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PPT课件
VS两极格局的形成前排左起: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绞死希特勒“二战”中美苏两国关系如何?“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斯大林(1945年2月于雅尔塔)•从二战时的盟友到冷战时的对手,西方国家与苏联的关系为什么会发生这180゜的大转弯呢?“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首相帕麦斯顿“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丘吉尔二战后形势:英英国赢得了战争,输尽了财富。它在战争中损失兵力120万,消耗大量资金,外贸濒于停顿,黄金储备几乎枯竭,海外投资也大部分变卖,战争结束债台高筑。法国在二战中沦亡,元气大伤。尽管戴高乐将军领导“自由法国”运动,组建军队,建立法国政权,但它的力量不被盟国重视,直到战争结束才依靠盟国的力量恢复了作为大国的政治地位,国际威望急剧下降。二战后形势:法军事上,1945年美国军队人数达1200多万,拥有30艘航空母舰。战后初期,美国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建立了近500多个军事基地。此外,还垄断了原子弹。美国军事跃居世界第一。经济上,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总产量的60%,黄金储备的59%,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美国凭借巨大经济优势,掌握了国际金融控制权。二战后形势:美世界头号强国战争的胜利,使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强大,政治威望空前提高,到1945年,苏联拥有军队1140万人,军事工业仅次于美国。在亚洲,苏军进驻中国东北和北朝鲜,占领了日本北方四岛。在苏欧影响和帮助下,东欧和亚洲一系列国家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但苏联在战时损失惨重。二战后形势:苏政治军事大国在二战中,苏联大大扩展了疆土,解放了大片东欧领土。战后初期,苏联总兵力接近美国,有近1200万人的武装力量。1949年9月25日,正式宣布第一颗原子弹制造成功。进一步增强了国际威望和对世界事务的影响。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苏联莫斯科克里姆林宫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哪一社会阵营的到了发展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和苏联2.战后世界能够相互抗衡的是哪两个国家?VS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由战时同盟走向对峙的原因?矛盾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姓“资”还是“社”世界霸权美国杜鲁门总统的一段话:“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凯撒、成吉思汗、路易十四、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拟。”此材料表明美国什么野心?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阅读教材内容,思考:1.战后美国实行的政策叫什么?2.实施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含义: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用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来遏制共产主义的一切活动。阅读教材内容,思考:1.战后美国实行的政策叫什么?2.实施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冷战”政策①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妄图称霸世界;②苏联的力量壮大,成为美国称霸全球的障碍;③随着社会主义力量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不断加深;④二战刚刚结束,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美苏不愿也不敢挑起新的世界大战。阅读教材P57.内容,思考:3.这一政策目的和实施方式是什么?4.这一政策展开的双方是谁?5.揭开这一政策序幕的是什么事件?3.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方式:除直接武装进攻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4.双方: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5.序幕:铁幕演说。美VS苏(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温斯顿·丘吉尔:《和平砥柱》——揭开“冷战”的序幕1946年,英国首相邱吉尔用“铁幕”一词来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互不信任的情形。右图是英国的一幅政治漫画。看教材P3-4,归纳“冷战”的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政治上:杜鲁门主义1)提出: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2)内容:美国能够在世界各地“承担义务”,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确保美国的安全和繁荣。3)实质: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4)影响: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终结,美国进入全球扩张阶段。冷战开始标志华盛顿的“和平鸽”(苏联冷战宣传漫画)☆经济上:马歇尔计划1)提出:1947年,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也叫“马歇尔计划”。2)内容:要求欧洲各国联合起来,主动向美国提出经济合作计划,美国尽可能地加以援助。自1948年至1952年,美国用于马歇尔计划的实际拨款达130亿美元3)影响: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复苏,巩固了美国在西欧的势力,在经济上遏制了苏联。4)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应用。在政治上是杜鲁门主义的延伸,是美国“冷战”政策的一个重要步骤。扶植控制西欧☆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1)目的:为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冷战”。2)建立:1949年,美国等西方12国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北约建立。3)作用:形成了西方集体防御体系,以达到对抗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加剧冷战程度《北大西洋公约》签约会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总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欧洲首都”)北约的成立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材料一:第四条无论何时任何一缔约国认为缔约国中任何一缔约国领土之完整、政治独立或安全遭受威胁,各缔约国应共同协商。