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星海音乐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以特色成就生命——论客家杯花的艺术特征毕业生姓名杨茜钰系别舞蹈系专业(方向)舞蹈表演与教育学号200911064入学年份20090901毕业年份20130701论文指导教师王子沂星海音乐学院教务处印制星海音乐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报告姓名杨茜钰论文指导教师王子沂学号200911064入学年份20090901毕业年份20130701系别、专业(方向)舞蹈系、舞蹈表演与教育论文题目以特色成就生命——论客家杯花的艺术特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拟论述的主要问题及目的,论文提纲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杯花舞”是一种经过改编的道教舞蹈,已有100多年历史。源自于梅州兴宁民间。兴宁市属广东省梅州市。是客家人聚居地。客家人吃苦耐劳,崇尚文化的精神品格,以信仰佛教道教为主。他们在落后闭塞的山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耕作,繁衍生息,并创造了丰富的农耕文化,也孕育了客家兴宁所特有的民间舞蹈《杯花舞》它所表现出来的民间艺术特色成为岭南舞蹈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久演不衰,常演常新,颇具客家风情,风靡海内外。2008年12月,兴宁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杯花舞之乡”研究《杯花舞》的艺术特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二、论述的主要问题及目的:本文主要了解“杯花舞”的形成过程,探讨其深刻的艺术价值,找出制约其发展瓶颈,进一步挖掘其内涵,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艺术的创新提升。《杯花舞》的发展,源于源远流长岭南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以直观的方式表达着人们精神世界深处的情感和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研究历史文化的入口。本文通过杯花舞”艺术价值的研究,其目的在于以论文的形式,探讨出有利于“杯花舞”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三、论文提纲:(一)、《杯花舞》的发展现状:1、《杯花舞》的起源,2、《杯花舞》的现状;(二)、《杯花舞》的艺术特色: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2、深刻历史、文化价值;(三)、《杯花舞》的展望:1、制约其发展的不利因素,2、《杯花舞》的展望;(四)、结论。论文写作过程拟采用的具体步骤及进展计划一、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实践情况确立选题方向,于1月20日前确定论文题目;二、通过阅览书籍、网络搜集资料,由论文指导老师给予指导,拟出具体的论文大纲。于2月20日拟定开题报告;三、提出明确的论点,简单明了的呈现出具有理论性和真实性的论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合个人观点和有说服力的参考文献,从而展开论文。于4月20日提交论文第一稿;四、与指导老师保持联系,随时进行交流,及时修改完善;五、5月份提交第二稿,根据第二稿完成的情况进行调整;六、第二稿如有问题,则进行更细致的修改,完善论文的细节;七、如无问题,检查后定稿,递交。有问题继续修改。论文指导教师意见签名:年月日所在系意见签名:年月日星海音乐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评语及评分姓名杨茜钰论文指导教师王子沂学号200911064入学年份2009毕业年份2013系别、专业(方向)舞蹈系、舞蹈表演与教育论文题目以特色成就生命——论客家杯花的艺术特征评语评分:论文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论文评分小组签名年月日1以特色成就生命——论客家杯花的艺术特征【摘要】《杯花舞》的发展,源于源远流长岭南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以直观的方式表达着人们精神世界深处的情感和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研究历史文化的入口。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途径,首先了解了《杯花舞》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其不朽的艺术特色。