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地质景观资源(一)地球10亿年演化历史的记录-地层学遗迹三清山地质公园及周边地区涵盖了自中新元古界至第四系的几乎连续的地层记录,在地质上包含长达10亿年的地球历史重要事件的证据,是地球历史的重要档案。其中最古老的地层为中元古界张村群,出露于三清山地质公园的西北侧,Sm-Nd等时线同位素年龄值1113±53Ma(马长信等,1992)。三清山地质公园地质历史的地层学记录,古生代地层发育最好、研究程度高,地层遗迹出露全、保存好,南东部共测制代表性地层剖面10条,包括早奥陶世宁国组、中奥陶世胡乐组、晚奥陶世长坞组与文昌组、早中志留世的河沥溪组与唐家坞组、晚泥盆世西湖组与珠藏坞组、早石炭世叶家塘组等。其中早、中奥陶世地层剖面,富含笔石化石,共建立了17个笔石带,是国际早中奥陶世地层研究对比的重要地区之一。在公园的东部,沿着旅游专用公路,地层出露较好,从汾水→金沙→紫湖→三清湖→玉山,几乎可以连续观察到从新元古代的南华纪、震旦纪到古生代的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以及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等地层学记录以及重要地质构造现象。(二)地球历史中重大地质事件的见证-岩石、构造、古生物遗迹(1)古华南洋与古板块碰撞的见证-蛇绿混杂岩三清山地区蛇绿混杂岩带为歙县-德兴蛇绿混杂岩带南西段,分布于三清山地质公园西北侧,呈北东向展布,与中-新元古代张村群共同构成蛇绿混杂堆积。蛇绿岩岩石均有变质,呈透镜状或团块状产出,与围岩均呈构造接触。它们与强烈变形的千枚状岩石混杂堆积在一起。在三清山地质公园西南方的西湾混杂岩有大洋斜长花岗岩出露,且在西湾变质橄榄岩与大洋斜长花岗岩中,见有高压变质岩(低温高压变质带的残迹),由蓝闪石片岩、硬玉钠长石片岩组成。蛇绿混杂岩、大洋斜长花岗岩、蓝闪石片岩同出露于西湾,“三为一体”地见证了中新元古代华南洋的存在及其闭合过程。歙县-德兴蛇绿混杂岩带是迄今中国已知的少数元古代蛇绿混杂岩带之一,由于年代久远,经多次构造变动,已无完整的洋壳层序,但根据樟树墩较大的蛇绿岩块,仍可重新复位和排列蛇绿岩套层序:下部为由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纯橄榄岩-异剥钙榴岩、橄榄二辉岩;上部由辉长岩-粗玄岩、玄武熔岩、辉绿岩岩墙-凝灰岩、硅质岩、杂砂岩、浊积岩组成。根据徐备(1992)的研究结果,蛇绿岩套中角闪石Ar/Ar同位素年龄为901.2±19.6Ma。-1-这些珍贵地质遗迹,不仅证实了元古代华南洋的存在、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碰撞事件,也为Rodinia超大陆的形成演化以及中国晋宁运动时代提供了佐证。(2)新元古代晚期裂谷-火山和南华纪冰川事件遗迹新元古代晚期,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拼合后不久,即发生裂解。三清山区处华南裂谷边缘,火山喷发作用非常剧烈,在西部地区弋阳县登山河上镇群剖面,由玄武岩、流纹岩组成的双峰式火山岩。同位素年龄值817.6±36Ma(Rb-Sr等时线)、807Ma(SHRIMP),说明裂谷发生约820-800Ma间,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标志。南华纪晚期是全球性大冰期,当时本区仍处浅海边缘,但被冰川包围,大量冰山、冰筏进入海中,形成了南沱组之含砾沉凝灰岩、砾质砂泥岩等冰碛岩,中部为间冰期灰黑色具水平纹层碳质页岩与灰岩。砾石大小不等,最大砾径达40cm,可见冰川落石现象。是南华纪全球性冰期事件的重要地质遗迹。(3)早寒武世缺氧事件与生物大爆发三清山早寒武世早期荷塘组为黑色页岩,底部普遍见有石煤层,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见黄铁矿及磷结核,并富含钒、铀等多种元素。这种石煤是由于菌藻类低等生物大量繁殖,进入沉积物后形成泥炭,然后经压实、成岩形成石煤。代表华南地区早寒武世菌藻类低等生物特别繁盛,又因缺氧事件而死亡堆积后形成石煤。度过缺氧事件之后,至早寒武世晚期,生物发生爆炸性进化,三叶虫、球接子、腕足类等生物大量出现。(4)奥陶纪海洋生物多样化与笔石动物化石群地质公园内奥陶纪地层类型多样、出露良好,说明奥陶纪海洋沉积环境变化多样,形成的地层有笔石页岩建造、也有介壳灰岩建造,生物化石丰富多样,有珊瑚、腕足等低等动物化石、也有相对高等的脊索动物化石。