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我们来欣赏几幅绿色的“图画”……拥有绿色多么美好,因此我们才要共同努力,创建美好的绿色家园!1.树形,表示全民义务植树3至5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2.“中国植树节”和“3.12”,表示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年年植树,坚韧不拔的决心。3.五棵树可会意为“森林”,由此引伸连接着外圈,显示着绿化祖国,实现以森林为植树的自然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植树节节徽标志爱绿护绿培绿•“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绿化建设。1956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12年绿化运动”。1979年2月23日,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根据国务院提议,为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决定每年3月12日为全国的植树节。世界上最早的植树节是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制订的,我国1915年时政府规定每年清明为植树节,到1979年才决定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世界上已经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也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设定了植树节。【植树的作用】数万年以前,黄河两岸气候温暖,森林茂密,自然条件好,适于生存繁衍;近2000年来,泥沙大量沉积,河床逐年升高,有的河段高出地面3-4米,甚至高出10米以上。2000年来,决口1500次,改道26次。黄河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这是因为自然原因引起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农作物减产,农作物减产人们就多开垦荒地增收,多开荒地就要乱砍滥伐,林木锐减,山头光秃秃,形成新的水土流失。这样循环往复,造成恶性循环,越垦越穷越穷越垦,最终使黄河泥沙淤积,决口,改道次数也越来越多。如今,人们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方法就是植树造林。【植树的作用】植树节是为了保护倡导人民种植树木,鼓励人民爱护树木,提醒人民重视树木。树木对于人类的生存,对于地球的生态环境,都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德斯教授对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进行了计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累计计算,产生氧气的价值约31,200美元,吸收有害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创值约196,000美元。生态价值据联合国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由于各国国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树节在各国的称呼和时间也不相同,如日本称为“树木节”和“绿化周”;以色列称“树木的新年日”;缅甸称为“植树月”;冰岛称为“学生植树日”;印度称为“全国植树节”;法国称为“全国树木日”;加拿大称为“森林周”。1956年,毛泽东发出了“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中国开始了“12年绿化运动”,目标是“在12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这是建国以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绿化祖国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开始在全国实施。1982年的植树节,邓小平同志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之后我们将进行知识竞答环节题目的答案都在刚才的幻灯片中你仔细听了吗???请听题1.植树节要做到哪“三绿”?爱绿、护绿、培绿2.中国植树节是几月几号?3月12日3.请说出任意一个国家的植树节名字?日本:树木节、以色列:树木的新年日、缅甸:植树月、冰岛:学生植树日、印度:全国植树节、法国:全国树木日、加拿大:森林周。4.植树有什么作用呢?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也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6.植树节节徽上的树有什么作用?5.中国植树节的会徽上画有几棵树?5棵树树形,表示全民义务植树3至5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植树节,我赞美绿色,因为有了藻类到参天大树,才使荒芜的地球生机勃勃,才有了动物,才有了人类。多栽一棵树,就多增添一片新绿,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的版图。今天栽下绿色的希望,明天长成参天的大树。叫风沙乖乖低头,让鸟儿翩翩起舞。亲爱的同学们:今年的植树节学校没有安排植树活动,同学们可以在自己家的庭前、屋后、阳台栽一棵树,养一盆花,或在从今天开始特别注意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等活动来纪念这个节日。谢谢观赏!
本文标题:植树节主题班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318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