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pp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基本内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阶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阶段新经济政策的阶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对比(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阶段列宁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三次设想和实践:1、1917年2月革命——1918年春设想缓和的、逐步的和平过渡。2、1918年春——1920年底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3、1921年春——1927年采取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1、建立苏维埃政权机关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无产阶级着手国家机关,建立了新型的国家机关。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开始探索建立新型民主的苏维埃政权2、把“苏维埃”推向世界基于社会主义革命可在“一国首先取胜”而不可能最终胜利的理论,苏维埃政权对外推行和支援世界革命的路线,并迅速在1919年3月组织成立了世界共产党—共产国际3、苏维埃政权最初的经济措施在经济上,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改造,将银行、铁路、大工业企业等没收实行国有化,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但比较谨慎。1917年11月通过《工人监督条例》;根据《土地法令》颁布了《土地社会化法令》,实行土改。(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阶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与目的(1)背景:国内战争,政治经济形势严峻(2)目的:①战时: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胜利。②战后: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阶段苏俄内战(1919-1921)(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阶段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余粮征集制;实行广泛的工业国有化;工业管理实行集中制;私人商业国有化,禁止市场流通和私人自由贸易;取消货币,经济关系实物化;实行劳动义务制。后期的群众争议的情景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后期的群众争议的情景(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阶段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和历史作用(1)特点:用军事化的手段管理经济。(2)历史作用:①保证了百万红军和城市人口的粮食供应;②最大限度地把仅有的一点工业资源、设备、产品集中起来,保证了战争的需要;③把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令行禁止,整齐划一,共同对敌,战胜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苏俄国内战争时英勇作战的红军战士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与评价(1)局限性:①脱离了经济政治发展水平;②脱离了农民的需求。(2)评价:①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捍卫苏维埃政权,起了重大作用。•②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引起新的经济政治危机。列宁说:“为了拯救国家,拯救军队,拯救工农政权,当时必须这样做。”(《列宁全集》第41卷,第10页)但是,“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选集》第4卷,第570页)(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阶段战时共产主义制催化了饥荒(三)新经济政策的阶段1、新经济政策背景与目的(1)背景:国内战争后,经济严重破坏,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不满。(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党代会期间-克里姆林宫外竖立的讽刺漫画人像(三)新经济政策的阶段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实行粮食税(最主要),承认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允许贸易自由;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利用租赁制和租让制等国家资本主义:从中央集权向地方分权转化,废除平均主义强调物质利益和按劳分配原则;领导体制中改变党和国家高度集权和行政命令的领导方法。实行粮食税粮食产量开始回升3、新经济政策的特征和实质:(1)特征:①以市场为取向;②多种经济成份共存;③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④改革过分集权的政权体制。(2)实质:按照商品经济规律办事,改善工农关系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允许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探索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它标志着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重大转变。(三)新经济政策的阶段4、新经济政策的评价: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⑵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三)新经济政策的阶段(四)战时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比较对比:1.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态度:由排斥到利用;2.工业经济成分:由单一国有到多种成分并存;3.控制经济手段:由军事和行政手段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4.分配方式:由配给制到工资制;5.向过渡到社会主义途径:由直接进入到恢复经济逐步过渡;(四)战时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比较实质:把商品经济关系引入国民经济中斯大林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特征及其后果(一)苏联模式的形成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两种最基本的交往形式革命时期党的组织原则的影响个人因素的影响落后的经济文化制约及旧的历史传统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及战争的影响原因和条件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理解(二)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1、经济模式(单一制、优先重工业、否认商品经济作用)2、政治模式(行政权利至上、个人专权)3、文化模式(文化专断、无限上纲、个人迷信)(三)苏联模式的功过是非功过是非:使俄国实现了工业化;推动俄国经济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榜样;导致社会主义政治危机;导致社会主义经济危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不良影响。苏联解体原因及教训解体经过:苏联自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后被勃列日涅夫赶下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1987年推出《改革与新思维》,1988年召开苏共十九大,提出“公开性”、“民主化”。1990年3月修宪,取消党的领导、建立多党制总统制。1991年8月,爆发“819”事件,叶利钦乘机夺权。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治舞台。12月8日,成立独联体。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职务。苏联解体原因:经济凋敝是根本原因政治腐败是直接原因文化离心是深层原因社会涣散是结构原因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1.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探索符合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积极改革不合理的经济政治体制;3.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成为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人民利益的代表、社会稳定的重心;4.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的、务实的外交政策。
本文标题: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931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