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二章康复医学相关基础
康复医学相关基础学习要点:运动对肌肉、骨代谢的影响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运动对机体的主要影响第三节运动对机体的影响(一)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运动时各器官的血流量将进行重新分配。其结果是使心脏和进行运动的肌肉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不参与运动的骨骼肌及内脏的血流量减少。等张运动主要表现为心率加快、回心血量增多、外周阻力下降、收缩压增高、舒张压不变和心肌摄氧量增加等长抗阻运动表现为血压升高、心肌摄氧量增加、心率加快、心输出量中度增加、每搏量和外周阻力变化不大运动对循环的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动静脉收缩调节血压减少肾脏水钠排出增加循环血量防止血液淤积测定心率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基础心率是指清晨起床前静卧时的心率。评定心脏功能及身体机能状况控制运动强度心脏每分钟排出量,心率占60%,前后负荷改变张30%-40%。运动时心脏做功负荷、心律与氧摄入量呈线性增加关系。随年龄增加,最高心率下降。运动对心率的影响轻、中度运动,心率的改变与运动强度一致。运动时心脏做功负荷、心率与氧摄入量线性增加关系。长期运动,特别是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某些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可低至40-60次/分,这种现象称为窦性心动徐缓。一般认为,运动员的窦性心动徐缓是经过长期训练后心功能改善的良好反应。良好心血管适应能力的人,最大心率下降速度缓慢。测定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清晨卧床时血压和一般安静时血压较为稳定,测定清晨卧床血压和一般安静时血压对训练程度和运动疲劳的判定有重要参考价值。运动训练时,可根据血压变化了解心血管机能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情况。运动时的动脉血压水平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两者之间的关系。由于骨骼肌血管床扩张外周阻力降低,表现为舒张压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心输出量显著增加,故收缩压升高。运动后收缩压往往下降,保持数小时。无氧、等长收缩达轻度运动,舒张压明显升高。运动对血压的调节心血管功能的调节改善冠状动脉的血供来自于自主神经与血管内皮细胞衍生的舒缓因子双重调节。预防血栓形成运动降低血小板的粘滞。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每搏输出量窦性心动徐缓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提高心脏功能储备,极端情况下可提高心率满足机体需要。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肺的主要功能:气体交换、调节血容量、分泌部分激素运动可增加呼吸容量,改善O2的吸入,CO2的排出。中等强度运动:主要是靠呼吸深度的增加。剧烈运动:主要是靠呼吸频率的增多。12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运动开始后,通气量立即快速上升,随后在前一时相升高的基础上,出现持续的缓慢的上升;运动结束时,肺通气量同样是先出现快速下降,随后缓慢地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稳定状态:完全供氧过程非稳定状态,氧亏:部分缺氧状态最大摄氧量:每分摄氧量随功率加大增加,功率达到一定值,摄氧量不再增加。运动对肌纤维的影响运动由运动单位启动。一个运动单位包括:一个α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和它所支配的肌纤维。肌纤维分类:Ⅰ型慢缩纤维Ⅱa快速氧化酵解型纤维Ⅱb快速酵解型纤维三种不同的肌纤维Ⅰ慢缩纤维红肌Ⅱa快缩纤维白肌Ⅱb快缩纤维白肌缓慢-氧化型肌纤维快速氧化酵解型纤维快速酵解型纤维抗疲劳最高中度最小收缩速度最慢中间最快收缩力小大大募集顺序首先二者之间高强度时被募集1个运动单位中的数量最少,较细较粗数量最多,较粗低强度运动中消耗多高强度运动消耗多高强度运动消耗耐力训练增加减少力量训练减少增加两类肌纤维最大收缩速度对比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人类同一块肌肉中既有快肌纤维,又有慢肌纤维。不同肌纤维在同一块肌肉中所占的数量百分比,称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肌纤维的组成还受肌肉的功能特征、人的性别、年龄以及遗传等因素影响功能上,以维持身体姿势或紧张性工作为主的肌肉中,慢肌百分组成较高。以快速位相性工作为主的肌肉,其中快肌的百分组成较高。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力量训练耐力训练爆发力训练训练方式阻力负荷条件下完成1-15次动作(力量大、次数少)阻力动作负荷20次以上(力量小、次数多)持续数秒至2分钟的高强度训练(无氧训练)结果增加肌肉的力量和体积增大肌肉产生适应性变化提高爆发力作用机理中枢神经系统募集更多运动单位同步收缩线粒体的数量和密度增加依赖于无氧代谢途径供能,增加磷酸激酸储存量负荷量控制的原则重复练习至不能再继续。运动对关节代谢的影响1、骨量增长期2、缓慢增长期3、骨量峰值相对稳定期4、丢失前期5、快速丢失期6、缓慢丢失期运动对骨代谢的影响运动对骨代谢的影响骨骼的密度与形态取决于施加在骨上的力,运动可以增加骨受力,刺激骨生长,增加骨量。卧床患者平均每周腰椎骨矿物质丢失0.9%。冲击性运动(跳跃):刺激髋部骨骼,承重训练(快走、慢跑):刺激腰椎骨等长抗阻训练:疼痛最小化,靶骨骼受力最大化,最适合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患者。运动对雌激素的影响雌激素是稳定骨钙的重要因素,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下降,骨量丢失速度加快。运动可以轻度增加雌激素水平,从而增加骨钙含量。适宜的运动:舞蹈、游泳、长跑、太极拳等。运动对肌腱的影响运动训练对肌腱的结构和力学性质有长期的正面效应。