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其五结馆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读书大树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真正的安静,源于内心。如何学习一部经典——以《礼记·学记》为例如何阅读经典?李零说:“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讲经典,就是引导人们读原典,一字一句、一章一节、一篇一篇,老老实实地读。为什么要如此热衷于“经典阅读”?“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这几年我提出过一个概念:“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一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常常可以到这样的经典里吸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自己所要面对的问题。(钱理群)2016年8月31日,《礼记•学记》的共读也完成百遍。仔细想想,还不止百遍呢!在儒源传道班学习10天,每天早晨上课前,所有学员齐读2遍,完成20遍。从儒源回来后,到暑假共读前,陆陆续续读过有30多遍,等到开始和大家共读,很多段落都是熟读成诵了的。这样算起来,《礼记•学记》共读了有170遍了。在儒源,听倪校长讲《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三天的时间,题目用了“弟子规”,但主要讲的内容以学记为主。后来,倪校长到临淄讲学,送给我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教育的本质》—《礼记•学记》的教育智慧。再后来,从微信里看到倪校长细讲《礼记•学记》这本书出版,于是购得5本,这本厚厚的书共444页,已经读完三分之二,再有三两天就能读完。一边读一边批注。对“学记”有了这样的学习,虽然已经熟读成诵了,但对于这本经典还不能“深入义趣”,因为经典无量义。自己之所以能这样走近这本书,和自己下决心要给弘毅馆的老师们讲讲这本书的念头有关,想和老师们学习教育的本质和智慧,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和教学。真的是“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更多。所以,时至今日,仍旧在阅读相关的书籍、课件和笔记。等我把阅读到的东西内化了,从自己的理解梳理出一条脉络的时候,这才是我真正读过这本书了。这几天依旧每天三到五遍念诵吧,等到讲的时候是200遍。讲完了,再读100遍,句句咀嚼,段段涵咏,从升级版的高度体会经典的价值。有人说,经典能够读到300遍是基本功,不然就是玩玩而已。那我就体验一把。梭哈!“礼”的含义许慎的《说文解字》:礼者,履也。“礼”是我们要按照它的规范去做的规定。“礼”的现代含义:1.人类行为之规范曰“礼”。2.馈赠财物曰“礼”。3.威仪曰“礼”。4.以礼相待的仪式曰“礼”。5.燕食曰“礼”。6.礼遇曰“礼”。7.经典的名称曰“礼”。8.膜拜曰“礼”。《论语·季氏第十六》:不学礼,无以立。意思就是说,我们身为人类,如果不学习老祖宗传下来的“礼”,便难以在世间立足。《论语·学而第一》: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只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意思是“和”很重要,控制好情绪很重要,控制好情绪就能做到“和”。怎么控制?就是用“礼”来控制、节制。“礼”在中国文化当中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有方法,有内容,有案例,还有效果。礼仪之邦有三礼:“十三经”当中讲礼的典籍有三种:《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三字经》中云:“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仪礼》:是讲各种典礼、节仪的。如:男子二十岁要行“冠礼”,女十六岁要行“笄礼”,结婚要行“婚礼”,还有丧礼、祭礼等。通俗一点说,是做人做事的“工作流程”。《礼记》:是用来解释说明《仪礼》的,内容有关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礼记》又分《大戴礼记》85篇和《小戴礼记》49篇。《三字经》中云: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婚礼—婚义祭礼—祭义“礼”是一个文化体系。《论语·颜渊第十二》中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意思是:我们每一个人克服自己的坏毛病坏习气,惩忿窒欲,恢复礼,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都有礼,学好《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全面恢复“礼”,那就叫仁啊!《礼记·学记》简介:《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意。《礼记·学记》是一门高明的教育哲学论著。“学”是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的总称。如果用两个字叫“汉学”,现在称之为“国学”,“中国学”。它的教学目的是:培养“觉的大人”以“化民成俗”。它的教学内容是:“知道”,“人不学,不知道”,要了解这个“道”。它的教学原则:《礼记·学记》教给我们的,叫“教学相长”,叫“学学半”。它的教学方法:大学之道大学之法它的教学评价是:能够“知类通达”,能够“近悦远怀”,能否“化民成俗”,能否“内圣外王”,能否“自觉觉他”。“道”中的“五伦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培养“觉的大人”,何为“大人”?大人者,具有大心量,又不失其赤子之心之人。章句之学:研究经文的段落层次,章法结构,古代称为章句之学。《礼记·学记》按照“信、解、行、证”分成四大段落。“信”是启信,是对祖先的这门学问有十足的信心;“解”是详细的来开解;“行”是学完了理解了要去做;“证”是做到了,就证到了。信:从开头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让我们明白办圣贤的教育,才是我们管理天下、国家、企业、学校的根本,让我们对圣贤的这份教学有信心。解:从“古之教者”到“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详细地告诉我们要把所学的大学之道,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要办班教学怎么办,设施怎么设,学制怎么设,方法是怎么样的。行:从“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到“可以有志于学矣”。这一门古圣先贤的教学,“上所施,下所效”,一定要有“人师”来引导,去力行。证:从“古之教者,比物丑类”到结束。做人最根本的是教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深入经典三部曲:一、熟读成诵(读书百(千)遍,其义自见)二、深入义趣(经典无量义)1.解析字词2.解析句义3.深入义趣三、笃行落实何谓念诵?一种大量、快速、有趣的记诵经典,尤其是古文赋的读书方法。其特点是重文气、快节奏、讲韵律。如何念诵?“入声读短读促、虚字读重读长,如果按照这样的原则去读古文,再加上原本大家理解的语言节奏,古文就活起来了。不但其中的语气、神态毕现,而且节奏疾徐有致,忽快忽慢,就像打太极拳,又像写书法,快慢结合而又圆转如意,这才是古文的韵律,这才是中国的节奏。”一名语文老师的教学体会:之前,让学生背诵文言文,难于上青天。自从用了念诵的方式,可以说奇迹发生了。学生们轻拍桌子,摇头晃脑,用身体打着节奏,很有韵味地读着、读着,越读越熟,越读越快,不知不觉就背过了一篇又一篇。这便是熟读成诵?是的,念诵是不二法门。惊讶的是,整个过程学生们乐在其中、乐此不疲。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僻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深入义趣先简注,后易解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发”是起发,发动,说通俗一点就是起心动念。“虑”是谋虑、考虑。“宪”是原则、规矩。“求”是招来。“謏”通小。“动众”就是带领一班人成就一番事业。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就”是靠近,虚心学习。“体”是亲近。“远”是才艺广远,能力很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君子”孔颖达的解释是“博学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其”是它。“由”是依靠。“学”是中华先祖圣哲教学。第一段的易解:引发思虑,遵从广求善良的法则,足以做到小有名声,不足以引领大众,共同成就一番事业。亲自就教于德行贤良的人,心中亲近才艺广远的人,虽能够群众引领大众,共同成就一番事业,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形成良善的风俗,一定要依靠中华先祖圣哲教学啊!《学记》教诲我们做人为政的三个层次:一是至少要做一个善人。二是做到“仁人”,“德艺双馨,知行合一”的人。三是要做到“君子要化民成俗”。“求善良”的无量义《了凡四训》十种善行: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机;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善的标准白居易与鸟巢禅师白居易出守杭州,谒鸟巢禅师,问曰:“禅师
本文标题:礼记学记讲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818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