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高中文言文翻译》PPT课件
高中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的“三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从句顺。•1、直译为主:忠实于原文意思,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2、意译为辅:有时有些字词,从本义上来说落实不了,需要我们了解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等,这时需要意译。•3、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六方法”:•留、删、换、调、补、贯1、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译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包围郑国。•②荆轲者,卫人也。•译文:荆轲,是卫国人。2、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①居顷之。•译文:过了一些时候•②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译文:秦王对待燕太子丹不好。•3、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通假字换成本字,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古今异义词换成古义。如:•①荆轲尝游过榆次。•译文:荆轲曾经游历经过榆次。•②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译文:地图打开到最后,匕首出现了。•③太子迟之。•译文:太子以他为迟(嫌他迟)。•④仰天太息流涕•译文:仰天叹息着流眼泪。•(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注意:这里特别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的翻译,即把固定句式整体翻译为现代汉语。•(附:《高中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例一.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例二.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译文:我告诫田先生不要泄密的原因,想要来完成大事的谋划。小结:对文句的每个字,我们掌握了这三个方法,就不会有遗漏和增多了,能做到“直译为主”了;一句话――“直译为主留删换”。•根据上面的讲析,复习以下句子的翻译。•1、荆轲者,卫人也。•2、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3、荆轲尝游过榆次。•4、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4、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1)、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a.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①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译文:有人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容纳。•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译文:(楚怀王)在国内被郑袖迷惑,在国外被张仪欺骗。①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译文:(楚怀王)自身死在异地的秦国,被天下人讥笑。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译文: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们俘虏。•b.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例如:c.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译文:秦国的城池恐怕不可以得到,•(赵国)白白地被欺骗。••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译文:我确实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d.动词本身表示被动。即意念上的被动句,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①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译:我被授予右丞相兼枢密使的官职。•②公子纠死,管仲囚焉。•译:公子纠被杀死,管仲被囚禁。(2)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例如:•①窥以重利。译文:用厚重的利益引诱(他)。②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译文:燕太子丹,从前曾经在赵国做人质。(3)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有三种情况:•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例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译文:古代的人是不欺骗我的。•②光不窃自外。•译文:我田光私下里不把自己当外人。•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例:•①大王来何操?•译文:大王来时携带什么了?•②沛公安在?•译文:沛公在哪里?•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文:不懂句子停顿,不能解决疑难问题。•②唯利是图。•译文:只图谋利益。•(4)定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里,定语常常放在被修饰成分之前;古代汉语里,有些定语则置后。例如:•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译文: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②诸将过此者多。•译文:经过这里的各个将领很多。•5、补:即补出省略内容。•古汉语较简约,省略现象是普遍的。省略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a.(秦王)拔剑,剑长,(秦王)操其室。•译文:(秦王)想拔出剑,剑很长,(秦王)抓住剑鞘。(主语承前省略)•b.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主语蒙后省略)•译文:沛公对张良说:“……(您)估计我到了军中,您才进去。”•c.(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主语对话省略)•译文:(孟子)说:“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哪一种更快乐?”(齐王)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快乐。”•(2)省略谓语动词。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动词的省略较多见。•例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译文:军营中没有什么可娱乐的,请允许我用舞剑(助兴)吧。•(3)介词的省略。文言中介词“于”也常省略。•例如:晋军(于)函陵。•译文:晋军驻扎(在)函陵。•(4)省略宾语。•动词宾语的省略。如:•拔剑撞(之)而破之。•译文:拔出剑撞击(它)并且击破它。•介词宾语的省略。如:•亦以(之)明死生之大。•译文:也用(它)来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6、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主要是针对文言中使用的修辞,如:比喻、借代等。如:•少蚕食诸侯。•译文:渐渐像蚕吞食桑叶一样地侵吞诸侯国的领土。•牙璋辞凤阙。•译文:将帅辞别了长安。•注意:这个“贯”不能随便使用,因为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小结:•从现代汉语看来,文言文之所以不能“文从句顺”,主要就是在于其句式的特殊和省略的运用,•所以“调”和“补”对翻译是很重要的;“贯”虽然作为备用方法,但它的“结合语境”的精神还是极为要紧的。•根据上面的讲析,复习以下句子的翻译。•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2、公子纠死,管仲囚焉。3、窥以重利。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5、亦以明死生之大。6、少蚕食诸侯。•1、直译为主:忠实于原文意思,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2、意译为辅:有时有些字词,从本义上来说落实不了,需要我们了解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等,这时需要意译。•3、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六方法”:•留、删、换、调、补、贯•1、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2、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3、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通假字换成本字,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古今异义词换成古义。•4、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5、补:即补出省略内容。•6、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主要是针对文言中使用的修辞,如:比喻、借代等。•小结:•文言文翻译可以归结为两个字:“信”、“达”,•“信”——忠实于原文,•“达”——译文要通畅。•三.课堂练习根据上面的讲析,翻译以下句子。•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4、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换-固、一世调-安在)(本来是一代盖世的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换-渔、樵,调-于江渚之上)(何况我和你在江洲上面捕鱼打柴呢?)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调—为……所,删—之,换—为国者,劫)(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4、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换—孰、视留—徐公,自补-邹忌、他)徐公来访,邹忌仔细看他,自认为比不上(他)。•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6、何为其然也?•7、久之,赴调,知天长县。•8、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皆安归哉?•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删—两个“之”,换—所存)•(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6、何为其然也?•(调—何为,补—悲凉)•(为什么这样悲凉呢?)•7、久之,赴调,知天长县。•(删—之,补—包拯,换—知)•(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8、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皆安归哉?•(留-四公子、吕不韦,删—之,调—食于四公子、吕不韦,安归,贯—食)•(从前依靠四公子和吕不韦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高中文言文翻译》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978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