第五条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材料二: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个别地或通过其他缔约国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什么国际条约的内容?两个条约的共同点是什么?签订华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1955年)北约VS华约二、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组织华约组织1.北约:1949年,建立北约组织。(西欧、北美12国,针对苏联)2.华约:1955年,苏联等8国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华沙条约》),华约组织。(苏联、东欧8国,抗衡北约)苏联波兰民德联邦德国瑞士法国土耳其西班牙丹麦英国冰岛挪威阿尔巴尼亚中立国北约成员国华约成员国北约:美国、加拿大1949年8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北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事集团“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赫鲁晓夫这两段材料表明了赫鲁晓夫什么样的战略意图?赫鲁晓夫争取与美国取得平等地位,企图与它共同主宰世界,实质上也是一种霸权政策。材料一我们只不过存在了42年,再过7年,我们将达到美国同等水平。当我们赶上你们,从你们身边经过时,我们将向你们挥手。──赫鲁晓夫1959年在“厨房辩论”中对尼克松说材料二在二战后初期,斯大林时期,苏联的主要任务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与发展经济。但是,随着赫鲁晓夫的上台,苏联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变化。美苏开始进入长达近半个世纪争霸时期“冷战”局面=“两极”对峙格局=雅尔塔体系3.北约、华约的性质:政治军事集团。4.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两极对峙格局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世界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通过飞机将援助物资空运到西柏林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冷战的表现???(1)政治:“___________”出台。---标志冷战正式开始。(2)经济:实施“___________”。---欧洲复兴计划。(3)军事: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建立。---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华约组织中考链接•当前,国际上一些反华势力频频提出“中国威胁论”,这实际上是典型的冷战思维。美苏之间“冷战”开始的标志是()•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华盛顿会议的召开•D.雅尔塔会议的召开A中考链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进入全球扩张阶段开始于()•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B.马歇尔计划的推行•C.北约的建立•D.联合国的建立杜鲁门主义:遏制苏联、称霸全球A中考链接•右图“黄鼠狼给鸡拜年”是中国漫画家华君武1947年创作的漫画。该漫画讽刺的历史事件是()•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北约组织的成立•D.华约组织的成立B中考链接•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的原因有()①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②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③美国试图用武力颠覆苏联等国政权④战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的壮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CFatManLittleBoy1945年8月6日广岛原子弹1945年8月9日长崎原子弹1949年9月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52年11月美国在太平洋实验氢弹1953年8月8日苏联爆炸第一颗氢弹军备竞赛苏联在古巴的导弹装置图苏联核潜艇美国U-2侦察机拍到的苏联运送导弹到古巴的照片美军拍摄到的古巴军事基地照片“从冒险主义开始,以投降主义结束”赫鲁晓夫终于顶不住了,26日和27日,赫鲁晓夫两次写信给肯尼迪,第一封信表示愿意在联合国的监督下从古巴撤除导弹,条件是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第二封信又提出从土耳其撤除美国导弹。肯尼迪察觉到赫鲁晓夫已乱了方寸,决定不理睬第二封信,只答复第一封信,暗示可以保证不入侵古巴,但要苏联停止在古巴建设导弹基地。限苏联在24小时内答复,否则就要采取军事行动。在古巴事件中,苏联和美国第一次直接彼此面面相对,并有着美国和苏联动用武力并可能发展为核战争的可能性。这是一个重要的事实。──美国总统肯尼迪关于古巴导弹危机的广播讲话图中两个人物分别是谁?赫鲁晓夫肯尼迪扳手腕反映美苏什么态势?优势在哪一方?反映美苏争霸的态势,优势在美方议一议:为什么古巴导弹危机能够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结束?“冷战”时期美、苏参加的或在背后支持的战争:战争名称交战双方背后的支持者结果越南战争美国、越南苏联、中国支持越南美国被迫撤军阿富汗战争苏联、阿富汗美国支持阿富汗苏联被迫撤军两伊战争伊朗、伊拉克美国支持伊拉克、苏联支持伊朗双方人员财产巨大损失被迫停战越战,永恒的创伤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上的手持AK的越南人民军《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上的女越共游击队员一队越南人民军正通过BacCan省的一座竹制浮桥,这种浮桥在胡志明小道上非常典型。越南人民军正在“解放区”集结,身上缠的是足够装数星期干粮的干粮袋,这种干粮袋直到20年后的红色高棉还在使用奠边府战役中,越南人民军正在一条老(挝)越(南)边境围绕法军要塞的一战战壕里休整,不难看出他们使用是“波波莎”冲锋枪,戴的头盔和东德人民军的也颇为相似。两个年纪很小的越共游击队员在西贡数英里外休息,喝水的那个眼神很肃杀啊!苏联入侵阿富汗从60年代初开始,苏联大规模生产核武器,力图和美国取得核均势。70年代中后期,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阿人民民主党内部发生火并,政府总理H.阿明杀死党的总书记N.M.塔拉基,自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总理。阿明上台后试图摆脱苏联控制,声称要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苏担心失去对阿富汗的控制,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并进行战争准备。:1979年12月24~26日,苏军出动大型运输机280架次向喀布尔国际机场和巴格兰空军基地空运5000多名官兵和大量武器装备。27日晚7时30分,进驻喀布尔的苏军占领阿首脑
本文标题: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856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