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1吉林化工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一、总体概况1.指导思想吉林化工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建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进一步明确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做出应有的贡献。2.总体思路学校紧紧抓住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契机,发扬学院“面向生产与管理一线,崇尚工程、知行并重、坚持走实践育人之路”的办学传统,传承“校企合作,育人成才”的办学特色,在工程教育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遴选部分学生参与学校试点工作,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和石油化学工业发展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3.目标定位以中油吉化分公司的工程实际为背景,以石油化学工业生产过程2为主线,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初步的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具有初步的工程设计和科技开发能力,能够基本胜任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等工作,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和石油化学工业发展需要的现场工程师。4.参与专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采取在优势专业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办法选择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首先选择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家和省级特色专业作为试点,分别是:(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家特色专业、吉林省特色专业)(2)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吉林省特色专业)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12]7号)已批准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加入卓越计划。5.培养层次根据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实际情况,施行本科4年学制,与中油吉化分公司共同实施“3+1”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6.学生情况参与专业在2011级学生当中采取自愿报名、择优选择的方式共遴选75名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3二、组织管理1.组织保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和实施工作由学校和中油吉化分公司共同承担,并在学校组成“教务处——教学院——参与专业”的三级管理体制,与中油吉化分公司所属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共同构成“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组织管理体系。(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中油吉化分公司领导、教学院及专业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支持政策,调配扶持资金、保障教学条件,确定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及培养数量。(2)教务处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教务处负责组织教学院各试点专业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执行方案,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小组提供决策依据。协调中油吉化分公司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同时严格执行校企合作制定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开展教学管理工作。(3)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油吉化分公司负责学生在所属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习阶段的各项教学工作,包括选拔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企业教师,安排实习、实训场所,进行安全生产教育等工作。(4)教学院教学院负责制定和具体实施各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负责学生遴选、日常教学、学籍管理等二级管理工作。4(5)参与专业参与专业在教学院的指导和管理下,负责制定教学计划,执行教学环节,开展教研活动,并配合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完成企业培养阶段的各项教学工作。2.教学管理由学校和中油吉化分公司共同负责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原有建立在系级和教学院的年度教学工作考核制度基础上,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及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增加企业教学工作考核制度,制定相应的评价办法。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教学信息发布制度,对重要的教学信息进行分类,在教学院、系、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不同层面不定期的进行信息发布,为教学管理提供适时有效的信息。充分发挥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科学组织、有效评价、高效管理、适时调整,确保“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学效果及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三、政策措施1.主要政策措施学校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拨出专项资金,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进行具体部署和执行。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和教学院具体要求建立了以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创建与吉林化工学院办学定位和特色相适应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建立起与此相适应的措施、政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5制定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遴选办法办法(试行)》、发布了《关于2011级“卓越工程师班”学生选拔的通知》,遴选工作遵循自愿报名、公开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确定了一系列遴选流程。学生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充满兴趣、报名踊跃,专业向这部分学生深入介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并对其进行初步的培训和考核、测试、选拔,最终确定录取学生名单75名。学校教务处结合学校现有的规章制度和企业具体情况,制定了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门的学籍管理规定。对参与该教育培养计划的学生,在原学籍管理规定中涉及到的课程免修、辅修,考核方式、成绩记载等诸多方面进行适当调整,以鼓励学生参与该教育培养计划。2.院系层面针对卓越计划出台的具有典型性的政策措施。(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有效利用毕业生资源,凭借目前在吉化公司服务的1000余名技术骨干校友的强大优势,与企业共同选拔、聘任了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历专门教师,负责企业阶段教学任务,制定了师资培训计划,共同实施教师的培训和考核工作。(2)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卓越班课程的建设,探索编写卓越工程师教学用教材等人才培养所需的条件,积极鼓励参与卓越班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并提高从事卓越班教学的教师的待遇。四、培养模式学校与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合作,实施“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面向工程实际的现场工程师。培养内容包括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61.学校培养标准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通用标准和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行业标准,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优势和各专业的特点,在学校“培养面向生产与管理一线的现代工程师”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深化工程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工程师”工作,总结开展工程素质教育的经验,制定了各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校标准,并将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对课程进行整合,将知识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实践环节。2.专业培养方案。(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学校的办学思想、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统筹协调、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突出专业特色,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按照实用、优化、科学、发展的原则制定培养方案,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高质量就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基本原则实用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在契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办学条件的同时,紧密联系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实际,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高质量就业能力。优化原则7加强顶层设计,着力系统谋划,注重各个人才培养环节的整体优化,合理设置学分,精用课内学时,避免内容重复。统筹安排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结合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课程建设的实效化程度。提高课程体系的柔性程度,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留出更多时间。科学原则课程设置要符合教学规律和人的认知规律,注重课时分配的合理性和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各学期课时的分配强度适当,避免课程过分集中于个别学期的现象;强调课程间的衔接,注重内容的连贯,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践环节比例,以及课内外学时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和数量。发展原则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企业发展,积极发挥“校企合作育人成才”的办学优势,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成果,以科研促进教学,以科研提升教育质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和工程实例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最新科研成果和工程领域新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开拓学生的视野。目前学校教务处、试点专业与实施企业已共同系统制定了的学校标准、培养方案、企业培养方案和配套的实施细则等卓越计划相关试行文件,并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教学效果和企业的实际条件不断完善。(具体材料详见附件)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了扎实有效的推进卓越计划,学校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更新教8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法,明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各门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内容,在课程中更好的落实知识和能力要求,规范、扎实、高质量的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1)公共教育公共教育由人文社科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训练与健康三部分组成。由学校统一协调,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从人才培养需求出发,由各专业分别同开课单位商定符合卓越计划培养要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2)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及特色课构成,课程教学内容和安排明确指向工程应用。每门专业基础理论课都有相应实验环节或其它实践环节相对应,同时探索整合了多门基础课程的实践环节,以课程设计等形式组成独立实践教学周的方式;每门专业课程在对应的实验课程的基础上,还设置了对应的课程设计环节。各专业结合设定的专业方向及特色,设置合理的专业限选模块;专业基础课要对应专业方向设置一定比例的限选课程。(3)拓展教育拓展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由工程素质教育、就业指导、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内容组成。工程素质教育课程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由各专业结合所属行业发展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成果设置课程,课程内容以教师研究成果或参与的工程实例为基础。9文化素质教育由学校统一设置。由大学语文、工程哲学、数学建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和现代企业管理五门课程构成限选单元,同时以专业教师申请开设的任选课作为补充。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由学校和各专业以理论或实践的形式设置选修课程。合理分配必修与选修环节的学分,在合理配备、有效指导的前提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能够通过必修课程学习,形成合理的工程知识框架和能力结构,并能够结合自身特点,通过选修课程学习,在专业内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工程技术方向。选修课程的设置,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保证学生知识框架和能力结构的完整,分清模块,合理设置限选单元,做到博而不杂,指向清晰。加强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联系。理论课程不仅起到指导学习实践的作用,还能够有效指导从业实践,并为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避免缺乏后劲;实践环节不仅要达到验证和加深巩固理论知识的作用,要尽量创造条件设置密切联系从业实际,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环节的学时、学分,特别加大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理论课程与具体的实践环节相对应,尽量独立设置与理论课程相匹配的实践环节,独立考核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探索集中设置实验教学周的方式,集中巩固实验技能;尽可能
本文标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002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