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1、请完成“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发展分析报告”的部分内容。•政策回顾•(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大规模的运动在全国展开。1953年,党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决定对农业实行。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开展了和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20世纪七十年代初,为解决人类温饱问题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1)土地改革;•(2)社会主义改造•(3)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5)袁隆平••分析对比•(1)1958年,党的农村政策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后果?•(1)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磋商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2)书39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历史认识•通过上述“分析对比”,你认为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什么原则?•历史认识: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发展农业也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等。•2、材料我国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1)小明设计了一张“建国以来土地政策和生产关系变化”示意图(如图所示),请你帮他补完未写出的A年代的一个阶段党和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1)A土地改革.•(2)在党和国家土地政策的法规指导下,B阶段生产资料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出现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有哪些?(列举出两例即可)•(3)①对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②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4)结合本地情况,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一条合理化建议(言之有理即可得分)•(4)①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②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3、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1)材料一出自建国初期的哪部历史文献?据此我国掀起了什么运动•(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材料二:1958年10月25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进行谈判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2)材料二中“新乐园”在当时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2)人民公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3)材料三体现了农村实行怎样的经济体制?这产生了什么影响?•(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4)对比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制定政策要适合本国国情,走自己特色的道路。•4我国农村60多年的发展见证了共和国的风雨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一五”时期,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0%左右。•材料二下面两幅图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出现的失误与挫折。•(1)材料一中我国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得益于当时的哪些农业政策?•(1)“一五”期间,我国先后完成了土地改革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材料二中的图1和图2各反映了哪两大历史事件?这两个事件有何特征?这两个事件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2)图1反映了大跃进运动,图2反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征:“大跃进”是以追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大跃进”严重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大批不具备条件的土法炼钢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盲目追求“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了我国国情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挫伤了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的错误是造成国民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言之有理即可)•(3)后来面对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党和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结果如何?•(3)1961年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调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4)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农村60多年的发展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这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4)必须不断坚持改革,充分调动生产积极性;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见下图•(1)从材料一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2分)•(1)行业:重工业。(1分)•发展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答出“一五计划”也可)。(1分)•材料二: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形势,并且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要求缩短超英美的时间,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要掀起一个“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大跃进”。——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跃进”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大跃进”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2分)•(2)特点:高速度、“以钢为纲”(答出一点即可,1分)。•消极影响: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失调;造成三年困难局面。(答出其中1条即可,1分)•材料三:“文革”时期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唱道:“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1979年,凤阳县粮食产量比历史上的最高年份增长了99%。老百姓唱道:“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3)材料三中两段唱词反映凤阳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3)变化:粮食产量提高,人民生活改善。(1分)主要原因: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包产到户、联产承包。)(1分)•(4)综合上述,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哪些原则?•(4)应当遵循的原则: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符合生产力水平;制定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基本国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稳中求进。(答出两点符合题意即可得分,共2分)•6、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阅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张贴的四副春联,回答相关问题:横联直联①分田不忘本,饮水务思源②示例:三大改造好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③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④联产承包干劲大,因地制宜岁月甜•(1)春联通常由两幅直联和一副横联共同构成。请你根据上表直联的内容,联想对应的历史事件和现象,参照示例,分别写出横联。•(1)①土地改革好③人民公社好或“一大二公”好④农村改革好•(2)这些春联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土地改革:书15页农业生产合作化:第4题笔记•人民公社化运动:第4题笔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书39页•(3)农民在不同时期通过春联表达的美好愿望中,有的心想事成、有的事与愿违。“事与愿违”的是哪一事件?这些往事对当今解决“三农”问题有哪些启示?(3)事件:人民公社化。•启示:农村政策的制定要与农村生产力相结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本文标题:三农问题材料题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838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