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文档 >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五、图表题六、案例分析第一讲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资源、资本、信息(一)产生诞生于上世纪40—50年代产生背景:①需求②行业③保障(详见笔记P1)美国人创立: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二)发展(1)早期①20—30年代研究传播效果,“枪弹论”(行为主义理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1.所谓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是人类关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能的象征。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3.传播的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传播学五大奠基人(1)拉斯威尔(1902一1977)美国著名政治家。其主要观点为传播的“5W模式”和基于“5W”基础上的直线传播模式。1-5W模式即who-谁-传者研究、saysWhat-说什么-内容研究、InWhichChannel-经什么途径-通道研究、Towhom-对谁说-受者研究、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效果研究。5W模式虽然简单,但是指明了传播的基本组成要素,也指明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组成。(2)勒温(或译为“卢因”)(1890—1947)勒温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理论中“守门人”(“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群体动力学导师。“守门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勒温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理论原因。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到的信息。群体动力学:勒温认为,人的行为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动力整体,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任何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由此情境和所属群体决定,这观点暗示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行动,不仅要考虑受传者的个人特性,而且要考虑他所属的群体的特点和环境因素。勒温还将心理学知识引入传播学研究,用来研究“群体生活的途径”,以及群体对个人的观念、动机、愿望、行为和倾向的影响。(3)霍夫兰(1912-1961)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对传播学最突出的贡献:一是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二是他的“劝服”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对否定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起到了很大作用。二战期间,霍夫兰应聘担任美国陆军总部心理实验室主任,率领专家小组指导和研究美军的思想训练计划,研究军内教育电影对提高士气所起的作用和效果,在此研究基础上,霍夫兰于1953年出版了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之作《传播与说服》。(4)拉扎斯菲尔德传播效果研究的开创者。拉扎斯菲尔德通过分析性地利用样本调查,做出了影响个人行为的、有因果关系的推论。他及其助手进行著名的传播效果研究里程碑——“伊里调查”(调查伊里县选民把票投给谁的问题),合作完成《人民的选择》。“伊里调查”被称为“社会科学史上最复杂的调查研究之一”,《人民的选择》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著作。一是提出大众传播的有限效果论,二是提出了“两级传播论”和“舆论领袖”的观点。此外,将面对面的访谈和分组试验、定量分析的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也是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方法论体系做出的一大贡献。(5)施拉姆(1907—1987)“集大成者”和“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是传播学这一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他的功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他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创立传播学是其最大的功绩。1949年编撰其第一本权威性著作《大众传媒》出版,标志着传播学的创立。②著书立说。1949年出版《大众传媒》,收录了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是传播学第一部经典教科书。1956年出书《报刊的四种理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维埃主义理论),是西方传媒理论的经典之作。60年代,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出版《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标志着“发展传播学”的起步。③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了众多知名学者。他晚年创建夏威夷东西方中心传播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人才,形成了“施拉姆学派”。他前前后后建立的传播学研究机构有衣阿华大学舆论调查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传播研究中心、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夏威夷东西方中心传播研究所等。第二讲传播P5传播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的类型(1)自我传播内向传播也被称为内向传播、人内传播、内在传播,是个人内在的信息活动,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个体)(2)人际传播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一般是指人们相互之间面对面的亲身传播,又称面对面传播,人对人传播。(群体)(3)群体传播指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组织)(4)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社会)人类传播的演进(1)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2)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3)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4)大众传播时代(5)网络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1)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的进步贯穿整个人类存在过程,而且其发展进步呈加速度发展趋势。