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微博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分析 正文
安徽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1-第1章绪论1.1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我国对政治传播的研究已有了百余年的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期,低潮期和勃兴期。21世纪初,“政治传播”[1]开始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和研究领域进入中国,从总体上看,当前的政治传播研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马克思主义是政治传播研究的主导理论,但与西方政治传播学相比,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当然,我国对政治传播的研究亦取得了不少成果,所以,对我国政治传播研究作一个整体梳理还是有必要的。从政治传播学出现的历史背景看,有学科意义的政治传播研究是在大众传播媒介有了一定发展后才出现的;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对象看,大众传媒与政治的关系也是政治传播研究的主流。因此,本文将基于对新型网络媒介“微博”的研究来探讨在新时期中政府应当如何把握政治传播的脉络。1.2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上来说,我国政治传播学研究在萌芽时期过后就步入低谷,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也不过20余年,相较于西方政治传播研究来说,发展还比较滞后。西方政治传播理论的引进和吸收还远未完成,同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传播理论本身也需要深化和系统化,因此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明显还缺乏多样性,还需要更多维度的透视,采用更多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构建出合理的学科体系。从现实意义上来说,政治传播学的研究与本国的政治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从政治传播学为国家政治服务的功能出发,要求政治传播研究必须着眼于国家实际情况,同时,政治传播的智慧与经验也大都来自于本国的政治实践与传播实践。[2]近年来,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表现出对本土政治传播个案(如刘涌事件、宝马车撞人案等)的强烈关注,但这些个案研究大都没有上升到政治与传播互动的层面展开论述,而仅是在信息传播和新闻策略层面徘徊。虽然我国学者已经在历史和现实层面开始了对本土政治传播的考察,但还有很多处女地尚未开垦,以国家和国家政治为中心并关注个人与团体相关之效应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从现实出发,将政治传播研究本土化是非常有必要的。1.3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现代政治传播研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理论取向[3]:一是前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传播研究。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探讨政治传播的效果和政治传播行为的行为主义研究。三是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大众媒介政治经济学批判。20世纪60年代,卡尔·多伊奇的《政府的神经:政治传播及控制的模式》等一批政治传播研究专著的出版,标志着西方政治传播学学科体系建构的开始。[4]改革开放后是我国政治传播研究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这种新型的网络媒介又给[1]边巍,刘宏.中国当代政治传播的变迁[J].现代传播,2011,(02):59-62[2]李智.论国际政治传播的基本特征[J].现代传播,2006,(04):158-159[3]郑一卉.我国政治传播研究百年回望[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03):380-384[4]杨丽娟.全球化与政治传播[J].理论观察,2002,(06):21-23琚理:微博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分析-2-政治传播模式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随着微博受众规模的不断扩大,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微博环境中的新型政治传播模式,他们的研究对如何推进微博问政的良性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但在具体实践中,还有许多操作性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与微博相关的各类政治传播模式毕竟刚刚起步,能否达到人们预期,还有待时间的证明。1.4选题的研究方法本文以政治传播学为主要理论基础,并结合行政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作为研究手段,对论题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分析、阐释和论证。以实证研究的方法来构建文章体系,采用归纳和演绎相结合、实证和理论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有实证研究,又有理论分析,力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本文从政治传播学理论出发,提出基于微博时代的新型政治传播模式,并对其中三种模式进行详细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政府应如何适应新型的政治传播模式,并结合网络技术完善政府的危机应对机制,以克服由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信息发布的滞后性所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安徽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3-第2章推进微博在政治传播方面良性发展的紧迫性2.1微博的起源微博(Micro-blog)是网络日志的衍生品,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大信息量的需求,微博的出现可以说是大势所趋,短短的140个字,或记录平日生活,或评论世界大事,微博让人人都备上了千里眼顺风耳,坐家中览天下。作为虚拟和现实社会之间的一个路径和接口,微博提供了一个可以使人们快速地进入虚拟网络世界并从现实世界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通道。当现实的社会关系转变成为一种虚拟的实践时,可以让用户得到一种难以体验的超越感,这种超越感表现为:在虚拟世界中,可以零距离的切身体验和进行各种各样的工作,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强烈的个人意志,一个虚拟的个人符号,就可以替代现实世界中的人们,使他们可以不受实力的影响,轻松越过现实社会的障碍,不受阻挠的进行各种逼真的交流及获得其他人的共享,同时在虚拟空间中重塑现实以及获得现实中无法获得的各种可能性以达到一种超越精神愉悦的状态。[1]所以,沉浸在虚拟的时空中可以更多地满足人们的希望与理想,也正是因为这种超然的品质,才使得微博在全世界风靡。Twitter[2]大约能算作各类微博的始祖,在Twitter的首页上,制作者对它的描述是:Twitter是一种可以让你和你的家人、朋友、同事随时随地保持密切联系的一项服务。通过这项服务,我们可以解决一个最基础的也是最想要了解的问题,就是:你在干什么?大家都在干什么?