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整体观:即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中医的整体观念即中医学对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以及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整体认识。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亦标示着机体对病因作用的整体反应状态。(概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趋势及邪正关系,以及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能够反应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症:即症状,是疾病过程中的个别表象,是病者所主观感觉到的异常反应、临床表现或某些病态改变。(客观的临床表现是体征)病:即疾病,指在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导致生活和劳动能力市失常的具有一定规律的病理过程。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明确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用,或其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性质的证,因而采取相同的方法治疗。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两者互相协调而维持着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阴阳对立: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客观上都存在相互对立相反的阴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属性是相反的,矛盾的。阴阳制约: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存在着相互抑制和约束的特性。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即不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涵有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藏阴。阴阳互根互用: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阴阳转化:指事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阴阳消长:指事物或现象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阳胜则阴病:阳指阳邪,阴指阴液。由于阳能制约阴,故在阳胜时必然会消耗和制约机体的阴,使津液减少,而出现滋润不足、干燥的表现。故说“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阴指阴邪,阳指阳气。由于阴能制约阳,故在阴胜时必然会耗损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故说“阴胜则阳病”。阳盛则热:阳指阳邪。是指阳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阳”而使阳亢盛所致的一类疾病。由于阳的特点是热,故谓“阳胜则热”。阴盛则寒:阴指阴邪。是指阴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阴”而使阴亢盛所致的一类疾病。由于阴的特性是寒,故说“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阳指阳气。阳虚泛指人体阳气虚衰。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偏亢而出现寒象,此时产生虚寒证。故谓“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指阴气、阴液。人体之阴气有制约阳热的功能。阴虚不能制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此时产生虚热证。故谓“阴虚则热”。阴阳离决:即阴阳的关系分离决裂。指由于阴阳失调,此消彼长发展到一方消灭另一方,或另一方耗损过度而致另一方失去依存,无法再保持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此即谓“阴阳离决”。阴阳离决表示死亡的机理。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学说:古人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为代表来归类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论述或推演事物之间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复杂的运动变化规律。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具有树干曲直,向上向外舒展的特性。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yuán)稼穑(sè):“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从革”,指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的,金之质地沉重,且常用于杀戮,因而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水曰润下:“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向下、滋润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制约,克服和抑制的作用。五行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五行相侮:指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制约它,反而被他克制,又称反侮。制化调节:指五行系统结构在正常状态下,通过其相生和相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调节作用,又称为“五行制化”。胜复调节:指五行系统在反常的情况下,即在局部出现较大不平衡的情况下,通过相克关系而产生的一种大循环的调节作用。母病及子:又称“母病累子”,指病变从母脏传来,并依据相生方向侵及属子的脏腑。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指病变从子脏传来,侵及属母的脏腑。虚则补其母: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母能生子,通过补母而实其子。实则泻其子: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是通过泻其子而虚其母。培土生金法:即健脾补肺法。通过培补脾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适用于肺脾虚弱证。益火补土法:即温肾健脾法。指用温补肾阳以助脾阳的方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金水相生法:即滋养肺肾法。通过肺肾同治以滋养肺肾之阴,适用于肺肾阴虚证。抑木扶土法:即疏肝健脾法。是以疏肝、平肝、佐以健脾治疗肝旺脾虚证的方法。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南)滋肾水(北),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亢,水火不济的心肾不交证。培土制水法:是指通过温运脾阳以治疗水湿停聚的方法,适用于脾虚水湿不运之证。藏象:指藏于人体内的内脏器官及其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藏: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指内部脏腑组织器官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即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腑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满而不实:“满”,指精气充满;“实”,指水谷充实。五脏藏满精气,但不接收水谷。故称“满而不能实”、“满而不实”。实而不满:“实”,指水谷充实;“满”,指精气充满。