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广州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广州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自主创新发展战略,做好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进一步增强广州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制定本实施方案。一、试点基础(一)创新资源丰富。广州共有普通高等院校76所,占居广东省普通高校的三分之二,集中了全省所有的国家重点高校和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汇聚了全省大多数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91万人,2009年底在穗两院院士34人;集中了各类科研机构158家,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2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培育)27家;各级工程技术中心162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883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6.2%;经认定的国家、省级、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7家。(二)创新特色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670.71亿元,增长28.9%,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8.5%。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聚集了1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创新创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由五大园区构成的广州高新区是全国首批启动开展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的4家高新区之一,代表未来发展的中新知识城已进入规划实施,全市科技企业孵化链条渐趋完整;科技合作特色鲜明,面向独联体国家的国际技术转移已成规模,与新加坡在知识创新合作上迈出步伐,穗港澳科技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智力引进平台形成品牌,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已成为海内外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留学人才与科技项目交流平台,广州引进留学人员每年以30%速度递增。(三)综合实力雄厚。2010年,广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04.48亿元,比2009年增长13%,自1989年起连续20年在国内城市中位居第三,是仅次于上海、北京的第三大经济中心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2%提高到2010年的2.7%。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10年广州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1.8:37.2:61,服务业比重仅次于北京,居全国大城市第二位。(四)基础设施优良。广州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发展的承载力大幅提升。拥有现代化中心城市交通主骨架和以白云国际机场、广州港、铁路枢纽、高速快速路网和轨道交通为重点的现代化枢纽型交通设施体系,以及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等为代表的一流会展设施。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是国家电信网三大通信枢纽、因特网三大核心节点、因特网三大国际出口之一。信息化普及水平达国际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5%,位居全国第一,宽带普及率达95.6%。(五)区位优势突出。广州毗邻港澳,城市开放度高,国际资源整合力强。2009年国务院批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将广州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具有高端要素集聚、科技支撑、文化引领、综合服务等重要功能。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地,30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改革创新经验,肩负“科学发展、先行先试”重大使命。广州自1993年至2008年连续7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把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导广州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优先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主要动力。2007年以来相继出台一系列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不断优化自主创新的环境,为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广州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全社会创新投入相对不足,企业没有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二是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较少,“星星多,月亮少”的局面有待改善;三是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不足,人才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四是产学研用合作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制度安排;五是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比较滞后,科技金融结合机制尚未建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广州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以更开放的理念去创新,从根本上建立起推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双跨越。二、工作思路和试点目标(一)工作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为统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先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建设具有中心城市集聚辐射鲜明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支撑引领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惠及民生和城市、绿色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科技,加快引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持续开拓大开放大合作的创新发展格局,着力打造“创新广州”、“智慧广州”、“服务广州”三大品牌,推动广州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实现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的战略性转变,努力把广州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综合实力提升到更高水平。(二)试点目标。1.总目标:到2015年,把广州建设成为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枢纽地位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南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知识创新高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基地,亚洲领先的信息化都市和智慧城市。2.具体目标:(1)全社会创新投入不断提高。全社会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8%;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超过70%,拥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大幅提高,培育发展30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每万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达80人以上。(2)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2%;万人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达5件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低于0.6吨标煤;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56万元/人。(3)科技惠民成效显著。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6%;无线宽带人口覆盖率8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全市人均科普经费达到20元,公众基本科学素养位居全国前列。(4)创新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50家;形成10个以上国家级创新联盟;引进10家以上国内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落户广州建立科技创新研发基地;培养引进100个以上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建成一批国家创新型园区。三、试点主要任务(一)推进三大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广州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1.确立企业主体、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在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中,择优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行业标杆作用的企业,认定为创新型企业或创新型试点企业,予以经费支持,引导创新型企业(试点企业)在研发投入、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质量标准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创新。组合科技计划、政府服务、引进人才支持、产学研合作、金融与创业投资、上市等资源倾斜投入,以发展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支撑带动作用和国际性影响的领军企业和领军企业家。开展创新型企业百强评价工作。争取到2015年,全市培育创新型企业300家,创立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形成一批国家、国际标准。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机构,给予资金支持。实施企业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对企业知识产权产出、融资、实施和标准化给予资金补助。建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考核制度,将国有企业科技投入和技术进步列入企业经营者年度绩效考核指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外建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合作,充分利用国外创新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进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的发展。采取部、省、市、区联动方式,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联合基金,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专业化配套的创新协作体系,以产业核心技术平台为依托,引导中小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创新战略合作关系,在标准化、专业化的基础上开展密切合作,及时获得核心技术的相关技术标准、信息和二次开发的授权,建立产业技术创新链条和合作机制,推进产业集群化创新的发展。深化产学研用合作,促进技术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探索产学研用结合有效模式,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以技术合作开发为目的的利益共同体,实行知识产权分享、长期互助合作的机制;引导和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实行共建研发机构、互派人员、定向培训等合作方式;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公共创新平台探索企业会员制方式,增强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的能力。在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推动发展10家以上区域性、全国性以至国际性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大对联盟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对辐射力强、影响带动作用明显的联盟,支持推荐申请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对获得试点的联盟给予资金支持;试行委托联盟组织实施所在领域的重大科技专项。依托大中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产学研用合作示范基地。设立产学研用合作专项资金,支持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学研用合作示范基地等。2.立足本地、加强引进,推进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强化高校、科研院所的源头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广州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学科特点和优势,进行特色知识创新基地建设试点,探索支持具有地方性特点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新形式,加强具有优势的基础性、前瞻性和探索性研究,争取在纳米、光电子、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深海海洋、重大疾病发生与治疗机理等领域,获得原始创新的重大突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采取整体引进、联合共建、援建等方式,引进国内一批著名高校和大院大所,开展源头创新;引进一批国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到广州举办联合研究中心,进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知识创新体系的基础建设。加大重点实验室培育力度,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新建成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力争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团队。支持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到广州设立分支机构。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整合广州地区公共科技资源,建立集科技文献、信息、数据、科研仪器设备等于一体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国家级数据信息中心,发展一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数据中心,建设高性能超级计算中心。以后补贴的方式引导各类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向社会开放。打造知识创新新高地。加快推进“中新知识城”规划和建设,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在知识城建设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在知识城建设科技与产业创新基地。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在知识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营销中心,把知识城建设成为引领广州、广东乃至中国产业高端发展尤其是知识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汇聚全球精英人才的人才集聚高地。营造高端学术氛围。围绕重点科学领域,支持高校、科研机构每年举办3—5个国际性、前沿性学术论坛,逐步形成全国知名品牌,使广州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中心。3.提升创新载体和公共创新平台服务能力,建立功能完善的服务创新体系。建设综合性创新服务平台,强化创新服务。建立一批面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开发与试验技术平台,一批面向前沿技术开发的公共创新平台,一批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提供研发、中试及配套化服务,提升科技资源公共服务能力。重点推进华南新药创制中心、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科院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的建设和发展。培育并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检测认证机构,建设国内外权威检测认证机构集中地。完善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机制,推动重点实验室、试验检测平台等向社会开放,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创新中介机构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整合中介机构,发挥集群优势,提高服务水平。提升高科技园区功能。加快建设以四大核心区为主干,各区、县级市高科技园区和大学科技园功能互补的高科技园区集群,为创新创业提供强力支撑。加强广州高新区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按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迈
本文标题:广州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885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