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三清山自然地理野外综合考察报告学院: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专业:地理科学年级:10级(4)班姓名:杨大新学号:10070438指导老师:臧敏1时间:2012年07月01日一、前言2012年5月30日至2012年6月24日,我们10级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4)班进行了为期26天的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在这四周实习里,通过同学们的团结互助,我们学到了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掌握了许多课外的学习技术,见识了自然的鬼斧神工,相信这次实习会是我们一生的财富,对我们每个人都有深远的影响。1、1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意义: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现象形成演变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科学。自然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复杂多变,课堂上讲授的地理知识是前人研究和实践总结得到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原理,是高度概括归纳的结果。实际自然地理现象往往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非常错综复杂。通过野外实习可以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结合起来,真正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因此,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1、2实习考察目的:一、结合实际应用,验证课堂教学所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使学生学习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调查全过程的程序、方法和技能,包括正确撰写自然地理野外调查报告、资料的搜集、野外观测记录、标本与样品的采集、资料综合分析整理等。三、培养学生学会野外仔细观察自然地理要素的主要特征和重要自然地理现象,并准确、完整的记录所观测到的现象、特征和数据,学会初步分析有关现象、特征形成的原因;初步具备观察分析自然地理现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能力。四、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实习区域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2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等对地貌形成的影响。五、学会对土壤剖面进行观测及对土壤组成、结构等特征进行描述;掌握土壤标本采集、土壤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六、了解实习区植被类型和代表性植物的种属,观察植物生态与环境的关系;学习掌握植物群落调查的方法。七、撰写实习报告或论文,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八、培养学生求是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吃苦耐劳、严守纪律、团结协助的团队精神。1、3考察出发前准备:一、了解考察地区的基本状况和主要实习内容,查阅、收集考察地区的有关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物等有关图献资料。二、准备好必须的仪器、用品和装备。三、准备好一套比较完整的考察地区地图。1、4实习考察地点: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德兴市、玉山县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在118°00'E—118°06'E,28°52'N——28°57'N,东距浙江衢州144KM,南距福建武夷山115KM,西距上饶市78KM,北距安徽黄山263KM。三清山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17.2℃。极端高温37.3℃,极端低温-6.8℃。年平均降水量2241.3mm,多集中在5月到7月三个月。无霜期为288天。三清山景区面积220KM2,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如三清列坐其巅”而得名。