由于六腑生理功能是传化水谷糟粕,故只能被水谷充实,而不能被精气充满,故而“实而不能满”或“实而不满”。藏精气而不泻:“藏”是贮藏;“泻”是传导、排泄。系指五脏的功能贮藏精气,如肝藏血,肾藏精。五脏所藏精气而不使之无故外泻,故称“藏精气而不泻”、“藏而不泻”。传化物而不藏:“传化”,指变化与传导。六腑共同具有接受水谷、消化水谷、并传导糟粕的生理特点,而不贮藏精气。故称“传化物而不藏”或“泻而不藏”。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的生理功能。心主神志:即心为神志活动产生的主要场所,神志活动亦由心所主。神: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反应。狭义的神指人体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肺主气:指肺有主持、调节各脏腑经络之气的功能。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宣发:指肺气的向上、向外的升宣和布散的生理功能。肃降:指肺的清肃下降的生理功能。肺主通调水道:指肺的宣发肃降对人体水液代谢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肺朝百脉:指全身的气血均通过经脉朝会于肺。肺主治节:指肺有辅佐心脏对全身进行治理和调节的作用。金实不鸣:指由于外邪犯肺或邪热壅肺,肺的宣发失常而致咽喉不利而见咽喉肿痛,音声重浊甚或失音。金破不鸣:指肺津不足或肺阴虚损,喉失所养而见声音嘶哑。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消化吸收饮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并将其传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运化水谷:指脾有消化吸收和传输水谷精微的生理功能。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传输和布散功能。脾主升:指脾气具有将水谷精微向上输布并固护脏器位置的生理功能。中气下陷:脾气又称中气,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脾气主升,若脾的生清功能失常,则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导致内脏下垂等,称为“脾气下陷”。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内运行而防止其逸出脉外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宣泄和升发的生理功能。肝主藏血: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肝体阴而用阳:肝居下焦,内藏阴血,故其体为阴;肝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主动,主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故其用为阳。罢极之本:指肝脏。“罢”,音义同“疲”,和全身筋的活动有关。“罢极之本”,说明肝主管筋的活动,能够耐受疲劳,是运动机能的根本。肾藏精:指肾有贮藏人体精气的作用。先天之精:即来源于父母两性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胎儿的原始物质,又是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故又称为“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指来源于胎儿出生后,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从饮食物当中摄取的水谷之精,具有滋养脏腑的功能,又称为“脏腑之精”。天癸:指肾的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所出现的一种促进并维持生殖机能的物质。肾主水液: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肾主纳气: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的生理功能。肾阴:又称为元阴、真阴,是肾之精气中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作用的部分,身为一身阴液的根本。肾阳:又称元阳、真阳,是肾之精气中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部分,为一身阳气的根本。君主之官:心主神志,主血脉,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古人把心比作“君主之官”。相傅之官:肺主一身之气,通过辅助心对全身起着治理调节作用,故古人把肺成为“相傅之官”。后天之本: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生化,均赖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生命之本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脏:肾精属阴,肾气属阳。肾阴肾阳犹如水火一样内寄于肾,故称“水火之脏”。娇脏:肺叶娇嫩,不耐湿燥寒热,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易受外邪侵袭,故形容肺为“娇脏”。刚脏: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故比喻肝为“刚脏”。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总称。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及水液代谢密切相关。胃主受纳:指胃有接受喝容纳饮食物的生理功能。胃主通降:指胃有通利下降的生理功能及特征,以通降为正常。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清,即水谷精微;浊,即食物残渣。泌别清浊为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即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送到大肠。上焦如雾:指上焦心肺宣发布散水谷精微于全身的作用。中焦如沤(òu):指脾胃消化、吸收、运化水谷精微,生化气血的作用。下焦如渎(dú):指肾与膀胱的泌尿作用和肠道排泄糟粕的作用。七冲门:指饮食食物在其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通过的七个部位,包括飞门【唇】、户门【齿】、吸门【会厌】、贲(bēn)门【胃上口】、幽门【胃下口】、阑门【大肠小肠交界处】、肛门。魄门:即肛门,为大肠的下口。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藏魄,故称为“魄门”。七窍:窍,即孔窍、苗窍之意。七窍包括口、两鼻孔、两耳、两目。九窍:即七窍口、两鼻孔、两耳、两目、再加前阴和后阴。奇恒之腑:指与一般的六腑不同的一类脏器组织,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指生理上,心火在上必须下行至肾,资助肾阳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在下必须上行至心,使心阳不亢,从而维持心肾乃至全身的水火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心肾不交,水火不济:指在病理上,心肾之间水火阴阳的协调平衡关系受到破坏。肝肾同源:指精血同源,精血互生的关系。肝藏血,肾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乙癸(guǐ)同源:即肝肾同源,这是古人把脏腑和天干相配合而言。乙属木,属肝;癸属水,属肾,故名“乙癸同源”。精: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内最精专的细微物质。气:气是人体内一种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的,肉眼看不见的极细微物质,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血:指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津液: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指性质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在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水
本文标题: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181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