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55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社会主义部分
1《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教学大纲第一篇总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变迁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本章要求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发展历程、特征、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的内容、特征、功能,以及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以后各章深入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关系和运行规律以及认识现实问题,提供分析的框架及理论基础。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形式和经济体制的理论发展(1学时)一、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二)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二、关于计划经济可行性的论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一)关于计划经济可行性的论战(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识的发展(一)对市场经济的否定阶段(二)承认市场作用和利用市场调节阶段(三)“主辅论”阶段。(四)重视市场调节和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五)创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阶段2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2学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原因(一)社会分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一般条件。(二)由财产关系和劳动差别决定的物质利益差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根本原因。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一)价值规律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间的分配,具有灵敏的调节作用。(二)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三)社会主义条件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主要表现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一)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1.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经济。市场经济以商品经济存在为前提,本身不具有社会经济制度的特殊规定,只有当它和某种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为某种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服务。2.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型的经济。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决定了它的效率性,进而决定了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积极作用。(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1.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但没有解决而且根本就没有提出这一问题,它是在改革的实践中提出来的。2.国内外经济界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从兰格模式的“模拟市场”,布鲁斯模式和锡克模式把市场机制引入公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一直到科尔内的ⅡB模式,即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一个比一个更多地向“价值系统”逼近,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曾提出过“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等见解,并终于认识到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1992年,邓小平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突破了传统观念的障碍。33.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的可能性和基础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范畴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存在根本矛盾,要走出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制结合的理论误区。支撑现代市场经济大厦的是一种新型产权制度,而社会主义制度下多元财产关系的产权结构和物质利益差别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基础是基本吻合的,二者可以结合。四、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与现阶段中国市场经济的特点(一)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原始市场经济、古典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二)现阶段中国市场经济发育的特点: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除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某些因素和特征外,还具有发育程度较低且不平衡、不规范,以及非市场经济社会环境的特点等。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2学时)一、交换和契约关系是市场的本质(一)狭义的市场与广义的市场(二)市场的本质是交换和契约关系二、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一)市场体系1.市场体系的含义和构成2.市场体系应具有的特征是:整体性、有机联系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等。(二)市场机制及其功能1.市场机制的含义及其构成2.市场机制的特征3.市场机制的功能与局限性市场机制的初始功能是使商品实现,进一步可分解为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两个方面的功能。市场机制的利益分配功能,具体表现为价值分配、激励、优化选择等功能。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主要表现为信息高效传导、引导资源流动、自动供求平衡等功能。市场机制的局限性是:无法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其作用具有短期性和滞后4性的特点;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三、市场行为规范和市场经济秩序(一)市场秩序是指市场在运行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有序性,它是与市场有关的各种社会经济制度和规则相互作用的结果。市场规范是指所有当事人行为的共同准则。目前,经济行为不规范、市场秩序混乱,已成为危害市场正常发育的突出问题。(二)市场规则是由国家根据市场运行规律的要求,制定的市场主体和市场管理者都必须遵守的完备的规章制度。它包括市场的进出规则、竞争规则、交易规则和裁判规则。(三)为保证市场能够有序、按规则而顺畅地运行,必须强化对市场的规范管理四、完善我国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对策(一)当前我国市场发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二)完善我国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对策第四节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变(1学时)一、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其在实践中的消极后果(一)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单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单一的计划调节、单一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于国家手中的国营企业制度、缺乏物质利益的激励机制等(二)计划经济体制在实践中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消极后果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一)体制转换的基本目标(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长期艰苦复杂的系统工程(三)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特殊背景(四)改革攻坚阶段的新特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及现阶段改革的重点(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主要内容(二)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5健全市场体系;深化分配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复习与思考: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原因2.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型经济?3.市场机制的特征和功能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5.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第二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同学理解和掌握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涵、产权的内涵及功能;各种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及其性质、地位和作用。从而深入理解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以后各章的分析奠定制度基础。第一节生产资料所有制与产权(2学时)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涵(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并不是简单的归属问题,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的关系体系。(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具体涵义是: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即直接的生产活动。(三)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之间是辩证的统一。二、产权及其功能(一)产权是指建立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财产的归属权利和运用财产的行为权利。这种权利要有法律的保障,他人不得侵权。(二)现代产权的特征在于资产的最终归属权和资产的运营相分离。6(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运用的产权概念,是指各经济行为主体在经济运行中对财产的具体权责利关系。(四)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产权的特征是:产权的多元性、排他性、交易性和行为性。(五)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产权的重要功能1.硬化财产约束,以利于资产增值;2.有利于维护正当经营权利,抑制外部侵权行为;3.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4.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保障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六)产权与所有制两个范畴的联系与区别两者的联系:产权是以所有制为基础并受其制约;产权也影响和制约所有制。两者的区别是经济关系层次不同;经济关系中的地位不同。(七)知识产权的规定性与特点1.知识产权是脑力劳动者依法维护其创造性活动所形成的智力成果的权利,它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以及智力成果权。2.知识产权的特点:(1)它是一种无形财产,是一种精神财富;(2)大多具有财产权与人身权的双重属性;(3)具有依法授予性和时间性。三、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一)经营权,是对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的统称,两权分离,即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二)资本主义历史证明,两权分离可以发生在不同所有者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同一个所有者的财产关系内部。(三)社会主义条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的特殊性的要求。第二节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3学时)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涵义与基本特征(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二)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三)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7并为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服务。这种特征意味着排除所有制方面的任何私人特权,不允许任何个人或单位凭借公有生产资料,谋取私利。二、传统公有制的内在矛盾(一)传统公有制内在矛盾的原因(二)传统公有制内在矛盾的表现1.财产所有者与所有者代表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及其矛盾。2.财产所有者的代表与财产的直接经营者之间也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及其矛盾。3.“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及其所产生的效率低下与矛盾。三、公有制的多种形式和多样的实现形式(一)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与所有制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所有制的实现形式,通常是指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二)选择公有制实现形式要以能否促进生产发展为根本标准。(三)全民(国家)所有制1.全民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基础,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主义方向发展起着重要作用。2.我国全民所有制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形式,即属于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归代表全民利益的国家所掌握。这有其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但也存在政企不分,产生官僚主义等副作用。所以,它不应是凝固不变的。3.正确认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4.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的方向、国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5.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四)集体所有制我国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包括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1.农村集体所有制农村集体所有制是我国农业中的主要所有制形式。它的所有制性质可以概括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存在形式的含有个体因素的新型的集体所有制。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以致整个国民经济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现有乡8镇企业要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有条件的可以进行企业制度和经营方式的创新,并加强引导和规划。2.城镇集体所有制正确认识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存在的必要及其集体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国家依此同其建立联系,使其得到扶持、恢复和发展。(五)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与其他公有制实现形式1.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作为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取决于公有股在股份制企业中的地位。在股份制的所有制性质上,要注意“公有”和“私有”两种片面观点。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2.股份合作制是我国改革中出现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它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的结合。3.投资基金、社区所有制、社团所有制均可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进行探索。投资基金作为一种共同基金,具有公众所有的性质,因而也可成为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的非公有形式(1.5学时)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的一种制度安排,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其所有制形式表现为个体所有制、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一、所有制多元化的客观依据(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重新塑造多元的市场主体(三)我国的经济改革为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生成与发展准备了条件。二、个体所有制(一)个体所有制是指生产
本文标题:55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社会主义部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871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