其中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为三清山最高峰。三清山历来是道教胜地,前人赞它为“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1988年8月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8年7月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清山山体南北长12.2KM,东西宽6.3KM,平面呈荷叶形(如图一),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三清山处于构造运动频繁又剧烈的地带,因此断层密布,节理发育,山体不断抬升,又经长期风化侵蚀和重力崩解作用,形成了奇峰矗立,幽谷纵深,而且东险、西奇、北秀、南绝的山岳绝境奇观。3图一1、5考察路线选取原则:(1)尽可能不走重复路。(2)能穿过考察地区尽可能多的自然地理单元。(3)能尽量多地观察到自然地理要素的多种类型。(4)能穿过典型的剖面、类型、地点或露头。(5)经过阐明考察地区自然地理结构最有意义的地点。(6)注意地貌走向的路线选择。1、6实习考察时间:2012年5月30日至2012年6月24日此段时间由于气候、季节等各方面条件都比较适合野外实地考察。二、实习考察的具体内容(一)、土壤考察1、概况:三清山在中国红、黄壤土壤利用改良“土区”区划中,属于赣东北中山高丘地段红黄壤水源涵养区。其地带性土壤为红壤,即为山地的基带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呈有规律的变化,土壤垂直分布组合为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矮林灌丛草甸土)。在低山高丘地带特别是村落附近,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常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土壤收到侵蚀的强度较大。2、实习目的土壤实习是土壤教学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结合起来,印证、巩固、充实课堂所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借此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讨能力。43、时间及线路路线一:5月31日上午室内上课;下午西坑水对面田地路线二:6月1日西坑——银湖山庄——紫湖中学——紫湖镇(茶园、建设村农家访问)路线三:6月3日西坑——金沙——鹅公岭——石鼓岭水电站——岭头山路线四:6月4日进景区三清山,登顶玉京峰。4、指导老师:凌云5、各个路线实习的具体内容路线一:主要是通过对水稻土的挖掘了解水稻土的剖面层次状况以及各层的一些基本特征。图二土壤剖面观察记录表观察人:第二组时间:5月31日天气:晴剖面编号1剖面地址西坑老桥西偏南70°海拔(m)306m5路线二:今天是我们考察的正式开始的第一天,主要有三个任务:第一、观察西坑至紫湖镇沿线的自然剖面,观察其土壤的一些特征。我们总共观察了3个剖面,其中以紫湖中学正门的山地红壤剖面为例我们进一步的了解了山地红壤的一些特性:①、山地红壤海拔200~500m,位于山地基带。②、砖红壤、红壤主导成土过称:脱硅富铝化过程。a、粘土含量的丰富程度的不同:上多下少。b、土壤发育程度的不同:淋溶层的发育程度比淀基层高,次生矿物越多,原生矿物越少,土壤发育得越成熟。粘粒是次生矿物,矿物组成以高岭土为主。富含氧化铁使得土壤呈红色。c、腐殖质层越厚,有机物含量越高,肥力越高。③、山地红壤分层简表土层深度(cm)土壤形态特征覆盖层0腐殖质层0~1有机质含量低、浅薄、红棕色淋溶层1~10团块状、壤粘土、红色淀积层10~30块状、重粘壤、红色母质层30~100多砾石、红色第二、到紫湖镇的茶园进行考察,了解到茶树主要生长在酸性的土壤当中,且生长地点要有较为丰富的降水、排水较好的低山丘陵地带。而三清山引进的红袍茶树将改变当地以往的种植作物,现在大部分农家都改种茶树这种经济作物,对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第三、我们四个小组分别在各自组长的带领下进行了农家访问,可以说这对大部母质、母岩冲击物质地形部位西坑盆地底部植被或土地利用现状水稻土土层(代号)深度(cm)剖面形态特征覆盖层0耕作层(A)0~20灰黑色、壤土、团粒状、土壤湿度为湿犁底层(P)20~35黄褐色、团块状、润、脱水层(透水性差)心土层35~77灰色(水分侧渗作用形成)、团块状、粗沙壤土底土层(C)77~100灰色、沙土、单粒结构、湿基岩(R)100以下青灰色、潜育层6分同学来说都是比较新鲜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我以其中一家的访问为例来展现我们的访问成果:时间:2012年6月1日下午2点地点:紫湖镇建设村对象:当地农户主要作物:水稻面积:1亩多产量:800—900斤平均面积:3分地/人季度:一季种植方式:人力、畜力耕作消费方式:自主自足其他作物:冬天油菜,夏天马铃薯、玉米劳动力:中老年为主,年轻劳动力多出外打工主要困难:用水、农药化肥种子贵现今地多被政府征用,45元/平方米,林业、副业不发达路线三:这一天我们主要沿着公路两旁进行考察,较为典型的代表有四个地点:第一、黄毛岗山地的土屑蠕动(如图三)图三土壤表面多为毛竹,毛竹的地下茎必能深入地下,只是盘结在地下浅出。