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浅谈怎样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关于文本细读“细读”,顾名思义,就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这里的“文本”特指我们的课文。我们今天所说的“文本细读”一是指老师要加强文本细读,二是指老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一、文本细读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钻研教材”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时,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如果没有对文本的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咀嚼,没有自己的感受,没有细读文本,又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呢?仅靠一纸教参人云亦云是远远不够的。开展文本细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效阅读教学的基础与前提,决定着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与体悟。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素养,更多的是能寻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支点,引导学生开展文本细读,训练读书方法,形成读书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二、如何开展文本细读那么,我们究竟该从何着手,走近作者的文字,进而走进作者的内心开展文本细读呢?(一)、仔细琢磨语言特点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如那些关键的词语或句子。所以,对语文教学来说,准确选择切入文本阅读的角度,是整体把握文本的关键。教师要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从教材中寻找出一个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通过选点突破,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1解读关键字。比如彭霞老师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就抓住了“送”这个关键的题眼,围绕“谁送谁?送到哪?为什么送?如何送?“来展开教学。还有,崔元老师的《春夜喜雨》也是抓住了“喜”这个字。。。还有,《鱼游到了纸上》这课中我们也可以抓住“游”这个关键字。这样的关键字一般出现在题目中,也叫题眼。再有,《荷花》中,荷花从荷叶中冒出头来,这个“冒”字用的十分精准传神,应该引导学生好好体会其妙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2解读关键词。肖玲老师的《玩出了名堂》抓住“名堂”一词,通过探究“玩出了怎样的名堂?是怎样玩出这样的名堂的。”来组织教学,让教学条理清晰。又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就可以抓住“了不起”这个词,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文章中“父”的伟大,“子”的勇敢、无私。通过体会他们父子的“语言、动作以及遇事的做法”体会他们的“了不起”,父子的高大形象便在学生脑子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3解读关键句。《迷人的张家界》一文中,最后一句“迷人的张家界,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便是文章的中心句。抓住这个句子,就抓住了文章的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开篇就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撼人心魂,令人有立马扎入文本,一探究竟的冲动。而要想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要深入文本,了解圆明园的兴衰,从而也就达到了读懂文章的目的。还有许多写人的文章,则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去体会人物特点以及人物品质。如《心中那盏灯》中有一段对父亲清晨起来为儿子打磨冰灯的细节描写,其中,对父亲的一组动作描写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还有《倔强的小红军》一文中,通过对小红军的外貌、语言、动作的品读,一个倔强、勇敢、坚强的小红军形象就立了起来。还有《桥》这篇小小说中也是如此。抓住了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品读,就能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4体悟文章的独特表达一篇文章,我们除了要准确理解它的内容,还有领悟它的表达形式的美。不少文章都是孩子们学习写作的好素材。这些典型的范例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仔细模仿。如:①首尾呼应《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②总分语段《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时,它像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像巨大的天幕。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③过渡段《赵州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④优美语段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所以,细读文本,一定要抓准教材的突破口,才能更好地整体把握教材;如果不能抓住突破口,就不可能分析好教材,更不能从“整体”把握教材,抓住教材的“神韵”。二、了解语言背景,多层次、多角度解读文本文本解读必须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才能准确把握作品。如,崔老师教学的《春夜喜雨》。一场春雨,本是常见之景,为什么作者会有赞它为好雨呢?了解了当时的背景,(当时正处于极度干旱之际,下了这场春雨。)大家就对诗人的这种情感深深理解了。又如《落花生》一课引导学生感悟课文重点句“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时,如果教师没有很好地了解文本的时代背景,就容易出现误导学生的现象。有的学生说,苹果、桃子有什么不好,它们既有美丽的外表又好吃。做人就应该做这样的人,既重外表又有实用。放在今天来看,这个观点不无道理,但作者为什么会有以上的写法呢,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时代背景。作者许地山笔名“落华生”,刚好与文本题目一致,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这是作者以物自喻,彰显自己做人的态度。再联系那个时代水深火热的中国,有多少仁人志士和先生(落华生)一样,为大义、为祖国、为社会“藏而不露,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啊。如果教师对文本的作者、创作背景等都有全面的了解,就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质疑,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师:同学们,其实花生那样的人就是作者那样的人!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的人吧!(简介作者生平)师:(质疑)在作者的心里,和讲体面相比,更重要的是什么?