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方法探究——从余映潮老师的课例谈起南京共青团路中学汪晓春从课标要求来看,初中阶段(7-9年级)的文言文教学有两个层面的目标要求:处于近端的属于一般所说的文言知识和文言诗文的积累目标,包括文言字、词、句等技术性操作内容,它指向于语言能力的构成与应试检测的需求,也就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歌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处于远端的是凭借文言文进行的人文素养(特别是文学素养)和文化传统教育,即“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以及凭借古代诗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给予“深广的”的“影响”,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1】由此可见,教学文言文经典,对于教师而言,不仅仅是交给学生一种学习语言的技法,更重要的是,它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个人精神的重构、情感生命的滋养,这种熏陶,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然而,纵观目前的文言文字词教学,存在三个中心,即以背诵为中心,忽视运用;以灌输为中心,忽视探究;以知识(言)为中心,忽视文化(文)。字词教法上存在着两种极端的方式:一种是老师逐字逐句讲析,把知识点嚼烂了“喂”给学生,一种是一张字词幻灯片闪过,读一读,蜻蜓点水,字词就过去了。这两种方法都不可取。寻求文言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有效方法是每一个教师必须思考与解决的问题。一文言文字词教学必须明确的任务1文言文字词教什么?①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的字词习读中国的语言文字,必追根求源而后顺流汇海。也就是说,无论我们的社会语言怎么变化,都不会完完整整的脱离我们的母语,脱离了语言的源头,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了,只有植根于文言这个语言的沃土中,才能茁壮成长,获得丰富的词汇【2】。在现代汉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成语,这些成语不少就是来自文言文的经典篇目,例如“一鼓作气(《曹刿论战》)”,“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舍生取义《鱼,我所欲也》”“觥筹交错、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这些语言已经繁衍到了现代汉语的土壤之中。古代汉语的一些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亡,但它们的词素义仍然保留在成语及部分合成词里面。如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中:“诚欲效其款款之愚。”这里“款款”是恳切忠实的样子,“款”字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下来了,我们常常讲“款待”、“款留”,这里的“款”就是诚恳的意思。现在常用的“瓜分”“血祭”和古代汉语“一狼犬坐于前”“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中的“犬坐”“斗折蛇行”都是名词作状语,“发扬光大”“严肃党纪国法”中的“光大”“严肃”是对古汉语中形容词用作动词这种表达方式的继承。教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现代汉语的深化。②具有文化传承作用的字词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承继,应该有两种形式,一是民间流传,血脉相承,以口头的告知或身体力行的方式进行强制性地流传下来;二是文字,精神传统及文化底蕴附于其上,融于其中,以自我体味来完成文化精神的领悟,承继及生成【3】。文言文字词教学,尤其要注重具有文化底蕴的字词。例如,余老师在教《夸父逐日》一文的“逐”字,引申了一个成语“逐鹿中原”,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这个词语就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③在古汉语中常用的字词王力先生说:“如果说,寻找一种系统性学习方法,使古书的阅读水平很快提高,这种钥匙是有的,那就是掌握常用词的常用意义。”余映潮老师教文言文,不论是哪种教学方法,都会涉及到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如教《狼》这一课,余老师总结了两个“敌”、三个“止”、三个“前”、四个“后”、四个“之”、四个“以”、六个“其”的用法。这些词语的积累有利于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符合课标的基本要求。2文言文字词教学的原则⑴文言统一文言文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想,应该是“言”与“文”的完美统一。“言”指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现象、规律,也就是所谓的文言知识(含文字知识)。“文”有两层意思,即文章的知识(写法、篇章、体裁)和人文内涵(作品的思想、情感、主题、文化意蕴)【4】。我的理解是在文化中咀嚼文字之美,在文字中品味文化内蕴,“言”也好,“文”也罢,都应该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割裂开来就失去了厚重,就变成了千篇一律的“读读字音,查查工具书”的僵硬、枯燥的模式,长期下去学生怎么可能不对文言文望而生厌?文言文教的难道仅仅就是几个难字的读音、字义?不仅仅是这些,文章中的意味深长的字,或者说“文眼”,值得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悟。文章中有特点的字值得教,例如《卖油翁》里的一组表示神态的字词:睨、忿然、笑,——“睨”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动作?可以联系到窥(偷偷地看——《邹忌讽齐王纳谏》)、顾(回头看——《狼》)、望(远看——《曹刿论战》)、察(细细地看——《童趣》)来教;“忿然”什么意思?想想《陈涉世家》里的“忿恚”一词;“笑”具体又是一种怎样的表情?是释怀的笑还是不以为意的笑,抑或是其它的解释?也就是说,精致的字词教学可以带动文本的分析。文字要“嚼”出文化味、文学味来。⑵授之以渔余老师在“文言文教学的达标要求”中指出: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讨,切实提高学生阅、品析、欣赏读古诗文的能力(《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与其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如教给他们学习文言字词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余老师常常就是这么做的。下面来说说余老师的几种教文言字词的方法。二(一)文言文字词“教”的方法:⑴归类法在《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一书中,提到了文言文教学达标要求,“从量的角度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用法并指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个“梳理”就暗含了系统的归纳之意。