原因:①、山地上的土质组成本为松散物,内部结构不稳定。②、竹子的地下茎不能深入地下,而是盘结在土地上层,难以有效的保持水土。③、主要诱因:盘山公路的修建破坏了山坡的内部物质结构平衡。第二、盘山公路边坡上的铁丝网,这主要是用来固定边坡上有菜籽的泥浆,使其能够生长起来,保持水土。这种方法对公路、房屋以及其他设施建设中所遇到的护坡问题都有很好的借鉴,因此应该大力的推广与采纳。第三、鹅公领的剖面,这里不予详细介绍,主要的还是了解土壤的剖面组成特性。第四、是考察了河水的动力作用,三清山为我们展示了南方普遍存在的小水电的发电模式,这样可以解决山区的用电需求,同时又是一种很环保的发电模式,对环境的破坏几乎为零。而且这是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自然条件特征而设立的石鼓岭水电站,因为三清山地区的落差比较大,而且该地的降水比较丰富,所以有着天然的自然基础。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诠释。其二考察了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下所形成的牛扼湖和离堆山,这些都是水流作用而行成的典型地貌和土壤类型。土屑蠕动体公路7路线四:今天主要是进景区考察土壤的垂直发育,这一带谱发育较完整,主要分布在怀玉山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为红壤、山地黄壤。土壤的垂直带以红壤作为基带,分布在750~800米以下坡地;随着海拔的升高,750~1050米之间,在常绿阔叶林下,分布着山地黄红壤;而在1050~1500米间,常绿阔叶林、落叶树及马尾松混交林或灌丛草地下,分布着山地黄壤或草甸黄壤;1500米以上的平缓山坡或山顶洼地,有着零星的山地草甸土分布。在不同的坡向和地形区,土壤类型分布的界线亦有所不同,一般南坡各类土壤和分界下线比北坡略高。图四(二)、地质考察1、实习目的(1)、通过实习是我们获得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为我们后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2)、通过基本技能的训练,是我们了解野外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掌握罗盘的使用方法。(3)、了解地质构造对工程的影响,把地质知识运用的实际生活中去。2、时间及线路路线一:6月10日西坑石英矿洞路线二:6月12日西坑——汾水申遗地质展士厅——玉帘瀑布路线三:6月13日再次进景区,登三清山。与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考察组的国家建设部专家于三清宫广场会面。3、指导老师:徐磊4、各个路线实习的具体内容路线一:这次主要是认识一些基本的矿石,因此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后山的石英矿洞。矿洞海拔470m,我们在矿洞里主要是认识了各种云母,其中以黑云母为主。而且还有方解石以及石英等矿物。考察了它们的硬度、解离以及其他一些重要性质。其中还有我们最为亲睐的水晶矿石。8图五黑云母水晶路线二:这天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了三清山汾水展示中心,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三清山一路走来的申遗路程。同时,三清山的一系列代表性矿石以及植物标本我们也在展示中心看到了。在回来的路上我们考察了褶皱,使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随后前往玉帘瀑布,这条路线考察的是俘虏体,以及实证三清山的地质抬升作用对周边地区地质地貌形成的巨大影响。同时,我们还考查了三清山的海象遗迹以及海成岩。同时还考察了河流的冲击地貌,以及河流的一些常见的水文特征。河流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组成河床底部的岩石软硬程度不一致,被河水冲击侵蚀得厉害,形成陡坎,坚硬的岩石则相对悬垂起来,河水流到这里,便飞泻而下,形成了瀑布。图六路线三:再次进入景区,主要考察景区的地质构造,三清山花岗岩微地貌类型多样、发育系统、保存完整,峰峦、峰墙、峰丛、石林、峰柱、石锥、峡谷、崖壁以及丰富的造形石等微地貌标型齐全、特征典型,且保存完整,这种特有微地貌集群称“三清山式”花岗岩地貌组合。这些,记录和保存了地球中新生代以来地壳形成演化9的历史,特别是完整记录与系统出露了三清山花岗岩地貌形成演化相关的内外地质作用主要过程,是一个具有世界性价值的花岗岩微地貌天然博物馆。在三清山中心区2800公顷范围内,花岗岩微地貌成因类型保存系统、出露完整,形态类型丰富多样、分布密集,有花岗岩奇峰48座,造型石89处
本文标题:三清山考察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060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