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拓展教学空间促进学生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拓展教学空间促进学生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特级教师朱昌元一、语文教学空间现状分析1、教材选编的偏狭•“课文要选取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质”的内涵大大缩小或者说严重位移•只见“质”,不见“文”,以“质”压“文”,以“质”代“文”•美英等发达国家中学母语教材的选材标准和范围•与经典对话,与大师对话2、教学行为的局促•拘谨、局促、小器•原因:性质观出问题,质言之,是语文教学工具论在作怪。李海林:“现代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是它理论视野的狭窄。这个理论视野就是建立在语言本体论基础上的工具论”,“是把语言作为一个知识体系来学习。”3、教学评价的单一•教学评价和考试评价内容的狭窄、浅薄,方式的机械、单一•法国2001年高中会考作文题:•文科•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确切的答案来回答?•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3.试分析休谟《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理科•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利?•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和知识的局限?•3.试分析卢梭《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会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快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经济科•1.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2.“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3.试分析尼采《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二、新课标对教学空间的拓展•1、拓展教材空间•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划分和配置,就是根据这样的语文教育理念来考虑的。•选修课:系列1:诗歌与散文;系列2:小说与戏剧;系列3: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著阅读。•每个系列又可设计成若干个模块,比如系列1:诗歌与散文,又可细分为中国古代诗歌选读、中国现代诗歌选读、中国古代散文选读、中国现代散文选读、外国散文选读、写景散文选读、哲理散文选读、随笔选读、杂文选读……在“选修课程举例”中例举了“唐诗选读”、“中外戏剧选读”、“中外小说戏剧名著精读”、“传记选读”、“先秦诸子选读”、“《人间词话》选读”、“《歌德谈话录》选读”、“中华文化寻根”、“社区文化专题”等课程。•2、拓展教学空间•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3、拓展思维空间•“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第一次在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标举“思维空间”•三、拓展教学空间的意义•1、具有宏阔视野•“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例1: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后面所附材料:•例2:美国克伦·沃森的同名散文《生命生命》•例3:刘再复的散文《奔驰的生命》片断:看不厌,看不厌那些跑沙跑水在大野与草原上奔驰的马群;看不厌,看不厌那些战风战浪在蓝天中搏击云海的飞鸢和在波峰涛谷中飞翔的白帆;看不厌,看不厌那些穿山穿岭在大地上呼啸着前进的列车。看不厌它们奔驰着的英姿,疾翔着的风骨,呼啸着的不倦的生命力的凯歌。•例2: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一、月球奥秘知多少;二、观察月亮运行情况,参观天文台或天文馆;三、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四、我是月球小专家;五、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这一专题提供了有关月亮的大量的“参考资料”,包括神话传说、古代诗歌、赏月对联、月亮的美称与雅号、月球外星文明的传说等,多达20余条,最后开列了参考书目和推荐网站。在所附的“参考资料”中,仅仅“我国古代关于月亮的富有幻想色彩的诗歌”一项就摘引了4条:•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屈原《楚辞·天问》)•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李贺《梦天》)•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荡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辛弃疾《木兰花慢》)•“文化视野”•“课程举例八:先秦诸子论著选读”:•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派,他们的论著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开设《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课程,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程可选择先秦各学派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有代表性的文章或片段,进行阅读探究。•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结合有关阅读内容,形成若干专题,如“孔子论学”、“孟子论义与利”、“《老子》中的矛盾观”、“《庄子》中的譬喻”等。•2、尊重多元文化•在这次制订的新标准中,特别重视通过语文学习使受教育者养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要求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尊重多样文化,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要求教科书的编写“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3、扩大成长空间•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身发展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终身发展”着眼于人的一生,着眼于人的发展潜能;“有个性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人的个性,“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人的成长需要成长空间,人的发展需要发展空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成长空间”和“发展空间”的概念。•四、拓展教学空间的途径•1、教材选编弹性化•教材选择:视野宽广•教材编写:留有空白•2、沟通语文课内外•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江苏版初中语文教材《母狼的智慧》课后的“思索·质疑”:•一请写出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和谚语,介绍你所知道的有关狼的故事。•二英语里有不少有关狼的谚语,例如。Thedeathofwolvesisthesafetyofthesheep。(狼死羊安)Thewolfmaylosehisteeth,butneverhisnature。(狼的牙齿会掉,本性却改不了。)你在外语学习和课外阅读中还了解哪些关于狼的故事和习惯说法?•三对中外成语、谚语、故事中狼的形象,应该用哪些词来刻画(如“聪明”“狡黠”“勇敢”“凶残”……)?从成语、谚语、故事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狼的态度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如“尊崇”“惧怕”……)?•四蒲松龄写的《狼》中,屠夫和狼谁强谁弱?最后如何决出胜负?这故事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感情?•五《母狼的智慧》中称“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是狼”,作者这么说有什么根据?你同意吗?•六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动物往往会被作家赋予人的品格,如称狼“聪明”或“狡黠”、“勇敢”或“凶残”,用词的褒贬区别都是由作者的立场和情感态度决定的。你觉得科学家会用怎样的词语来描绘狼这样的野兽?在他们所写的文章中是不是有时也会带有一些感情倾向?试举例说明。•七世界上有的民族崇拜虎,有的民族崇拜牛,有的民族崇拜蛇……也有的民族非常崇拜狼。在蒙古和新疆,一些故事和谚语中,狼是英雄的象征,有人喜欢以“狼”为人名;在欧洲一些国家的传说中,狼还被尊为人的保护神。比较一下另外一些民族对狼的态度,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八“参考资料三”(指美国阿拉斯加狼与鹿的生存关系的故事——引者按)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生存关系图?这里面蕴含着十分深刻的科学道理,你能给大家作个解释吗?•跨领域学习•德国巴符州《完全中学德语教学大纲》分年级提出了跨领域的各科目应当共同处理的题材:•8年级:伊斯兰世界、森林——一个生态系统、振动发声、发现北美州、歌剧和戏剧等;•9年级:古希腊文化艺术、青年文化、科技与社会变化、观察与造型艺术、音乐与舞蹈等;•10年级:德国犹太人、家庭教育和两性教育、我们只有一个世界、报纸等;•11年级:欧洲变迁、保护地球大气层、人类为何要有伦理道德、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文化和宣传、人权问题等。•叶澜教授等“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设计评价表•语文学习沟通课内外的本质是让语文学习与学生的人生经验相关联,与学生的精神世界相关联。•3、注重体验和想像•体验•《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刘鹗《老残游记·自叙》)•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九)•“体验”一词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16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17次。除“体验”本身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含有“体验”的词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人生体验”、“独特体验”等等。•如: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的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想像•刘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文心雕龙·神思》)•艾青:“艺术的魅力来源于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的丰富的想像。”(《和诗歌爱好者谈诗》,《艾青谈诗》)•小威廉姆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双向的过程,二者都有自己的声音,在这种对话中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组合在一起。”(《后现代课程观》)
本文标题:拓展教学空间促进学生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032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