并对《杯花舞》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展望。【关键词】特色;客家杯花;艺术特征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杯花舞”是一种经过改编的道教舞蹈,已有100多年历史。源自于梅州兴宁民间。兴宁市属广东省梅州市。是客家人聚居地。客家人吃苦耐劳,崇尚文化的精神品格,以信仰佛教道教为主。他们在落后闭塞的山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耕作,繁衍生息,并创造了丰富的农耕文化,也孕育了客家兴宁所特有的民间舞蹈《杯花舞》它所表现出来的民间艺术特色成为岭南舞蹈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久演不衰,常演常新,颇具客家风情,风靡海内外。2008年12月,兴宁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杯花舞之乡”研究《杯花舞》的艺术特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杯花舞”艺术价值的研究,其目的在于以论文的形式,探讨出有利于“杯花舞”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了解“杯花舞”的形成过程,探讨其深刻的艺术价值,找出2制约其发展瓶颈,进一步挖掘其内涵,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艺术的创新提升。一、《杯花舞》的发展现状(一)《杯花舞》的起源《杯花舞》是兴宁民间舞蹈艺术,是兴宁的传统节目,颇具客家风情,风靡海内外。《杯花》原是道教中的一个舞蹈节目。道教于清代就在兴宁县流行,至民国时期仍有从教人员30多人。道士凌佛桂曾从师邬丙粦、曾添胜、朱官祥等人,他在杯花舞方面博采众家之长,技艺较高。《杯花舞》是在100年前才创新的。以前,道士在表演时是用五句板说唱的竹板进行击拍的。道士朱官祥进行改革,以兴宁产的瓷质“伯公杯”代替竹板,使节奏更多样,声音更清脆,富有技巧性,成为独特的道教舞蹈的道具,一直沿用至今。《杯花舞》的发展,源于源远流长岭南文化,是岭南民族智慧的结晶,以直观的方式表达着人们精神世界深处的情感和思想,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进入历史文化的入口,蕴含着岭南民族精神的深层意识。(二)《杯花舞》的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杯花舞》作为兴宁民间舞蹈艺术的一朵奇葩,于是在传统《杯花舞》的基础之上,人们进行了改编。[1]1956年,兴宁县第四中学的老师罗渣、谢月文老师着手编舞,运用民间小调和本地的水口山歌为基调,由文化馆创作人员范晴作词,谢高、罗渣编曲,改编成表现客家青年男女热爱劳动及其爱情生活的民间[1]张卉.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和发展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2(05)3舞蹈《杯花舞》。1956年,这个舞蹈参加在汕头市举行的“粤东区民间艺术汇演”获奖。1957年2月《杯花舞》参加全省民间音乐、舞蹈的选拔演出,被评为优秀民间舞蹈。1983年县文化馆以林惠文同志负责的创作人员继续深入挖掘,积极探索,锐意创新,编纂了杯花舞《明月照山乡》,并对舞蹈道具杯子进行改革,在“伯公杯”底部留一个小孔,用松紧带套住拇指和中指头,表演时杯子不会掉下来,使杯花舞更富有技巧性,表演更加灵活。1983年度杯花舞《明月照山乡》荣获全省业余舞蹈作品评选二等奖;梅县地区一等奖并参加了广东省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艺术节的三场演出,其舞曲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多次向海外播出,并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荣获编纂成果三等奖。杯花舞《明月照山乡》同时编入了《中华舞蹈志•广东卷》。2002年6月底杯花舞《明月照山乡》到香港参加香港各界庆回归五周年演出,受到好评。2005年新创作的杯花舞《杯花声声》在2005年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岭南民间艺术汇演中荣获金奖,在广东省第三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中再获金奖。二、《杯花舞》的艺术特色兴宁杯花舞之所以能得到有关专家及各界人士的赞誉,并被广大群众喜爱,与其独有的艺术特色是分不开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1、道具独特花舞独特的表演主要道具是杯子。舞蹈者通过敲击杯子,杯子的敲击,有鲜明的节奏感,有快板、拖板、慢板等,发出丰富多变的节奏,时而如潺潺流水,叮叮咚咚;时而如整齐的步伐声,嘁嘁嚓嚓;清脆悠扬,让人4心旷神怡。