(2)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传播本身正式人类文化创造和积累的产物。(3)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一种传播必定是一种社会类型的反应。德国著名传播学者K·梅尔腾曾指出两者的对应关系。(笔记P6)世界传播文化的三次革命(笔记P7)(1)从印刷到报业,到大众传播(首次革命)(2)从广播到电视(3)网络新媒体第三讲传播材料(笔记P8)人类传播的材料是信息,它的流通必须经过物质外壳的处理即符号化才得以进行。符号是人类传播的要素。申农——信息论维纳——控制论信息的特征(1)普遍性(2)表达性(3)流动性信息的特征:(1)普遍性信息无处不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信息,上课的铃声,交通的红绿灯,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无不是信息。(2)依附性教师活动:烽火传敌情,结绳记事,等等都说明信息都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但是载体并不是信息。区分说明书本和文字内容,电视和新闻的关系。教师活动:总结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信息需要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存在,并且同一信息可以有不同的载体,而不同载体传递信息的效果是不同的。(3)价值性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咨询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美国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及。(4)时效性李小姐看到一个海报,说是百货大楼服装八折销售,于是兴高采烈的去大楼购物,可是到了大楼,李小姐却很失望,原来大楼是为庆祝建店二十周年而搞的三天打折销售活动,现在活动已经结束了。(5)共享性英国作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甚至多于两种思想。总结信息的共享性,并说明美国信息产业占国民经济的40%,就因为信息技术产品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的特性---共享性。社会信息的特点(1)亦是物质信息。(2)大脑加工的信息,是信息的信息。客观世界是第一性的,人脑中的信息是第二性的(3)语言文字为载体。(4)多样化。什么是符号符号: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是对事物或意义具有指代和表述功能的图示,它是信息形式和外部载体。意义的象征(1)指代性(2)社会共有性①表示性意义(辞典意义,首次联系中产生)②内涵性意义(引征意义《二次联系中产生)③发展性创新、改造与淘汰④独创性、多义性、灵活性、认同性、隐含性符号的分类A.信号和象征符;B.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1)语言符号:语言、文字是人类的重要标志,是一切的传播的核心。没有它,就没有人类的今天,人类复杂的思维过程和文化之火就不可能继续下来。有声语言:对话、独白无声语言:书面对话、书面独白语言的特点①词语创造的随意性②开放性(以《大话西游》为例)③概括性(死线抽象、忽视差异——千篇一律、以偏概全、非此即彼、主观倾向性)④社会性(2)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造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或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它是语言之外的其他人类传播符号,如体语、类语言、服饰等。特点:组合性、连续性、不可间断性。艾伯特·梅热比公式: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公式中的“语调”和“表情”均为非语言符号,这个公式表明了人际传播中非语言符号所能传递的信息远远大于语言。但是它也说明:语言可以传递任何信息,而非语言符号传播意义的范围就有限。传播主题越抽象,不用语言就越难表达。非语言符号可以分为基本的两大类: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1)视觉性非语言符号。①动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包括体语(以及舞蹈语言)、运动画面、人际距离等②静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包括静止体态、象征符号、衣着、摆设、绘画等。(2)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包括类语言和其他声音符号。①类语言。包括辅助语言(音速、音量等)和功能性发声(哭、笑、叹息等)。②其他声音符号。如鼓声、口哨、汽笛、乐声等。在特定的传播情境下,某种单一的声音符号也可能担当传播信息的重任。第四讲传播类型(一)传播类型(四分法)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在传播过程中,信息主体和信息客体是同一个人。(1)内向传播的正常形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和感情(2)内向传播的异常形式梦境、催眠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笔记P14)2.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特征就在于符号互动,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的非大众传播媒介(电话、书信等)的信息交流活动。人际传播的特点(1)直接传播依赖大众传播媒介来做中介物,可以在直接了解传者的情绪或个性等特征;(2)随意性大传者和受者的位置在交流过程中可随时交换,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也可根据现实情境随时调整改变;(3)保密性强由于是直接交流,而且传播对象和范围可以控制,所以有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保密性(4)反馈迅速直接交流的情况下,传受双方都容易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交流,如有中间媒介,反馈的速度和数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速度可以控制——随传受双方的需要而进行变更;不足——覆盖面窄、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人际传播的基础:自我表露人际传播的动机:认识自我的需要;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控制周围环境;情感沟通需求“哈约里之窗”的基本内容是对自我表露的研究,哈约里之窗由自己了解的信息,自己不了解的信息,别人了解的信息,别人不了解的信息交叉构成四个区域,即透明窗格(开放区
本文标题: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182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