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从网络语言看网络文化现象和社会心理
从网络语言看网络文化现象和社会心理宋凤龄(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300)摘要:网络语言是大众文化的载体。网络语言的流行,呈现出文化交流和共享、文化渗透和融合、文化创新和世俗化等现象,反映出大众相对自由交流和平等参与的心理满足,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的革新,张扬个性、释放压力的心理需求等社会心理,是多元文化接触、交流、融合的社会化产物。关键词:网络语言;文化现象;社会心理OnNetworkCulturePhenomenaAndSocialPsychologyReflectedfromNetworkLanguageSongFengling(Changsha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ChangshaHunan,410300)Abstract:Networklanguageisthecarrierofmassculture.Thepopularityofnetworklanguagebringsincultureexchangeandshare,culturepermeationandblend,cultureinnovationandsecularization,andotherphenomena.Thesephenomenareflectdifferentsocialpsychology:thepublic’spsychologicalsatisfactioninrelativelyfreecommunicationandequalparticipation,theinnovationinthesystemofdiscourseandwayofthinking,thepsychologicalneedstoshowindividualityandreleasepressure,whichisresultofsocializationofmulticulturalcontacts,exchangeandblend.Keywords:networklanguageculturephenomenasocialpsychology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证明,言语不仅仅是个人任意选择的结果,也不仅仅是个人心里状态的表现,它具有特殊的结构,是受特定的规律支配的。每个社会都有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当前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政治经济环境的动荡不定,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需求相比于以往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并由此带来了心理的巨大变化。活跃在因特网这个虚拟和相对自由环境里的广大网民,通过网络这一媒体,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网络语言,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传达独特的价值观念,表达自己的心理诉求。网络流行语的诞生和流行,从根本上说是建立在现代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网络技术高度成熟的基础之上的。广义的网络语言是在网络时代、e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它包括人类自然语言和物理技术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专指在一定时期内,在聊天平台上被网民普遍使用的词语和符号,它采用字母、文字、数字、图形符号等杂糅的形式,运用谐音、缩略、借用、旧词新义、新词创造、复制、象形、变形等多种语言表达手段,形成便于交流、沟通,带有很强的媒介性的另类特征,并在网络传媒的推动下形成方便、快捷、自由的独特表达模式,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作为一种产生于自由网络空间独特而另类的网络语言,它有着强大生命力,犹如一只变幻多端的万花筒,通过多种多样的材质和特殊的语言表达手段形成其特有的语言魅力,并逐渐从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渗透,呈现出独特的网络文化现象,反映了大众的文化心理。1.文化交流和共享性——相对自由交流和平等参与的心理满足网络文化和通俗文学、影视文化、流行歌曲、街头艺术等一样,属于大众文化家族。网络是一个虚拟而相对自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没有高低贵贱长幼之分,对大众平等开放,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最大限度上实现了文化交流和共享。网民们不仅可以在此自由地发表言论,表达个人观点,还可以通过网络语言手段,描摹表情和动作,传递个人情感,使交流更为完整和丰富,富有浓厚的人情味,交流富有可感性。谐音、缩略、借用、表情符号等网络语言表达手段带有文字所没有的诙谐、幽默、嘲讽、揶揄意味,是网络语言的一大风景。网络文化是交流互动的文化,借助网络,人际交流达到一个新的层次。网络扩大了人的活动范围,拓展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网络文化的交流性并不限于个体的观点讨论,目前,通过网络征集意见、方案以及网上集体创作和策划已十分普遍。如各种网站的设立,以多媒体、链接等网络形式构建一个立体多维空间方便网民的交流、娱乐甚至购物;一些项目在执行之前,也会在网上征求意见,以确定其可行性;还有一些网上音乐数据库,提供大量的音乐素材,允许网民发挥创意,自由组合创作。在这种特定范畴的有具体目标的群体交流中,常常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网上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长廊的开发和建设日益增多,网络便利了资源共享。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人们能更快更多地获取信息和知识。这种全球知识、文化共享的过程使文化全球交流展现出新的境界、新的层次、新的状态。2.文化渗透和融合性——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的革新著名的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Sapir)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这说明语言具有很大的兼容性,与另外一种语言或外来文化接触时,能不断吸收新的养分,并使之与原有的语言糅合在一块,不断地丰富、充实自己的语言文化,这是各种语言共有的普遍现象。网络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就大量采用了英、日、韩、港台及其他的方言,文学、电影、动漫剧作的词语等,来扩大和丰富自己的表达系统。比如:“伊妹儿”这个词来自英文“E-Mail”,为一个生硬的技术概念包裹一层亲切口吻的“汉注”,充分体现了中英语言的交融,让人们短时间就喜欢并记住了它。“PK”这个来自于网络游戏的英语缩略词广为流行,媒体、娱乐界、日常生活中都乐于使用它。“ing”表示动词进行时,来自英文语法。“唐僧”是指罗罗嗦嗦、废话连篇的人,源于《大话西游》中罗家英扮演的唐僧形象。“山寨”一词出自广东方言,因以几百元人民币的售价实现数千元名牌手机功能的山寨手机而“声名鹊起”,席卷全国,甚至形成一种文化现象。