(是教书育人,是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是开展各项教育工作,是为发动更多的人参与救国……)师:是呀,和这一切相比,讲体面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们觉得和苹果、石榴、桃子相比,谁更可敬呢?相信此时没有学生再会为花生虽实用但不好看而遗憾,相反,会为落花生的藏而不露,只求奉献而自豪,为作者的不求索取,但求奉献而敬佩。三细读文本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的文本细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文本细读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教师只有深入的解读文本,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教好学生阅读文本,才能游刃有余的捕捉、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的重难点及学生个性阅读中的智慧的火花。首先,教师应从读者的角度去细读文章的作者这个人,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的目的,以及文本相关的文章。其次,教师还应从教师的角度,读出编者的意图,教材的地位,教材的来龙去脉,读出教学策略,读出教学方法。最后,教师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儿童的角度读出学生在课堂上应该也能够读出的东西,读出学生的学法,读出教师的细读与学生的细读的结合点。2、学生的文本细读。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文本细读,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我们说教师的文本细读要做到有深度、有广度、有角度,但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时则要做到适度!①学生的文本细读需要深度,但绝对拒绝深沉、深邃。教师应站在儿童的角度,从学生的年龄认知发展等特点出发,“深度”的细读才成为可能,否则将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甚至是死钻牛角尖。文本细读最终落实的深度是学生的深读,是儿童阅读的“常度”。②学生的文本细读需要适当的广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会收获不同的感受。学生的文本细读,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细读文本,了解作者这个人,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还原文本的情景,还原文本的思想,透彻理解文本的内涵。但适当的广度不可以泛化成面面俱到、拖泥带水③学生的文本细读需要选取恰当地角度切入。一篇文章,往往少则几十字,多则几百甚至几千字。短文从何切入,长文从何入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一个正确的角度入手,抓住文本的空白点,抓住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句,抓住文中值得品味的词语,读出语言,擦亮文字,悟出真谛,切不可“和盘托出”,亦不可“面面俱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3、把教师文本细读转化为学生的文本细读,找到相互间的焊接点。如何让教师的文本细读的深度、广度实施,指导学生文本细读有度,适度?这要求教师在全面深入细读文本后,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切不可把老师的文本细读“和盘托出”生硬灌输给学生,必须围绕文本的主题,结合学生实际,将这些精髓的东西有逻辑地穿起来,才能真正形成课堂教学清晰的脉络和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文本细读,是享受阅读,品味文本之美的过程,更是进行精神之旅,重塑自我人格,提升自我魅力的过程。文本细读如欣赏自然美景一样,只有在文本中慢慢走,细细赏,才能从中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才能有机会与诸多美景不期而遇,才能走向阅读的顶峰,才能让我们的心灵默默地与作者的贴近,与文本贴近,与编者贴近,与教学贴近,与学生贴近;祝一小的文本细读课题这朵教研之花早日结出丰硕之果!------市一小文本细读课题研讨课上的讲稿11月4日浅谈怎样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由于我国的语文教材沿袭的是古代读经式的文选阅读课程形态,注重读者的涵泳和感悟,所以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角度和深度,直接决定着一节语文课的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并非天然生就,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进行提升的。大体上,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可以沿着解读前的背景知识准备、解读时的方法技巧、解读后(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反馈三个环节来进行。浅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能力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它影响着语文教学的优劣.可教师文本解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脱离文本,依赖参考书与网络,教师自身没有和文本的心灵交流和灵魂对话,解读不出文本的精髓和内核.本文主要从巩固语文教师的理论基础;丰富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磨炼语文教师的操作实践三个方面来初步探索提高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尴尬局面:有的教师辛辛苦苦,手捧教参,该讲的都讲了,但学生就是不买账;有的教师热衷于从网上下载课件,以现成的课件来代替备课工作,但有经验的教师听过课后,说课文理解不透,还需要在文本解读上多下工夫。那么到底什么是文本解读能力,又该怎样提高呢?本期我们特别约请江苏省教授级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国标苏教版高中必修、选修教材核心编写成员曹勇军老师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它是一种高于一般解读能力、带有语文教师专业特点的特殊解读能力。它不仅要求教师能准确理解把握文本的意思,还要求教师根据阅读时的理解与体会,对文本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加以预判,并富有想象力地把文本初步分解成目标、方法、过程等,为教学方案设计奠定基础。用我平时喜欢说的比喻就是,“把金子挖出来,把珍珠串起来”。所谓“把金子挖出来,把珍珠串起来”,就是把文本中有价值的素材挖掘出来,依据教材结构和课程的需要,聚合提炼成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基本素材,串联成教学步骤和学习过程。语文课本与其他课本是不同的,其中最大的不同是它的文本属于“原生态社会化文本”。谁都知道,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作家创作的作品,并不是专门为语文课本、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而写的,因此文本中携带着丰富的历史的、人生的、审美的信息,把这些一股脑儿地搬到语文课上既不可能更没必要。我们必须依据课程的要求、教材的结构和学生的需要,选择对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内容作为目
本文标题:浅谈怎样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213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