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关于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关于兖州外来务工子女总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兖州地理位置的优越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并一跃成为许多打工者梦寐以求的拾金宝地。县里外来人也逐渐增多。这样的现象无疑大大促进了兖州经济的迅猛发展,但同时也给同等重要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难题。有的甚至还举家迁入。对于大人们来说,是找份工作——容易;而对于这些随着父母来到陌生地方的孩子们,他们面临的则是继续接受教育,这对他们来说——困难。这些准备继续受教育的孩子大多来自农村,由于种种原因,相对而言,他们属于学校人际关系中的弱势群体。如何把这些形形色色的孩子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崭新的班级,也同样使他们迅速适应县城的教育方式,得到比较良好的教育呢?这是一个严峻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一、外地务工子女学习和情绪情感方面存在问题(一)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学习基础差。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相当数量的学生是中途从原籍转学至此的。他们很少有人受过较正规的学前教育,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给了其他同龄孩子,而内地农村的基础教育又相对来说比沿海开放地区要差一些,所以他们学习基础差,转学后要跟上学习进度暂时比较困难。2、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差。造成这方面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地区间基础教育的差异。良好的学习习惯越早养成越好。坏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再要纠正,比较繁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学习差而导致的连锁反应。由于在学习上长期得不到肯定,没有成功感,使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要取得一样的学习成果,他们往往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这使他们身心疲惫,变得不愿学习。(二)情绪情感上的心理问题1、自卑心理。外来务工人员为了生存,带着孩子离乡背井来到此地谋生,他们多从事的是本地区最底层的艰苦劳动。经过家访调查,我了解到我的班上的张盛源父母从事的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孩子没人管理,他的学习成绩差,而学习成绩往往是一个小学生在班里有没有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他们普遍在内心深处有自卑感。2、焦虑心理。外来务工人员因为自己所受的教育少,都有一种“补偿心理”,希望“知识改变命运”,别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主观上讲,他们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为自己争气,对孩子期望过高。客观上,他们由于自身文化素养的限制,缺乏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的教育态度简单,忙于生计和孩子缺乏心理沟通。再加上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因成绩差家境差受到歧视和责难,倍感压抑,基本的内心体验是害怕和不安,存有焦虑心理。(三)外地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通过调查问卷等手段了解到,这些孩子与本地孩子相比,有着一定的优势:艰苦的家庭环境培养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强的自立意识和耐挫能力。与同龄的本地孩子相比,他们少了许多娇气,在生活上能吃苦,动手能力强,热爱劳动。而大部分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习辅导。缺乏家庭教育意识,是目前外来民工子弟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位家长跟老师诉苦,不是我们不重视家庭教育,确实是因为我们文化水平低,孩子问的问题我们都答不上来。这无疑成为了众多家长的一个借口。其实,“家庭教育包括生活、学习的习惯培养,思想观念的引导,综合素质培养等等,其实学习辅导只是家庭教育很少的一部分内容。”谈及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打、骂。他们认为,不打骂,是很难让孩子长记性的,唯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效果。这绝对是一种过激的教育办法,而且容易让孩子缺乏家庭温暖感,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孩子在这种状态下就极容易受一些坏习惯的诱惑,比如离家出走,或沉迷于网络。二、解决方案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这些心理问题和个性品质上的优势,需要对他们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融入集体是基础。1、学校应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给转学生一个适应期,让他们可以以轻松的心情去更快的适应并融入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集体。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外来学生的心理安全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帮助每一个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在开学阶段,学校总要在各年级安排几个插班生,这时也是老师进行始业教育的最忙碌时候,往往会忽略这个让每个学生感受“爱”的良好时机。其实,在外来学生走进教室那一刻起,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都能让该生感受到自己能不能被他人所接纳。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就是要尊重和理解学生。教师应多关心这些外来务工子女,因为有个别学生会因为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感,不愿和其他同学交往。老师可以组织集体活动,使其加入,适应集体生活,与其他同学和睦相处,减少其自卑感,使他能有一个轻松的心情来更好的学习。再管理学生方面,教师应注意不要因自己的一些言行对学生造成伤害。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人,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做到完全地尊重他们。师生共同的爱能逐步消除外来学生在入学时的焦虑情绪和自卑感,以开朗、合群、乐学的精神状态投入到集体生活中来,获得最大的心理安全度。3、强化心理优势,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励外来学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老师期待学生成为怎样的人,他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外来学生往往在班里倍受冷遇。他们成绩差,家庭条件差,往往成为老师和学生顺利开展班级工作的绊脚石,被老师批评次数越多,大家在心理上就越不愿去接纳他。而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在于老师,老师要站在外来学生的角度,替他们说话,要多用激励的言语,帮助他们在班里确立被他人认可的地位。学生往往把教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尊重、信任等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教师多用激励来面对这些相对弱势群体,就会在他们的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逐步消除焦虑心理,从而产生良性的循环。。(二)家校衔接是保障。