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阅读比较一一、《小石潭记》中“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和《记承天寺夜游》中“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都写到景物的“影”,作用有何不同?答:“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中的“影”是通过鱼的影子来突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盖竹柏影也”是通过写竹柏的影子来表现月色的澄澈透明,展现月光下的美好意境。二、《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两位作者处境相似,但有人说柳宗元易伤感,而苏轼较旷达,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答:同意。《小石潭记》中柳宗元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在“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中顿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从美好的月色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心情。阅读比较二【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6.解释句子中的黑体字(4分)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就潭中鱼可百许头以其境过清可:大约以:因为7.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每题2分)(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啊。(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状像犬牙一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8.甲乙两文所写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两文分别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每问2分)甲文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和旷达之情。9.甲乙两文的层次清晰,都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请选择其中一篇简要概括层意。(3分)甲文:月下漫步月下景物月下感受乙文:潭中游鱼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三.《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异同对照表解1.同相同《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1遭遇同为“天涯沦落人”,命运都相同,都遭到贬官降职: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革新政治的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写诗托讽,以诽谤新法罪逮捕入狱。次年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2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3线索游览行踪4抒情方式借景抒情:5描写方法1.比喻修辞:《小》“斗折蛇行”喻溪水曲折,《记》“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喻月的皎洁。2.正面、侧面结合:《小》正面写水,侧面写鱼,突出水的清澈透明;《记》正面写月,侧面写竹柏,突出月的冰清玉洁。3.动静结合:《小》一“佁然不动”,一“俶尔远逝”,一动一静;《记》一“空明”,一“交横”,一静一动。6情感复杂——《小》既有寄情山水的暂得欢乐,更有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记》既有随缘自适的乐观旷达,又流露出对统治者的不满与抱怨。2.异不同《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1主题(情感)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2个性易伤感:寄情山水,得到了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流露出来。乐观旷达:在贬谪中能随缘自适,从自然美景中能获得精神的安宁。3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景抒情(间接)+直抒胸臆(直接,结尾处议论)4格调哀伤凄凉闲适旷达
本文标题:《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101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