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2017年中考复习《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复习课一熟读课文、注解和译文1.课文读2遍2.注解读2遍3.译文读2遍复习课前反复朗读课文、注解、译文是唤醒记忆的最好方式!关于作者本文作者,字,名,世称,自号,浔阳柴桑人。___(时期)伟大诗人,他开创了____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____诗人,代表作有《》《》《》等。本文选自《》。陶渊明潜元亮东晋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集归园田居靖节先生五柳先生田园田园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表明桃林的发现实属偶然。“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奇异的美景则引发了渔人的好奇心,为下文渔人走访桃花源作了铺垫。第二部分(第2—3段):写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和淳朴的社会风尚。第2段:写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则表现了人们宁静、幸福的生活,展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图景。第3段:写桃花源中人的社会风尚。表现了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村中人的自述,写出人们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既说明他们珍惜和平,不愿让外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又为下文“不复得路”埋下伏笔。第三部分(第4—5段):故事的结局——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派人探访及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先写渔人“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再写刘子骥“规往”,“未果”,既为桃花源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又含蓄地表明这种理想社会只是一种幻想。【中心概括】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是一个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理解探究(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自然景色的语句是: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4.表现桃花源中生活环境美好的句子: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6.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表现桃花源中生活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课文中的成语及解释豁然开朗:形容有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朗。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子变得通晓明白。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清幽、生活安逸的地方。无人问津:原指没有问通往桃花源路的人了。现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自得其乐。二、重点字词句1.通假字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____通____,意思为:_______2.古今异义(1)豁然开朗..古义:__________今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2)阡陌交通..古义:____________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要邀邀请宽阔明亮交错相通(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①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没有出路的绝境(4)无论..魏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不充足,不满妻子和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要说,(更)不必说不值得3.一词多义(1)舍①便舍.船______________②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2)寻①寻.向所志______________②寻.病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志①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___②寻向所志.________________(4)出①不复出.焉______②皆出.酒食____动词,舍弃名词,房屋动词,寻找副词,随即,不久动词,做标记名词,标记出去拿出4.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①渔人甚异.之原意为:奇异,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欲穷.其林原意为:贫困,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林尽.水源原意为:尽头,句中意为:___________(2)方位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原意为:前面,句中意为:__________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走到……的尽头。消失。向前。5.重点实词(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______(2)林尽.水源尽:_____________(3)初极狭,才通..人才:____通:______(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5)屋舍俨然..俨然:_______________(6)悉.如外人悉:___________(7)怡.然自乐怡:__________(8)问所从来,具.答之具:________(9)咸.来问讯咸:____沿着完,没有了仅通过类整齐的样子全,都快乐的详细都(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复:___延:__________(11)停数日,辞去.去:______(12)此中人语.云语:____________________(13)既出,得.其船得:_______(14)便扶向..路扶: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_(15)及.郡下及:________________(16)诣.太守诣:________________(17)寻向.所志向:_________________又请,邀请离开告诉,后面省略“渔人”找到沿、顺着从前的、旧的到了,等到拜见以前,从前(18)遂.迷,不复得路遂:______(19)寻.病终寻:____________(20)欣然规.往规:_______(21)后遂无问津.者津:_________6.虚词意义及用法(1)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______________②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2)之①忘路之.远近________________②具答之.____________________终于随即,不久计划渡口动词,作为介词,对,向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桃花源人所问之事(3)既出,得其.船_____________________(4)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乃.不知有汉_______(7)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___代词,自己的……的样子”助词,无实际意义,不译竟连词,和7.重点句子翻译(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数百步内桃树沿岸生长,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约似有光亮。(3)初极狭,才通人。(洞口)开始很狭窄,只能通过一个人。(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致,有肥沃的田野、美丽的池塘、桑园、竹林之类。(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村里的人)见到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个人(渔人)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知道)的事,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村中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1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12)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太守立即派人随他前往,寻找从前所做的标记。三、文意理解与探究1.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发现桃花源→______________→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__________________2.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花源怎样的美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场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进入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3.(2013·梅州)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4.(2015·辽阳模拟)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中的人不愿意与外界有过多接触,希望可以保持平静的生活;设置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5.(2015·鞍山模拟)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的人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或: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6.(2013·曲靖)“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此”是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①发现桃源村的经过;②村中的生活情状;③归途中做标记的事。7.(2015·大连模拟)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的美好生活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示例:美丽富足、和平安定、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8.(2015·阜新模拟)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9.(2012·福建三明)作者虚构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愿望?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平等、和谐生活的愿望。(1)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思想?(’13安徽18题)3.问题研究。答: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13梅州)答:为人们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3)渔人“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12济南)答: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或: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4)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12北京
本文标题:2017年中考复习《桃花源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813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