弹性模型极限载荷胶原蛋白丝状结构,未成年方向不一,低强度易损伤,成年重叠垂直排列。运动对脂代谢的影响运动的作用:消耗长链脂肪酸是脂肪氧化。提高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加速甘油三酯的分解。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水平。促进内源性激素作用,提高机体葡萄糖的利用度,改善脂代谢。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运动是中枢神经最有效的刺激形式,所有的运动都可向中枢神经提供感觉、运动和反射性传入。多次重复训练是条件反射的形成条件,随着运动复杂性的增加,大脑皮层将建立暂时性的联系和条件反射,神经活动的兴奋性、灵活性和反应性都得以提高。运动可调节人的精神和情绪,锻炼人的意志,增强自信心。(二)制动对机体的影响制动概念:是指人体局部或全身保持固定或限制活动,是临床医学常用的保护性治疗措施。制动的三种形式1.局部固定(如骨折或脱位后的石膏固定)2.卧床休息3.神经性瘫痪26制动的积极作用1.有助于减轻局部损伤的疼痛和肿胀,保证损伤组织的自然修复过程。2.减少在病情不稳定的情况下发生进一步损伤的危险。3.降低组织和器官的能量消耗,以保护受损的组织和器官的功能。27制动的负面作用1.废用综合征。2.增加并发症的出现。3.增加新的功能障碍。正确认识制动对机体的影响,处理好制动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康复医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制动对心率的影响基础心率加快,心脏舒张期缩短,将使冠脉血流灌注减少,引发心肌缺血。卧床后进行直立位活动时,心率增加更显著,且心率的增加与卧床时间长短呈正相关。最大摄氧量:指人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是反映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最大摄氧量下降,肌肉功能容量减退,肌力和耐力下降。血容量变化1.血容量减少发生机制:卧位下肢血回信,右心负荷增大,刺激压力感受器,利尿素释放增加,肾小球滤过滤增加,尿量增加,血浆容量减少。2.制动24小时血容量减少5%,14天减少20%。3.长期卧床,血小板聚集、动脉血流减速、下肢血流阻力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增加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血压变化长期卧床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发生机制:1.重力作用,治疗为,血液从中心转到外周。2.交感-肾上腺系统反应不良,不能维持正常血压。心功能变化长期卧床,血容量降低、下肢静脉顺应性增加、肌肉萎缩肌泵作用降低等因素,均可使心室充盈量下降,每搏量减少,心功能降低。同时氧运载和使用效率下降。制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坠积性肺炎•膈肌上移•肺体液相对增加,肺水化•侧卧受压侧分泌物增多呼吸运动减弱•胸廓外部阻力•弹性阻力增加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制动对骨骼肌的影响健康人石膏固定肘关节后,前臂周径减少5%;制动5-7天后,肌肉重量下降最明显。组织学观察,制动7天,肌纤维间结缔组织增生,肌纤维变细,排列紊乱,电镜下可见线粒体明显肿胀,有结晶体形成。肌肉萎缩早期最快指数级下降肌无力增加易疲劳性伸展性受限限制关节活动制动对韧带的影响减低韧带的力学特性,弹性模量和极限拉伸强度下降。降低骨-韧带复合体的力学特性,附着处力学特征的恢复比韧带自身力学特性恢复的慢。减少韧带附着区的结构特性,容易发生撕脱骨折。固定后恢复速度,韧带最快,骨-韧带复合体次之,韧带附着区最慢。制动对关节的影响制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感觉异常痛阈降低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和神经质。认知能力下降,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忆力等均可出现障碍。制动对皮肤系统的影响褥疮,皮肤、皮下组织坚固性下降,皮肤卫生不良,真菌感染,甲沟炎,低蛋白导致下肢皮肤水肿。制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食欲下降,低蛋白血症。胃肠蠕动减弱,便秘。制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尿道结石三大成因:高钙血症抗利尿激素减少,排尿增加,钾钠氯排出,钙由骨入血尿潴留腹肌、膈肌、盆底肌松弛,神经损伤括约肌逼尿肌不协调尿路感染导尿次数增加制动对代谢和内分泌的影响代谢和内分泌系统功能障碍,出现较肌肉、骨骼和心血管系统晚,但恢复较慢。负氮平衡: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多尿,氮排出增加,低蛋白血症,水肿体重下降。卧床3周1周恢复,卧床7周7周恢复。激素水平变化:抗利尿激素水平下降,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雌激素水平下降,糖耐量降低,胰岛素利用率下降,甲状腺素,甲状旁腺素增高,血钙增高。水电解质改变:高钙血症。早期症状食欲减退,腹痛,便秘,恶心呕吐,无力等。第四节神经学基础学习要点中枢神经损伤的反应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可塑性突触的可塑性神经元外部微环境对神经再生的调控康复训练对大脑可塑性的影响中枢神经发育机制中枢神经发育机制神经反射大脑水平的反射中枢神经的可塑性大脑的可塑性脑老化定义:指脑生长、发育、成熟到衰亡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包括一系列生理、心理、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其表现一脑功能降低、减弱和消失为特征。结构变化:不同程度脑萎缩和脑沟变宽。神经元不减少,结构改变。脑老化的过程:一方面,是生长-发育-退化的自然规律,结构功能减退。另一方面,脑功能的累计,丰富回忆和加工,有脑功能增强、补偿、提高的发展趋势。
本文标题:第二章康复医学相关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311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