对外来人员子女的心理辅导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条件普遍较差,通过对外来人员家庭的调查了解,发现在家长观念、家庭结构、家庭气氛、家庭管教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尤其是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共同教育好学生。针对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和给学校教育确实带来一定难度的现状,我校拟在“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辅导”上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以便让他们的子女得到最优化发展。我们现在所做的有:1、开设系列讲座。我校历来重视对外来学生家长的辅导。根据家长的需要,我校几年来一直为他们提供学习资料《与子女同行》一书。近年来,我们面向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的家长群体开设了系列讲座,如“本地区及我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介绍”、“如何使您的孩子适应学校生活”、“给孩子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家长素质,适应时代发展”、“学会和孩子沟通,学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提高自我心理素质,与孩子共同成长”,等,以不断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及心理辅导艺术。2、提供外来学生和其家长的交流平台。在我校设计的一份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中显示:外来务工人员为生计而奔波,根本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学习的占了被调查人数的73%。为了拉近家长和子女间的心理距离,使家长对子女的心理辅导更有针对性,学校建立“家庭开放日”,努力创造条件让外来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孩子在学校了的学习生活情况。在“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爸爸妈妈我能行”、“向爸爸妈妈介绍我的老师同学”的主题活动中,这些外来家长看到了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进步,听到了他们需要和父母沟通的心声,都对自己的家庭教育现状作了很好的反思。3、父母应更多关心学生的需要,包括抽出更多的时间陪孩子,看孩子温习功课或者是陪孩子聊一聊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这些做法可以让孩子感到父母很关心他们,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到父母在心理上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可以帮助孩子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环境。(三)抓好学习是关键。学校心理辅导包括学习辅导。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他们的自信心、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学生而言,它体现在学生在学习中对成功的需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差这是事实。因此,对他们的学习指导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具体操作中,我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找出症结,查漏补缺。导致学习差的原因有:(1)智力差。(2)学习基础差,在系统知识结构中有严重的疏漏环节。(3)学习习惯和态度差,因长期品尝不到学习的成功而导致厌学心理。(4)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以(2)(3)两个原因为主。比如学生戚某在学习中呈现动作慢、反应慢、字迹潦草等症状,究其根源是因为他在家乡时没有念过汉语拼音,是个“拼音盲”,导致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不能独立识字,朗读能力差,无法进行独立的课外阅读,许多作业都不能独立完成,做作业耗时长,身心疲惫,考试成绩差无成功感。“治水要从源头抓”。我首先从汉语拼音给他补起。让他每天认读几个拼音,并结合认字,反反复复,螺旋式上升,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基本上能独立拼读。2、发动学生,结好对子。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普遍愿意模仿他们所崇敬、爱戴的人。青少年儿童更是如此。学生看到了教师为了这些外来学生呕心沥血毫无怨言,很愿意帮助老师分担工作压力,对这些学生伸出援助之手。我根据这些外来学生的学习现状和特点,给他们每人配备了一名既能管好自己又有时间去帮助他们的品学兼优的小老师,开展结对子活动,每天督促并辅导他们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学习习惯开始抓起。3、降低难度,从头做起。由于学生在智力结构和发展水平上是有差异的,其成长环境和各自经历不同,他们在学习上所能达到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协助学生设立学习目标时一定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最近发展区而定,不可强求统一,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经过努力后,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外来学生与其他儿童一样有受到表扬、给予肯定、获得奖励、引起注意等心理需求。想方设法让他们确立自信,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的人格。4、培养学生的自信,因为自信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1)、肯定学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在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往往是他们自我评价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当学生确定自己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尊重后,就会增强对自己的信心。(2)、因材施教。做为教师,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发扬自己的优点,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祝贺他们的每一次成功。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3)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归因,开展自我竞争。自信心与正确归因有很大的关系,正确的归因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增强。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对学习做内在的可控的归因,才更有助于学生从自身寻找学业成败的因素,并根据表现来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从而提高自信心。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竞争,进行纵向比较,只要自己是不断进步的,自信心也会越来越强。总之,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出现的弱势群体,本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我们有条件有义务搞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辅导,促进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使他们在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关爱下,健康成长。
本文标题:关于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164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