特别是奥陶纪早中世的笔石动物化石丰富,序列清楚,分带齐全,建立了17个连续的笔石带序列,发现“江南笔石属”一个新属。其中陈家坞奥陶纪笔石地层剖面被国际古生物学会列为重点考察剖面之一。其笔石动物具有典型的过渡性质,代表较活动地带边缘地区沉积形成的笔石地层。其特点是纯笔石相地层厚度小,为一套黑色页岩、炭质页岩及硅质岩层,含笔石十分丰富,属种繁多,组合类型多样,笔石带系列连续,分异演化清楚。计有51属,247种与亚种,其中包括1新属27新种与新亚种,分属21科。(5)加里东造山运动的证据及晚泥盆纪大规模海侵事件遗迹早古生代晚期的加里东造山运动是一场影响深远、波及全球的重大地质事件。在中国的华南地区普遍受其影响,由海变陆,或发生沉积间断、或上升为陆接受剥蚀。在三清山地质公园的三清湖圆区,保存和出露有加里东造山运动以及晚古生代海侵事件的遗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晚泥盆世地层不整合于早古生代地层之上;二是缺失中晚志留世地层;三是的底部为滨海相石英质砂砾岩。这些说明,三清山地质公园所处的区域地质地理环境在中志留世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上升为陆、接受剥蚀、并持续至中泥盆世;在晚泥盆世区域性大规模海侵影响下,区内又由陆地变为海洋、并接受沉积,因而形成了区域性晚古生代地层沉积不整合于早古生代地层或其他老地层之上的重要地质遗迹。(6)中生代陆内深俯冲作用与大规模岩浆侵入事件遗迹-花岗岩中生代时期的三清山地区位处古太平洋板块西岸的活动大陆边缘地带,区内的扬子与华夏古板块缝合带响应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作用而发生陆内深俯冲活动,即由南东方向向北西方向作A型俯冲,三清山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火山事件,形成了“两带”、“三-2-型”花岗岩田。其中包括中-晚侏罗世时即燕山早期,伴随构造俯冲在断裂带前缘形成了铜厂-银山I型中酸性斑岩带;燕山晚期俯冲带后缘隆起,在区域左旋走滑应力场复合作用下,在拉张部位岩浆上侵形成了三清山-灵山深成花岗岩带,最早出现了灵山杂岩体内环的S型聚斑环斑的角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随后形成了三清山S型钾长花岗岩体,最后出现的为杂岩体外环的灵山A型晶洞碱长花岗岩(早白垩世晚期)。三清山花岗岩田的I型花岗岩为深源型花岗岩浆,S型花岗岩浆主体虽来自地壳,但有中基性岩浆喷射混合,也反映了深源物质的叠加。从岩浆来源方面也见证了三清山地区中生代时的陆内深俯冲作用。(7)中侏罗世古森林遗迹三清山地质公园东南方的玉山县毛宅村中侏罗世盆地陆相碎屑岩中保存有罕见的侏罗纪古森林遗迹——硅化木化石群。硅化木化石产于中侏罗世砂岩中。已发现10多个单体硅化木化石,硅化木的个体规模大、且保存完好。硅化木单体最长28.2米,下端直径1.3米,上端直径1米余,其年轮清晰可见。是中国单体最长的硅化木化石。(8)晚白垩世陆内伸展型盆地与恐龙化石晚白垩世以来,三清山及邻区以陆内伸展和断块升降为主,区域性深大断裂又一次复活,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或断陷带,当断块隆升成山,南北两侧出现了信江和黄柏两个断陷盆地。断陷盆地内堆积了红色砂砾岩、砂岩,在上饶县董团和玉山县冰溪产恐龙蛋化石,经鉴定为:Oolitheselongatus(中国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1972),时代为晚白垩世中、晚期。(二)区域地壳物质形变历史的见证-褶皱与断层构造遗迹(1)褶皱构造遗迹三清山地质公园恰处怀玉山复式背斜的核部地段,由新元古界和古生界岩层组成的褶皱构造发育,以主背斜为主、发育有系列区域性次级背斜或向斜构造,褶皱轴向总体为NE-SW走向,不同等级尺度的褶皱形态典型、出露良好,在公园的南部和北部的新元古代-古生代地层中常见。这些不仅是区域地壳物质形变历史的遗迹,也是加里东和海西-印支造山运动的见证,这些形态完美的褶皱构造是三清山重要地质景观的组成部分,也是地学科普教育的好素材。(2)断层构造遗迹不同尺度的断裂构造,在三清山地质公园非常发育,断裂构造现象是三清山地质公园区域地层、岩石经历过构造变动遗迹,也是三清花岗岩成山、成景的主要控制因素。因此,断裂构造在三清山花岗岩体中的表现最为突出,特征典型,是研究不同尺度断裂、节理构造现象的最好园地。