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浅谈中国住区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的异同
浅谈中国住区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的异同摘要:通过对概念解析、中国住区发展历程以及西方住区发展历程的探讨,对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及不同点作出了分析论述。关键词:住区发展居住空间邻里空间工业化1概念解析1.1住区包括住宅及与其相关的道路、绿地,以及居住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设施等,因此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其范围可大可小,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等。1.2住区建设侧重于区域范围内居住功能的实现以及居住环境的形成。2中国住区发展历程2.1从建国初期到目前,已经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城市住区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着“封闭-开放”的循环变化过程2.2从单纯模仿国外模式到结合国内实际逐渐探索出符合我国现状居住文化的住区2.3建国前:(1)周代:里(密集而规整的道路网格分隔)(2)唐代:坊(严格的管理制度,设坊墙、坊门,实行宵禁)(3)北宋:商业街、坊巷(集市、商店、夜市,住宅面街、商住混排)(4)明清:与北宋住宅形式相比变化不大2.4建国到70年代中叶:(1)居住空间基本呈开放性,边界仅采用树木或绿篱分隔(2)居住空间营造主要以改革内城区居住环境及在城市边缘区新建“工人新村”为主(3)出现由单个企业兴建的大批分散而平等的城市边缘居住区和企业职工住宅,城市居住空间被划分为以工作单位为基本居住单元的居住空间,即所谓“大院”。2.5文革后-80年代末:(1)出现大片工业区、商贸区、职工单位大院等,居住建筑呈现出一种朴实简约的风格(2)过于模式化:统一的设计、统一的材料、统一的技术,居住区内的环境设计基本上无从谈起(3)建筑外观:“方盒子”的特点,裸砖外墙,混凝土外墙(4)环境特点:行列式布局方式,缺乏绿色空间2.690年代:开放性(1)单位大院逐渐瓦解,出现的封闭住区很少,除了一些社会名流和富有的私人企业主的别墅和高级住宅区。(如广州一直保留下来的新河埔别墅群)(2)建筑被复制,住区被复制,城市变得缺乏识别性,没有生气没有特色2.790年代后(1)“大盘时代”“造城运动”,以广州为例,“华南板块八大楼盘”、“东部板块”,新建住区的用地规模不断打破纪录。(2)风格开始多元化:西班牙风格、现代风格、英伦风格,新中式风格等等。(3)对住区的环境要求也开始提高,园林景观行业蓬勃发展。3西方住区发展历程背景:西方发达国家19~20世纪,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激增,特别是城市产业工人的增长,导致大规模的住宅建设,从而出现了新的居住区。这些居住区改变了城市面貌,使城市达到了新的规模和体量。3.1二战前的发展(1)截止到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城市建设是没有社会学家的参与的,城市建设主要围绕技术问题的解决和考虑城市景观。(2)大家庭的解体以及核心家庭、单亲家庭和单人家庭的出现,许多小型住宅被兴建。这一时期在新居住区出现了新的现代住宅平面,如外廊式住宅、两跨住宅、住宅阳台、全套住宅(带厨房卫生间)以及并联住宅等。这些新式住宅结构比先前更为合理,而其所在住宅区环境优美,有着大面积的绿化。3.250年代(1)重点在重建被战争破坏的住房和新建被战争毁坏的城市。(2)建设以分散开放的形式为指导思想。住宅以条式多层和点式高层为主。居住区密度低,采用功能分区,住宅自由布置在大片绿地上。在规划设计上,打破了以往的周边围合住宅模式、街道塑造和轴线传统布局等手法,呈现自由流线格局。3.360年代-郊区化(1)除了市区内重建住宅外,开始在市郊建造大型的居住区。(2)大型居住区由国家资助,居住区的大小以相应的“学校区”居民为单位,大约7500人。居住区内主要是3~4层条式住宅,在居住区中心有个别高层住宅作为标志。(3)私家汽车迅猛发展,满足汽车使用”成为居住区规划的要求。3.470年代~80年代(1)住宅和居住区发展的分水岭,大规模的住宅建造开始减少。内城旧居住区的更新和现代化改造开始成为住宅发展的重点。