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从心理学浅谈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
从心理学浅谈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网络传播工具,微博正呈现爆炸式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青年人的青睐。它的运行建构了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动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视角、新挑战。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微博传播的特点与规律,把微博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好奇心和信息接受的积极性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有效地发挥微博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通和舆论引导功能,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关键词: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网络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信息传播以及信息获取的平台。微博以手机用户为主、个人电脑为辅,融合无线网络、有线网络等通信技术,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发布消息。与广为流行的网络博客不同,“微博”具有时尚性、简洁性、互动性、几何式传播等特点。它既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无需刻意组织语言陈述事实,更不用精雕修饰形象表达心情,而是通过只言片语式的“语录体”即时表述个人感兴趣的相关信息,所以它不但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而且还使得互联网络和手机用户之间交流意见、相互留言和回复互动更加便捷,所以深受广大手机网民的欢迎。微博,作为一种新潮的信息传播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追捧。微博的兴起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正确、合理运用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值得密切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微博相对于博客具有方便、快捷、简约的优势。博客一般篇幅较长且具有逻辑性,每一篇博客基本都是深思熟虑后的大作,同时还讲究页面的设置和格局。微博因为本身篇幅较小,每一条消息限制在140字之内,用户可以用简洁话语来表述自己的心情和感想。微博开通的多种API可以让用户通过多种途径发布消息,用户随身携带的手机都可以随时发布信息[3]。在微博的世界里,人人平等。只要你注册某一微博网站,你就可以和明星、商家、企业一样,随时登陆微博,说你想说的,分享你所想分享的。微博作为新型传播载体,注册用户可以通过它来向大众展示自己想表达的信息。大学生可以随意、大胆、直接地表露自己的情感,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展示在大众面前,每日记录自己的点滴感受,微博将成为每个人的心灵成长史。1大学生微博心理剖析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仍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接近1/3的网民为学生。学生占网民总数的30.7%。微博作为一种新事物,受到大学生的普遍关注,因其特点也吸引了很多大学生注册[6]。以网络为传播介质的微博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流模式、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这些恰恰满足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帮助自己成长的平台,因此受到大学生的广泛追捧。(一)从众心理和求知欲的心理驱动“从众”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是指个人因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使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呈现出符合多数人或公众舆论的行为方式。引发大学生从众行为的主要是“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又追求高雅时尚的文化品味和独特的个性。符合时代潮流的微博,因其自主管理的模式、私密性的内容和公开性的形式使大学生趋之若鹜。当身边的同学们对微博津津乐道时,对此不了解或没有使用过的同学就一定不愿与众不同,被大家认为孤陋寡闻,会尽快学习使用微博与大家寻找共同语防止被大家边缘化。心理学认为,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接受教育的同时,对即将步入的社会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需要以各种方式走近它、观察它、了解它、学习它。(二)塑造完美形象,展现自我个性的心理微博就像一个舞台,它的使用者便是这个舞台的主角,点击浏览者则是它的观众。从深层心理上来看,每一个微博使用者都希望通过自我表达、交流情感和信息分享等活动,进行自我形象塑造,从而展现给人们一个理想、完美的自我;同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微博也是一个个人话语权得到极大尊重的“场所”,何人都可以在此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地展现自己的生活习惯、价值观以及思想情感。大学生在使用微博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向大家展现完美自我形象的心理过程,他们对生活和未来充满激情向往,喜欢标榜独特的个性,追求自我的与众不同,注重通过在微博中采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塑造理想的个人形象,向社会和大家推介自己。总之,微博是个人才华、情趣、情感都可以得到表达和展现的平台,充分满足了大学生追求个性,渴望表现自我的心理特征。(三)记录多彩生活,表达情绪情感的心理大学生运用微博其形式多样的特点,使得微博成为一个记录个人成长历程、情感生活的载体。微博在发挥记录功能的同时,本身也是一个个体审视自我成长的过程,有助于个体通过自我觉察进行自省,对自己进行督促和激励,使其获得良性发展。大学生情感世界丰富,他们通常希望将博客营造成为一个个人的精神家园,一个倾诉情感,释放消极情绪,排除孤独感,进行自我情绪和心理调节的窗口,并且通过博客的交流和互动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情感依托。大学生在浏览欣赏他人微博时,作者的生活方式、思想能力、专业水平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引发浏览者进行自省使自己得到提高,并且产生自我表达诉求,运用留言等交互方式展现自我的思想、情感、意见和看法,从而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四)寻求社会认同,加深人际交往的心理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分为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当人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时将出现高层次的需要,人类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在获得满足之后,会产生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被尊重的需要。发展心理学认为,青年期的大学生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这是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特点。青年初期形成的自我意识还很不稳定,因而需要社会支持和人际交往,对他人有关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往往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尊重,而微博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的这一需求。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像万人瞩目的明星一样,受到他人关注,获得及时反馈,使个体因获同而产生群体归属感。微博所带来的精神力量,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交往问题和障碍的个体意义更是非同一般。