[3]Twitter的第一次大显身手得益于美国总统大选,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奥巴马能够竞选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对Twitter的运用,他不仅在“跟随者”[4]人数上远胜希拉里,并且从他的“追随者”人数超过“跟随者”人数上可以看出,他不是在被动地关注所有关注他的人,而是在主动地与网民进行互动。当选后的奥巴马为示亲民又宣布白宫在Twitter上开设主页,除他以外大约有五分之一的议员也相继注册了Twitter。[5]Twitter的扬眉吐气也让中国的各类微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路明星、商界人士、媒体人也开始进驻微博领域。微博的不断推广与流行,使得媒体格局开始逐渐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也让各类专家学者纷纷把视线投注到微博的发展研究上。2.2适应微博时代下的新型政治传播模式迫在眉睫微博在国内的发展还处于一个预热阶段。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升,以及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特别是微博等“自媒体”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公共舆论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了“大众麦克风时代”。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微博的概念特点和微博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骆燕玲[6]从微博传播的角度总结了微博的特征:“简便性”、“即时性”、“互动性”、“分享性”;蒋东旭、严功军[7]将微博的特征概[1]罗攀.博客自媒体发展面面观[J].今传媒,2009,(02):76-77[2]在英汉字典中,Twitter的动词含义是(鸟等)叽叽喳喳地叫出,引申义为每个人的表达欲与分享欲,该网站由埃文·威廉斯等人联合创建,于2006年推出Twitter服务,2007年3月开始起步。[3]AndreasM.Kaplan,MichaelHaenlein.Theearlybirdcatchesthenews:Ninethingsyoushouldknowaboutmicro-blogging.BusinessHorizons,Volume54,Issue2,March-April2011,Pages105-113[4]在Twitter上,用户关注某一账号所发布的内容,这一账户就成为该用户的“追随者”(following),同时他也会成为该账号的“跟随者”(follows)。[5]刘晖.Twitter:微博客时代的到来[J].传媒,2009,(10):56-58[6]骆燕玲.以“人民微博”为例浅析微博传播优势[J].文学界(理论版),2010,(7):44-45[7]蒋东旭,严功军.微博问政与公共领域建构[J].新闻研究导刊,2010,(4):35-36琚理:微博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分析-4-括为“文本的碎片化”、“恰当的传播距离”、“草根性和平民化”以及“公众议程影响力增强”等四个方面,与此同时微博也开始逐渐暴露出了其弱点,如“微麻醉”与“微沉迷”,所谓“微麻醉”是指,由于微博大信息量的特点,使得众多的微博用户一打开微博就被淹没在表层信息及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之中,这些信息像一支支麻醉剂,被注射了这些麻醉剂的人们会将自己困在信息洪流之中,错把获得信息的过程当做结果,而忽略社会实践,所谓“微沉迷”则是说,微博让很多现实中的寡言者找到了表达的平台,他们发表观点,寻求支持者,并在微博上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与精力,久而久之,他们在现实社会中会越来越沉默,在微博环境里却越来越激进,最终形成一种对微博无法摆脱的依赖感,即沉迷。因此,探究微博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就如何推进微博在政治传播方面的良性发展进行多方面的讨论就显得十分的迫切与必要了。安徽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5-第3章微博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3.1传统政治传播与网络政治传播的比较分析周鸿铎在他的《政治传播学概论》中认为:“政治传播是指存在于政治行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以达到特定目的和取得特定效果为价值取向的、以符号和媒介为途径的使政治信息得以流动的过程。”[1]政治传播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说服受众,以达到政治主体的政治目标。通过政治传播,可以形成特定的政治文化,促进政治民主化、社会化。网络政治传播与传统媒介政治传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信息的交流方式不同。在网络时代里,想要评论一件事情,只需要以跟帖的方式留言在新闻下方的评论栏中,并且可以通过引用其他用户的评论,以达到有针对性的用户间的讨论,所以,一条评论如果不具有说服力,就很容易招来网友的批驳,通过这种方式所形成的网友间的辩论,一方面可能会引发网友间的口水战,产生一定的反效果,但另一方面却是汇聚民意、了解民情的一大渠道,所以,在网络时代中,大话、空话的评论几乎已无立足之地,因此,在网络环境中语言自由生动、见解特别,具有强烈个性的评论常常能受到众网友的追捧。[2]相比之下,传统媒介所提供给受众的反馈空间明显不足,不论是报纸杂志上的读者来信,还是电视节目中的短信参与讨论,其公开性与参与度都明显低于网络评论。具体说来,我们可以把网络传播和传统媒介传播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比较:首先,人类的传播活动可以分为三种,即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其中人际传播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传播,这种传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属于定向传播,群体传播则是指具有共同目标或相同性质的社会群体组织之间的传播,这种传播的效果面明显大于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则是传媒组织通过一定的媒介工具及技术为达到特定的目的面向全体大众的一种传播方式,这是一种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的传播方式都属于大众传播,而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传播与其他任何一种传统媒介都不同,网络传播几乎囊括了所有类型的传播方式,不论是人际传播、群体传播还是大众传播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第二,在传统媒介传播模式中,作为主导地位的通常是媒体,受众总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而在网络传播模式中,由于网络所提供的海量的信息是传统媒体所无法供给的,而共享链接技术的发展又使得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分享世界各地的信息,所以在网络传播模式中,受众是主动的,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第三,网络传播比任何一种传统的传播方式都要来得及时,报纸的印刷、广播电视的录制,无疑需要一定的时间基础,这就造成了传统传播媒介发布信息时会有一定的延时性,而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社会环境下,信息的延时可能导致的是无法估量的损失,而依托于电子设备的网络,则具有可与光速媲美的及时性。第四,网络传播是一种互动传播,传统媒介中传受双方的方向基本固定,传媒组织发布消息,受众接收信息,接着向传媒组织反馈信息,而在网络传播中受众既可以
本文标题:微博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分析 正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981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