勃⑨或许有人会感觉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课文最后9、10两段总结概括白鹭的美。“铿锵”的原意是“有节奏而响亮”,如进行曲。此段把白鹭比喻为“一首优美的歌”,但又不铿锵,准确而全面地概括了白鹭两方面的美的特点:说白鹭是“一首优美的歌”,意
本文标题: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散文家谈散文》 和《白鹭》期末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786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