在教文言文字词的时候,余老师经常把一些有特点的字词归类再传授给学生。①同形比较这个“形”即字形,但不是所有的字都值得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认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也就是说,教师要注意选择符合汉语言特点的字词进行教学。例如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余老师出示了这一组字: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刺:斥责、指责。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这一组字都与“说话”有关,字形相似,意义相近容易混淆,余老师这样的梳理让学生一目了然。这种教法的妙处在于不仅能够辨析字形字义,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依形索义(即根据词语的字形,探索词语的意义)的探究能力。例如,余老师教《三峡》,他充分抓住了本文生字带“山”字旁和“水”字旁的多的特点,让学生试一试趣味识字的方法,在文中找一找,圈一圈“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因为所谓“峡”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这种教法新颖有趣,而且还有深度。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这组字的字形和字义的特点。②多字同义的现象以《卖油翁》为例,课文中有的两个词表现为“同义词”但手熟耳惟手熟耳(只、不过)汝亦知射乎尔安敢轻吾射(你、你们)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因曰(于是、就)尝射于家圃发矢十中八九(射)吾射不亦精乎以我酌油知之(我)这种归纳法的实用之处在于,学生不是零散地识记文言文字词,而是系统地梳理,有规律地背,而且以后在遇到这两个字的时候会条件反射地推断它们是否是同义。学习文言文就有了联系的、俯视的眼光。有了这种眼光,学习的境界就大不一样了。③一字多义现象《童趣》这一课,余老师出示了这样一组词:物外之趣驱之别院细察其纹理蹲其身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为之怡然称快尽为所吞这一环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字多义”。一字多义归类,有利于学生掌握重要语素的意义,有的时候有举一反三的作用,尤其在学习文言词语的时候,可以先分析构成词语的每个语素的意思(特别是在表意中起关键作用的语素),再合起来领会整个词语的意思。④古今同义或异义现象教《口技》一文,余老师出示了两组相反的题目。一类是整理出古今词义区别不大的词,如:会(适逢)下(落下)施(设置、安放)哗(声大而杂)亦(也)舒(放松、松弛)曳(拉)叱(大声呵斥)几(几乎、差不多)色(脸色)一类是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如:但(只)觉(醒)是(此、这)毕(全、都)目(看)意(心情)少(稍微)虽(即使)名(说出)股(大腿)走(跑)这种归类整理的方法条理清晰,第二类整理一般而言教师经常用——即“古今异义”,第一类整理的是古今意义区别不大的词——似乎看起来没有什么作用,其实细心一点就可以发现余老师整理的是一组非常重要的文言实词,是对文言句子翻译而言非常重要的难点。⑵解释法①加字减字法例如,在教《童趣》一文时,余老师出示了一组练习:(1)必细察()其纹理(2)昂()首视之(3)项()为之强(4)果()如鹤唳云端(5)以丛草为林()(6)兴()正浓(7)方()出神(8)驱()之别院他先举了两个例子,“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忆”就是“回忆”的意思,“果如鹤唳云端”中的“果”就是“果然”的意思,这就是加字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了。这种方法的妙处在于把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共性的字词联系起来,——文言文是有生命力的。②讲述大意法这种教法针对于文言文中出现的整齐的四字短语或成语而言。就是不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紧扣。《童趣》中,余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张目对日”,就是张开眼睛对着太阳。我注意到,余老师在出示一组短语要学生用这种方法讲述的时候,选择的都是比较浅显并且不会造成歧义的短语。汉语的复杂性在于,有的短语它是不能顾名思义的,例如“文不加点”“首当其冲”“明日黄花”之类的成语。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事先甄别,这样才不会误导学生。“讲述大意法”的好处是降低难度,启发学生,让学生大胆推理——这是初学文言文的心理辅助方法,给予初学者学习文言文的信心。⑶参照法①补充注释哲人笛卡尔有一句很经典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意思是因为我们在不断地深入思索,所以我们才会拥有存在的意义。做一个有思想有灵魂而不是知识的传声筒、灌输器的语文教师,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跪拜分数,不盲从教参,不迷信权威。余映潮老师在教文言文字词时,常会根据书下的注释补充一些重要的但注释里没有的字词含义。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余老师就补充了十几个重要注释。这种方式带给我的启发是:1语文老师首先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研读文本是一项基本功。2一堂课不仅要备课文,备自己(自己懂了没有、通了没有),还要备学生(学情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看还会有什么不明白的)。②成语印证成语经过了语言发展历史的锤炼,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语言形式。无论在词汇学方面还是在语法学方面,成语都保留了较多古汉语的特点。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熟知的成语,有可能使文言教学化难为易。成语能够带动文本的分析。例如,余老师执教《狼》,他让学生说一说含“狼”字的成语,如“狼吞虎咽、引狼入室、狼心狗肺、如狼似虎、声名狼藉、狼狈为奸、鬼哭狼嚎、狼子野心、狼狈不堪、杯盘狼藉、狼烟四起、豺狼虎豹、豺狼当道”。接着余老师归纳出“凡是与狼有关的成语都是贬义的,表达了人们对狼的性格的憎恶”。在此基础上展开关于《狼》一文的教学,学生对文本的中心思想的理解就更加深化了。成语能够带动词语的辨析。如余老师在教《口技》时有学生将“目”理解为“视”,余老师立即纠正:“我觉得这个‘目’,要把它当成‘看’,有一个成语叫‘一目了然’,‘目’就是‘看’的意思。‘目’原来指人眼,现在保留了这个意思。”老师的点评不是仅仅简单否决学生的答案,而是通过一个常见的成语启发学生的思考,辨析字义。成语能够带动疑难语素意义的强化记忆。例如教《口技》,“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一句,“股”字的理解可以结合成语“悬梁刺股”、“股肱之力”的“股”字来理解,“股”为“大腿”的意思;“走”结合“走马观花”、“不胫而走”、“奔走相告”、
本文标题: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方法探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369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