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11讲明清时期的政治课件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第五单元[三维坐标•时空清][三面解读•特征明]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进一步发展,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文化层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经济层面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建立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政治层面第11讲明清时期的政治目录主干知识核心问题训练设计把握主流辐射多元发掘高考内化高考依托教材高于教材主干知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一、明朝1.废除宰相制度(1)原因:宰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2)废除: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内阁制度(1)出现:职责措施时期逐渐拥有票拟权强化内阁明宣宗开始参与机密事务设立内阁明成祖侍从顾问设置殿阁大学士明太祖(2)地位: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不能统率六部,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3)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其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辩]内阁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约束。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回。二、清朝1.清朝初年(1)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2)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联]清朝统治者在承袭明制基本框架的同时对其有所调整,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与此同时,17~18世纪的西方,一种新的政治制度——代议制不断发展,中国的封建专制政体中潜伏着巨大的危机。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1)背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2)职责: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3)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拓]军机处的特点“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勤”:地近宫廷,便于宣召;“速”:办事速度快,效率高;“密”: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三、地方——中央集权继续加强和因地制宜设置地方体制(一)三司分权,设立督抚明代仿效宋朝中央对地方的集权制度,地方最高层级的省(布政司),设三司使以分其权:承宣布政使司的布政使管民政、财务;提刑按察使司的按察使掌刑法;都指挥使司(都司)的都指挥使掌兵务,调兵则由中央。明中叶后又设文官总督、巡抚,职权在三司之上,代表中央到该地区直接节制三司,统一征调军队、军粮物资,集中指挥。明代的督抚,还不是以省为单位的固定辖区,具有临时性,多担任军事方面的职责。[辩]这种地方分权体制,有利也有弊:利的方面是,分散了地方最高层级长官的权力,避免了其坐大割据及其对中央的威胁;弊的方面是,事权散置,协调不利,尤其不利于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在遇到地方叛乱的时候,调动部署军队、征用军粮物资就无法顺畅便捷,步调无法一致。(二)清代对边疆地区管理实行大事集权、小事放权,保持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政策。1.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等。2.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地区),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拓]金瓶掣签究其实质是清朝中央政府以此维护和保持对认定大喇嘛转世呼毕勒罕的权力,这就进一步体现并强调了在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大活佛转世问题上中央的权威。3.“改土归流”。从明朝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上做法因地制宜,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核心问题把握主流·辐射多元重难点一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一读图明史——明朝的内阁制[解读]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可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全由皇帝决定,其权力来自皇帝私下的支持与信任。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二史料探史——内阁与军机处所体现的制度创新史料一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大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①,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②。——摘编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史料二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③,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④,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⑤。——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探究](1)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内阁的职责与唐以前的宰相有何不同。