(2)开始注重环保和保护历史传统建筑及街区,城市发展方向更多地转向了已存的旧建筑的小规模更新改造,更在小范围尝试设计建造节约用地、生态型和节能住宅。3.590年代以后(1)城市扩建有了进一步发展,住宅区设计更强调个性和城市性。功能混合和限制汽车交通以及发展公共交通和通讯成为主要手段。(2)延续80年代城市改造更新的建设重点,人们提出了新的住宅发展和城市更新的口号,如“安静交通的住宅区”、“混合居住区”、“生态型住宅”以及“城市个性和气质”等,这些想法和要求都在城市更新改造和城市扩建中得到了体现。4二者的相同点4.1从发展方向上,两者都是由功能需求转向功能与环境共同需求的过程。4.2从建筑结构、空间形态、交通模式、配套设施等功能要求看,两者都是从单一形态向复杂形态发展。4.3经历了建筑技术从粗放向精细的转变。5二者的不同点5.1由于国情不同,中西方住区形态存在差别(1)西方:在居住郊区化的过程中,国外发达国家以卫星城发展模式为主,住宅多是独栋别墅。(2)中国:人口众多,且多向大城市集中,在居住郊区化的过程中,中国多以高层住宅结合少量别墅区为主.5.2国外住区发展理论研究较先进(1)西方:在1929年已经提出邻里住区理论,后来又提出新城市主义(美国)等。(2)中国:在我国前期住区开发中,经常是生搬硬套外国先进理论,而没有进行深入了解。如在我国新城市主义在地产广告中频繁使用,但实际的规划思路却大相径庭,在美国的起因是反对城市郊区住宅的无序蔓延,其理论重点是住区的公共设施的建设,而中国则把公共设施简单的理解为住区中的中心商业街道.5.3空间形态的区别(1)西方住区打破了封闭式小区管理模式,提高中心城区的人群混合,提高中心城区的可居住性和多元性,提高郊区住宅区工作的可能性,使得人群住在郊区同时工作在郊区。(2)中国住区目前还是十分强调功能分区,再加上“封闭式小区”的通用管理模式,使得街道空间的功能正在向单一的交通功能退化,城区局部的多元化受到影响,多样化的就业和廉价的社会服务正在受到抑制。由于社会福利水平低,商品住宅受市场左右一般都是“人以群分”,“择邻而居”。5.4建筑结构的区别(1)西方住区建筑层数发展由高到低,密度由低到高。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洲城市整体绿化环境提高了,人们更多追求心理上的舒适感和近人的尺度,住宅越来越体现出层数降低,密度增加的发展形态,这为城市中心地区空间的连续性,城市郊区居住建筑的亲切宜人提供了条件。(2)中国住区建筑密度目前控制在25%-30%,(特别是中心城区住宅建筑)开发的强度决定了高层低密度的住宅建筑方式是经济的。5.5建筑风格的区别:(1)西方住区在同一个住宅项目中鼓励存在多种设计,催生集合住宅个性化,从而获得丰富的建筑景观。(2)中国住区在建筑单体设计上受销售的顾虑因而突破不多,限制了个性化的发展。住区建筑风格追求相对统一。5.6保护意识的区别:(1)西方住区-“谨慎的城市更新”不仅针对文物建筑,而且那些普通的旧建筑,都是构成地方特征和维系原有社会经济文化延续的载体。在住宅改造上,最突出的要点是:“旧如旧,新如新,控制体量,改善功能,保留居民,公众参与”。(2)中国住区脱离保护意识,把旧建筑改造当作商业开发而不是城市文化的多样化建设来看待。重视文物建筑的保护,不重视一般旧建筑的更新利用和旧城结构肌理尺度的延续;重视旅游和仿古,不重视使用中的利用,往往把居民全部动迁,改老建筑为商业设施和高级住宅区;重视单独的物质性保护,不重视居民的保留和对原有社会生活关系的尊重和发展。5.7高技术利用的区别(1)西方住区运用高技术,是以文明的居住观念作为引导,而不是以单纯经济效益为引导,以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为措施。(2)中国住区高技术利用往往带有以经济效益为先导的动机。6结语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比中国早了一个多世纪,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中国居住区发展的前景。随着经济发展和私人轿车的普及,我们也将面对城市郊区化、城市分散和大面积土地占用等问题。西方政府对城市福利住宅、内城改造和公共交通设施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面貌,缓解了城市郊区化的蔓延趋势。
本文标题:浅谈中国住区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的异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184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