为使演员舞杯击杯时运用自如,尤其是后来,兴宁文化馆干部对杯子进行改革,在杯子底部钻一小孔,使舞蹈者能轻便快捷地摆杯子,更能敲击出多变的节奏,使舞蹈情绪更为欢快,充分表现当地人民生命的价值。2.素材丰富传统杯花舞是三个男的扮成三个女表演,舞蹈动作有跪步、云步、下板腰等,双手有转杯、摇杯、杯花出手等动作。后来当地人民通过改编,使杯花舞起了变化。首先是人员的增多,有男有女,边舞边唱,声情并茂,气氛热烈;其次是队形的变化,多变的队形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为杯花舞的传承发展开创了一条新路。这种边歌边舞的表演形式持续了20多年,1983年再次改革,改变了对唱形式,把歌词中要表达的内容和感情用舞蹈动作体现出来。再就是舞蹈动作的变化,吸收了原道教舞蹈中的舞步,增加了“磨步”等技巧,在“摇杯”基础上增加了“甩杯”等动作,而且在节奏和速度上加以改进,有快有慢,有急有缓,让击杯的节奏与舞步有机结合,既有紧张的场景,又有抒情的意境,而且不断运用队形变换、人物造型、剪影定格等增强艺术感染力。3、原汁原味的音乐传统杯花舞音乐较为单调,只是一人在唱、两人击鼓击杯伴奏,唱的是五句板曲调,比较简单。1956年改编时,采用民间小调和兴宁水口山歌刚健豪放,使舞曲气氛热烈。其中《你莫嫌涯(我)耕田郎》的曲调在民间广为流传,还成为后来山歌剧中的主要唱腔。创作杯花舞《明月照山乡》时,在保留原有山歌曲调和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音乐元素,5更注重舞蹈段落音乐情绪的变化,使舞曲变得轻快、柔婉、抒情,音乐与杯子敲击的节奏更为融洽,特别是在人物造型剪影定格时的舞曲的女声独唱更是把人带进另外一种情境,令人陶醉。杯花舞《明月照山乡》的舞曲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向海外广播,深受好评。(二)深刻的历史含义、文化价值《杯花舞》作为岭南文化一种体现形式,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显现非物质文化的产生和存在既与相关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关,也与产生这种文化的土壤和背景—包括民族、地域的独特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文化心理、审美原则、风俗习惯有关。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杯花舞》是岭南人民对生活反映,是对自身的认识。过去人们为了生活,在勤劳耕作之余,用杯花这种祭司的表演形式祈求神灵保佑,祈求生活安定。建国后,人们生活安定下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这种祭祀祈福的现象也逐渐减少了,但兴宁人们却把这种祭祀舞蹈《杯花舞》保留下来,通过后来许多文艺工作者的不断研究,改革创新之后,使《杯花舞》成为了广大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同时,激励了今天岭南人民努力去创造新的生活。它的舞蹈技艺必须具有更高的发展,表现出岭南人民的智慧。三、《杯花舞》的未来展望(一)制约其发展的不利因素6兴宁杯花舞,经过不断的加工、其艺术魅力不断的提高,取得较好成效的同时,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继承民族的文化精髓,但《杯花舞》的内容具有封建迷信色彩,里面某些元素有悖于伦理道德观念,和当前文化新风尚,显得格格不入。同时,由于杯花舞产生于民间古老的道家艺术。当今,从事这方面的人才奇缺,对杯花舞的创作还只是停留在民间,还没有专门的学术专业理论做支撑。因此,有诸多因素影响了其发展,(二)《杯花舞》的发展趋势《杯花舞》做为文化遗产,要想发扬光大,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积极健康的理念,把传统艺术融进现代气息,焕发出新的光彩。因此,在传承兴宁杯花舞时,在保留道教舞蹈中的元素,如舞蹈中的“横步”、“摇杯”、“滚杯”等动作,还要在音乐上融进本地的山歌曲调和民间小调,真正让人感受到杯花舞的生命特色,体味到浓郁的地方客家风情一是内容的突破与创新,深化舞蹈的主题和内涵。原道教舞蹈表现的是赶鬼驱邪,“安龙奉朝”的内容,存在着封建迷信的色彩,必须加以剔除。随着时代的前进,群众的观念不断变化,舞蹈内容必须符合群众的意愿,因此在改编杯花舞《明月照山乡》时,内容是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舞蹈的意境再次升华。突破原来舞蹈中简单动作表现方式,采用山歌与舞蹈配合,在舞蹈动作方面,使气氛变得热烈欢快。把生动形象,丰富想象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来,营造出浓郁客家风情的舞蹈。四、结论7弘扬《杯花舞》并不是原貌照搬,必须加以改革。必须从内容、形式、音乐、表演
本文标题:杨茜钰—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017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