2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2.1微博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以“微博”为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高校提供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效利用“微博”的各类功能能够促进学校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首先“微博”是基于网络为平台的教育途径;其次“微博”是以网络交互模式构成的信息流转;再次“微博”信息元的多样化促使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主动性的作用。同时,“微博”不同于以往校内各类社团、QQ群等平台,它具有的直观性、实时性都是其它网络平台所不具备的,微博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有以下几点。(一)微博有利于教育双方的和谐对话。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单向灌输,而是一个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平等沟通、和谐对话、双向互动的过程。世界上最早的微博网站是Twitter,Twitter是叽叽喳喳、喋喋不休的意思,它生动地反映了人们以漫不经心的状态对日常生活、思想情感的随意表达[7]。微博作为一种开放性、交互性和随意性极强的网络交流平台,它打破了现实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界限,教育双方可以通过微博以平等的身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评论和观点。学生可以随意在微博上吐露心扉、表达情感、寻求帮助,作为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发表比如人生感悟、工作体会、社会评论等方面内容的微博,以更加对等和谐的状态与学生进行对话。利用微博的交流,在无形中化解了师生隔阂,减少了现实生活中对立的状态,少了思想政治教育空洞生硬的理论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二)微博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一般是课堂教育、谈心、校园活动等,受教育者经常是在不自愿、不自主的情况下参与其中,所以其热情难免会受到影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微博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其快捷的特质。微博大量及时、准确、生动的信息发布、浏览与转载,在教育双方深度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思想的碰撞,而这种碰撞的过程恰恰又成为学生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从而扩大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和时间的覆盖面,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三)微博有利于维系教育双方的情感纽带。微博的蓬勃发展源于其弘扬个性化、平民化精神,它以简单的形式、方便的管理和张扬的个性,丰富了传播的分享模式,调动了人们多重感官,网络多媒体的互动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微博上,师生之间的身份得以淡化,在平等的对话交流中培养情感,做到润物无声。师生在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达到了从单纯的信息分享上升到思想分享、情感分享的理想状态。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张扬个性、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它搭起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之桥。(四)微博有利于营造寓教于乐的教育氛围。现代心理学认为,求乐与求知、求善、求美一样,也是人们最朴素的审美情感之一。充分发挥寓教于乐的功能,是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微博具有形式新颖、操作简便、简单易学、形象直观等特点,深受广大同学的喜爱。从微博的发展趋势来看,它的娱乐化特点将会愈发明显。对于广大同学而言,写读微博的过程,既是学习交流的过程,也是放松心情、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过程。加上教育者的适当引导,学生在休闲娱乐中会不断提高判断能力、提高知识层次。因此,充分利用微博的特点,使广大同学在休闲娱乐中愉悦身心、修养性情,有利于增强网络育人功能,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2.2微博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缓解压力的平台,拓宽了其生活空间,使他们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观念上有很大的提高。微博对于大学生的发展也存在一定负面作用,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和谐、行为方式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这也是值得引起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微博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价值取向受干扰青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价值观代表着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与民族振兴,是社会主义事业长盛不衰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的经济以不同寻常的速度向前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状况、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我们在为物质生活的丰富而欢喜愉悦的时候,却不得不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给我们带来的困扰。一些人利用博客大肆宣扬享乐主义、金钱至上,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作为人生准则,把“青春易逝,及时行乐”作为人生目标,把“金钱至上”作为人生追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大行其道,崇洋媚外、盲目跟风日益盛行,社会贫富分化严重,进而引发的为富不仁和仇富心理突出,这一系列社会矛盾的突显使整个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模糊化和非主流化。青少年身心处于发展阶段,对很多社会现象缺乏独立正确的认知能力,而这个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念注定会影响一生。为了保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后继有人,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二)易产生情感冲突情感是人积极活动的心理动力和源泉。微博是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系统,同时又营造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很多时候在微博中你并不了解对方的真实身份,微博中的交流是交互但不对等的。大学生的情感世界丰富,他们通常寄希望于将微博构建成自我的精神家园,在其中倾诉情感、释放消极情绪、排除孤独感。在一定程度上,微博文字可以传达使用者的思想和情感,但它是以程式化的方式展示和传递信息,精彩、生动的网页也仅仅来自于冰冷的计算机。虚拟化、匿名化的微博交流使大学生缺乏面对面的人际互动,缺少现实生活中交往过程自然流露的情感体验。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容易导致大学生自我放任,漠视现实世界,忽视他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久而久之,必然会引起大学生情感的匮乏和冷淡,进而产生更深的心理焦虑。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过度依赖网络,有些大学生回归现实而无法适应生活,进而导致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1]。(三)易产生社交恐惧微博虽然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沟通交流,进入网络就有机会与陌生人相识,并和志趣相同的人交流,但虚拟世界远远有别于真实的生活,真正的人际
本文标题:从心理学浅谈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803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