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撰写:黄凌时间:2017010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全国卷小论文题专项指导与训练八、自拟论题类2016年全国卷第41题继续保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从1卷的“制度构想题”、2卷的“玄奘和鉴真出游题”到3卷的“自开商埠题”,要求考生根据已有信息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适合的角度作答。从“学者观点”到“自成一说”,角度更多,开放度更大。其视野开阔,贯通中外,立意高远,直面热点。一、解题步骤及方法解答此类试题:首先,仔细研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领悟命题意图或试题立意;其次,根据获取的有效信息,围绕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最后,调动所学知识对所拟的观点进行严密的论证。二、高考真题及解题示范1.(2016·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首先,仔细研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领悟命题意图或试题立意。此题主要考查必修3西方民主启蒙思想与必修1欧美民主代议制之间的关系,突出考查了历史主干知识。本题命题意图分析:当今,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强调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的关键。创新包括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等,基于这一点,2015年全国Ⅰ卷历史第41试题考查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突出科技创新;2016年全国Ⅰ卷历史第41试题“制度构想与实践”,突出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其次,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材料论述了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其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中付诸实践,因此可以拟定卢梭共和制构想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实践。最后,调动所学知识对所拟的观点进行严密的论证。比如,选择路易十六的波旁王朝如何违背民意,撰写:黄凌时间:20170102使得其在1789年大革命中被推翻?为何法国人民要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等等,言之有理即可。同时也要指出卢梭反对英国式的代议制,主张直接民主,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答案】论题一:“三权分立”学说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得到实践,同时也有所发展。论证: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其中“三权分立”学说作为制约权力的一项重要构想,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不过,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主张由国王行使行政权。而美国根据自身建立共和制国家的目标,不设君主,将行政权交付总统,且三者独立平等。可见,制度构想可以引导实践,实践对构想亦有所发展。论题二:“人民主权”说指导了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同时随着其实践深入不断得到加强。论证: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其中“人民主权”说作为一项重要构想,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人民主权”说,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障议会的权力。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且树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不过,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之初,只有少数人拥有选举权,拥有被选举权的人更少。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英国进行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使得符合年龄的公民都可以参加下院选举。“主权在民”的构想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得到了加强。论题三:政治构想必须结合国情才能转换为可行的政治制度。阐述:政治构想是建立政治制度的指南,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正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确立直来的,其中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民主法治、分权制衡等构想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原则,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建立了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政党制度等。但不同的国家在同样的政治构想下却有不同的政治实践。如美国独立前没有经过封建社会,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独立后经过探索建立了联邦制总统共和制,为美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法国封建保守势力较强,经过法国大革命和随后的系列斗争,最终第三共和国确立了半总统、半议会制的共和政体。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走上统一并建立起代议制,因而其制度实践中体现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特点,出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综上所述,制度构想为理论上的探讨,要转化为政治实践还需与国情结合才能创造出有生命力的制度,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能推动社会进步。撰写:黄凌时间:201701032.(2017·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表4时间中国外国14~15世纪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16世纪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17世纪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茶叶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如经济科技、思想文化、中外交往等,并根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如中外思想文化发展、中国与西方之间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中国与西方对外关系等,其次,根据论题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如从中国与西方对外关系中可提取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从中外思想文化发展中可提取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等,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答案】示例1.论题:14-17世纪中外交流及影响(2分)撰写:黄凌时间:20170104阐述:14-15世纪,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哥伦布到达美洲,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文明开始汇合交融。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农作物由此传人中国。利玛窦到达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17世纪,由于对中国丝织品瓷器等需求,西方殖民者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流向中国。英国在印度和北美殖民扩张;荷兰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中国的朱子学说在日本成为显学,影响很大。(8分)结论:综上所述,中外交流推动了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发展,但西方新航路开辟后进行的早期殖民扩张也给亚非拉等地带来了灾难和破坏(2分)示例2.论题:新航路开辟给明代的影响阐述: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新航路的开辟后,中国的茶叶、瓷器大量输往欧洲,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一条鞭法改革,推行货币地租,征收统一的银两;美洲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中国人口的增值;欧洲传教士东来,客观上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也把中国文化带到欧洲,推动了欧洲的进步。欧洲殖民者的东来,占据澳门、台湾,威胁着封建统治,损害了国家主权。总之,新航路开辟既给中国带来了积极影响,又给中国带来殖民侵略的威胁。示例3.论题:全球化有利于文明的交流阐述: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文明的交流。新航路的开辟后,中国的茶叶、瓷器大量输往欧洲,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美洲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中国人口的增值。欧洲传教士东来,传播了天主教,也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传教士也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推动了欧洲的进步。总之,新航路开启了全球化进程,加速了人类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示例4.论题:交流与融合是人类文明多样化的重要途径阐述: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发现”了新世界,“真正意义的世界历史成为可能”。继而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地球是圆的”有了实证的地理学基础。伴随着殖民者的世界贸易活动,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中国的优质手工产品受到世界各族人民的青睐,于是茶叶大量输往欧洲,丝绸、瓷器等输往世界各地。让世界各国见识了传统的“中国制造”的风采,当然,也使得大量的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一同进来的还有解决中国人温饱问题的美洲玉米、番薯、土豆和花生。中国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人口激增,清代社会进入繁荣时期。新航路开辟之后,文明交流与融合的加快使得东西方沿着自己固有的模式加快发展。因此,各地各国民族性加强了,文明的多样性也得到巩固。撰写:黄凌时间:201701053.(2017·新课标全国全国Ⅲ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解析】首先拟定论题,先解读材料,材料反映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西方文明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冲击,中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再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关史实,可选择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中的某一方面对中国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为题,如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也可以从总体上说明在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如近代列强的侵华具有双重性,近代列强侵华带来困难同时前途也光明,西方文明的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如果选择某一方面为题,就要结合近代中国的政治或经济或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具体阐述;如果以总体为题,就要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阐述时注意围绕主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升华论题。【答案】示例1论题:西方文明的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2分)阐述: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发动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灾难,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也给中国带来近代化的机遇。(2分)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洋务运动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发展。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动摇,维新运动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文化上,封建思想受到冲击,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促进中华民族的思想启蒙。生活习俗上,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发生变化,出现简约文明婚姻等。中国近代化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8分)总之: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被迫开始近代化进程,加速了中国由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2分)示例2论题
本文标题:08--全国卷小论文题专项指导与训练——自拟论题类(八)2017010(zxls_20170112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361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