[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史料一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大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①,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②。说明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说明了明朝实行内阁制的最终结果是加强了皇权史料二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③,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④,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⑤。说明清朝中央行政绕过内阁,内阁职权被军机处所取代说明军机处无决策权,只是秉承皇帝旨意,传达皇帝命令(2)据史料二,概括军机处的职权,其本质上说明了什么?(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①说明了内阁的职能,结合唐以前丞相的职责比较其不同;③⑤说明了军机处的职权,从其职权上分析其本质。[提示](1)唐以前的宰相位高权重,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明代内阁的主要职责是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大臣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这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2)职权:负责撰拟皇帝的谕旨诏令;将皇帝的诏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政府;负责保管地方奏折。说明: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系统认知]内阁与军机处所体现的制度创新1.创新表现从明朝的“内阁”到清朝的“军机处”,是加强君主权力的又一创新。宰相具有两大职能:百官之首和皇帝的助手。宰相制度废除后,封建君主想找到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仅保留宰相作为皇帝助手的职能,杜绝“皇帝助手”演变为“百官之首”的可能,也就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的辅政机构,但不允许辅政机构变成握有实权的行政机构。2.实施效果(1)明中后期阁臣权力出现膨胀的现象,并且还有伴随而来的太监乱政问题,说明明朝的内阁制度不是一种理想的辅政制度。(2)清朝的探索相对比较成功,其辅政机关实行的是内阁和军机处并行的双轨制,重要的事务由皇帝在军机处的协助下完成,一般事务由内阁来处理。这样既照顾到事情的轻重缓急,又分散了中央权力,二者相互牵制,保证君主集权。(三)归纳总结——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特点(1)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2)程度空前强化。(3)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消极影响思想文化上政治上经济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四)归纳总结——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1)削弱相权: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一是分割相权;二是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五归纳总结——清朝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1.制度与“家法”相联清朝“家法”森严,其宗旨是严密防范一切侵犯皇权、威胁国家安全的举动。家法成为第一大法。针对明末的诸种社会弊端,清朝各种制度凸现“家法”精神。清初几位帝王采取积极措施加以严防,如顺治帝鉴于往代宦官擅政典兵,流祸无穷,于交泰殿铸铁牌示警,并依明宫寝旧制,裁定十三衙门,再立内务府。外戚不许专权,权臣不得干政,并严行禁止士习不端,结社订盟。康熙帝则禁止官员私置党羽,蠹国害政。雍正帝撰《朋党论》,告诫臣僚。2.糅入周边民族的多种文化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就借鉴了契丹的“八部大人”,金朝的“猛安谋克”制,以及明代卫所的总旗、小旗等;部分机构名称又吸纳朝鲜称谓。文化上彼此相互借鉴,这也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王朝在政权建设上的一个共有特征。3.彰显满洲贵族与官员的地位在“首崇满洲”的清代社会,官员虽设满蒙汉复职,但制度本身却凸显满洲的地位。4.“仿古效今”,承袭明制后金初创,制度未全,多仿明制。比如,清代从中央的内阁、六部、翰林院、六科给事中、都察院等,到地方的行省、道、府、县衙门的建置,与明朝大同小异。重难点二明清监察制度的调整和改革一史料探史——明清的监察制度史料明初,明太祖皇帝建立了空前庞大的监察机构,在中央,以都察院代替御史台,设正二品左右都御史,级别与六部尚书齐平,负责监察百官①。同时,在六部又分设监察职官,称六科给事中,分别督查本部官员行为②。在地方上,按省份将全国划为十三道,每道设监察御史监督地方③。同时,中央会不定期派出巡按御史巡视地方,巡按御史直接向皇帝负责,遇事可直接上奏④。此外,明朝特有的厂卫特务机构也有督查官员的职权,锦衣卫持密令可越过刑部直接拘捕官员⑤。清代,我国古代最完整、最具封建特色的监察成文法《钦定合规》颁行实施,标志着封建行政监察行为被以法典形式固定了下来⑥。为加强对皇族贵戚的监察,清朝设有宗室御史,即宗人府衙门,专门稽查皇族的不法行为⑦。——摘编自唐文昊《明清封建监察制度研究》[探究]根据史料概括明清时期监察制度的特点。[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史料明初,明太祖皇帝建立了空前庞大的监察机构,在中央,以都察院代替御史台,设正二品左右都御史,级别与六部尚书齐平,负责监察百官①。同时,在六部又分设监察职官,称六科给事中,分别督查本部官员行为②。在地方上,按省份将全国划为十三道,每道设监察御史监督地方③。同时,中央会不定期派出巡按御史巡视地方,巡按御史直接向皇帝负责,遇事可直接上奏④。此外,明朝特有的厂卫特务机构也有督查官员的职权,锦衣卫持密令可越过刑部直接拘捕官员⑤。清代,我国古代最完整、最具封建特色的监察成文法《钦定合规》颁行实施,标志着封建行政监察行为被以法典形式固定了下来⑥。为加强对皇族贵戚的监察,清朝设有宗室御史,即宗人府衙门,专门稽查皇族的不法行为⑦。中央设都察院,负责监察百官在六部设六科给事中,分别督查本部官员地方设道监察御史监督地方中央派巡按御史不定期巡视地方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清代颁布监察成文法清朝设宗室御史专门稽查皇族(2)答题用什么——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11讲明清时期的政治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958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