三清山是燕山期超酸高硅花岗岩体,岩石坚硬。流水作用沿断裂和节理裂隙等软弱部位强烈下切,使岩石产生重力失稳,沿陡倾的断裂节理面产生崩落垮塌,历尽沧桑,形成了现在劈地摩天、深沟幽谷的峡谷景观。三清山主要的峡谷有23条,一般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上。峡谷长度一千米至数千米不等。峡谷总的特征是峡壁平整直立,形成陡崖,陡崖高数十米至数百米,高差悬殊,沟谷深窄,大多数呈“V”型谷。三清山断层主要为枫林-紫湖镇断裂带、小坑-芭蕉坞断层、芭蕉坞-下西坑断层,它们均-3-以正断层性质为主,形成断层谷并把三清山主体部分切割成了一个“三角形断块山”。枫林-紫湖镇断裂谷位于三清山东南部,由数条呈北东50°-60°延伸断层所组成,倾向南东,倾角60°。北西盘上升,南东盘下降。沿断层见有早期剪切活动形成的劈理化带、片理化带和后期活动形成的断层角砾岩带,宽10-40米,为一多期活动断裂,沿断层为沟谷水系。如线状冲沟、“膝”状延伸的水系等。鹅公岭-下西坑断层谷位于三清山东—北东部,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65°-70°,其南西盘上升,北东盘下降。断层面发育片理化花岗、构造角砾岩,岩石强烈硅化,矿物重结晶,见石英晶簇和玛瑙。沿断层形成断层谷地貌,在其南东段还断断续续可见硅化带形成的断层崖。小坑-芭蕉坞断层谷位于三清山北西部,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倾角70°,切断了北东向断层,其南东东盘上升,北西西盘下降。顺断层发育构造角砾岩、硅化岩、碎裂岩。沿主断层走向形成断层谷地貌。(3)推覆构造遗迹三清山地质公园南侧的玉山,在晚白垩世盆地边缘,有一个工程揭露的重要地质遗迹景观,即侏罗纪地层推覆在晚白垩世红色砂砾岩之上,这是一个典型的推覆构造活动遗迹景观。说明地质公园南侧的信江盆地,在中生代末萎缩消亡,在新生代早期即古近纪由于受到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影响,区域地壳不仅发生过块断和升降活动,也发生过挤压、走滑及盆地边缘的推覆构造活动。(三)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的一个天然博物馆-地貌遗迹(1)罕见的花岗岩微地貌遗迹集群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和适宜的地理环境,使三清山花岗岩峰林地貌,以类型齐全,标型景观特征典型,分布集中,造型奇特世界罕见。是花岗岩山岳峰林地貌的一个天然博物馆,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地貌学教科书,具有重要的地貌学和景观美学价值。三清山花岗岩峰林微地貌形态类型主要有峰峦、峰墙、峰丛、石林、峰柱、石锥、崖壁、峡谷和造型石景等9种类型,是研究花岗岩微地貌形成演化的关键地区。在核心景区3780公顷的范围内,有奇峰48座,造型石89处,景物、景观384余处,堪称天下花岗岩微地貌的天然博物馆。造型石景丰富奇绝,主要为构造侵蚀、冲蚀作用形成的造型石景,石蛋很少,其中“东方女神”、“巨蟒出山”两处标志性造型景观,为世界“绝景”。三清山之所以能够形成和保存如此奇妙的花岗岩微地貌景观,主要原因:一是超酸高硅、低钙、富钾花岗岩是物质基础;二是位处独特的地质构造环境,在断隆的背景上又受三角形断块抬升,构成一个“隆上隆”构造侵蚀山体,发育北东、北西向纵、横节理和帚状旋转裂隙群,密度稀、强度大、延伸长、切割深,将花岗岩切割成块状、厚板状、棱柱状的几何块体,利于造景;三是地处多雨与暴雨中心,雨水的淋蚀和片状、线状流水冲蚀作用是雕刻师。当然,这些奇妙景观的形成也有重力崩塌、风化剥蚀以及生物等综合作用的功劳。同时三清山峰林地貌具有优异的保存条件,主要是山体仍在缓慢抬升,所以构造侵蚀为主,化学风化较弱,圆化程度很低,山体上升,第四纪堆积物很少,峰体存留完好;其次是长期处于湮没状态,人为破坏很少。三清山花岗岩的微地貌形态不仅千姿百态,而且其形成、演化过程中的主要阶段都保存有标型特征典型、出露系统完整的遗迹。形态类型比较齐全。其中最珍稀的有以下6类:花岗岩峰峦指规模巨大
本文标题:三清山地质景观资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060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