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多元文化接触、交流、融合的平台,为不同语言的接触、借用、流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从而为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和条件。网络流行语大量涌现,并且能够安营扎寨,也是有深层的社会背景的。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全球一体化、网络技术、媒体的迅猛发展,加强了人们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事物随之也涌进国门,这必然带给人们思想上、生活上、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而信息时代英特网的产生,缩小了地球的空间距离,缩短了交流时间,使得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每个个体之间的交流往来格外快捷便利,使全球文化交流加速进行,文化碰撞也迅速增多,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相互吸引、相互渗透日益密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日益扩大、深远,从这种意义上讲,网络文化也是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3.文化创新和世俗化——张扬个性、释放压力的心理需求由于网络是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网络的交谈环境非常的安全和休闲,网络交流者得以展现自我,语言走上了前台,成了“网上自我”的标识,获得前所未有的展示空间。而青少年作为网络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富有创造力,不安于现状,思维活跃,求新逐异。网络是他们突显个性和释放压力的地方,新词新语让他们感觉轻松、愉悦。因此,他们不断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鲜活词语和表达方式,缩略、谐音、英汉夹杂、数字代码、符号等,不一而足,多不按规则出牌,不受固有的语法约束,较少顾及传统习惯。网络交谈中所用的语言非常随意,不用刻意去考虑这样表达他人能不能接受,而是真正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这样的一个用语环境,使得网络中交谈语言的繁殖力增强,很多新词可以在瞬间的灵感间凸现出来并在网络流传开来。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崭新的话语交谈形态不同于我们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谈。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谈,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维护自己的权益,交谈的内容多是严肃的话题。哪怕是所谓的“家庭琐事”、“八卦”之类的话题,也因为毕竟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谈而有所顾及。然而在网络交谈中则不然,因为交谈的两个人或若干人,面对的是一台台电脑,而不是一个个实实在出现在你面前的人,谈话者之间永远都不知道和自己交谈的这个人的真实身份。这样的一个谈话对象能够让你非常放松,没有任何顾虑。因此,网络虚拟的环境和相对安全性让人们真正放下了伪装和顾虑,因此就算偶尔谈到所谓的“大事”,交谈者大多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出发,从世俗的想法出发,从自己本身切实的想法出发去思考所谓的“大事”。当然,网络交谈内容更多涉及的是世俗的私事,私事占了网络交谈的绝大部分内容。网络语言是网络大众文化的载体,使用网络语言的人,尽可能会将网络语言向世俗性靠拢,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受众,并最大限度地被使用开来。从对外来词语的音译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在翻译取向上是世俗性的,这就使得网络语言有意识地充满着世俗化气氛。如卖骚(microsoft)、当(down)。其他通过联想而产生的网络语言也有世俗意味,如:隔壁(相邻的论坛)、楼上楼下(帖子中的上下部分)、爬墙头(光看帖子不发言)、斑竹(版主)等。在网络语言与现实社会接轨的过程中,其传播和流传的速度和广度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给人们带来新奇感觉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不便,尤其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是利是弊,更是引发了大范围的讨论。网民喜欢网络语言独特的魅力,望子成龙的家长则担心网络语言的泛滥会影响孩子的语文学习,而语言学者担心网络语言是否会对汉语的规范带来冲击。可见,现在网络语言不单是一种独特而另类的交流符号,它已经成为人们需要关注的文化现象。作为备受争议的新生事物,它能否最终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还有待时间的验证。正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也可以说,选择一种语言就意味着选择一种文化。语言包含着文化深层奥秘,并将文化的奥秘反映在语言层面上;文化的发展制约着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也影响着文化的进程。网络语言的丰富多样,从一个侧面呈现出多样网络文化现象和大众的社会心理,证明了它是多元文化接触、交流、融合的社会文化产物。参考文献:[1]爱德华·萨丕尔.论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孙曼均.城市流行词语及其社会文化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1996,(02).[3]陆俊.重建巴比塔:文化视野中的网络[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4]韦敏.浅谈网络语言[J].广西: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3期.[5]刘红曦.论流行语[J].重庆: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01).[6]邓娜.浅谈网络语言的类型和特色[J].河南: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7]盛若箐.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J].江淮论坛,2009(4).作者:宋凤龄联系电话:13508493154工作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410300电子邮箱:lingzir@yahoo.cn作者简介:宋凤龄(1975—),女,汉族,湖南沅江人,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现代汉语。
本文标题:从网络语言看网络文化现象和社会心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944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