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图解《老子》一书的思维规则
图解《老子》一书的思维规则-1-图解《老子》一书的思维规则前前前前言言言言《老子》一书的本质属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逻辑学。所谓中国特色,就是针对汉字的特点,语言结构、表述规则制定出来的科学表述方法即真理的格式。与西方的拼音字符不同,汉字属于象形文字,造字的方法是根据对象的形态进行抽象、变形,如,“人”字突出了两条腿的站立形态。“口”字依据嘴的轮廓进行了变形。“大”字体现出双臂伸直的“人”的形态。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如“天”字,它比“人”大,因此在“大”字顶上添加了一横,体现出“人”“大”“天”三者之间的关系。依据轮廓、形象、相互联系、对比关系等诸多因素、造出了不同形态的汉字。其本质特点是一字一义。表述的规则是顺序结构,书写的形式分为两种:横排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格式;竖排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格式。古代汉字笔划繁多,字形结构呈现多样性,有宋体、仿宋体、行书、草书、隶书、篆书、楷书、魏碑等诸多字体,从中衍生出汉字特有的书法艺术。现代汉语对字形进行了规范化和标准化,对诸多的繁体字进行了简化,同时为适应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还实现了计算机排版和录入的规范化。国家统一制定出汉字的标准字模,从而使现代汉语的印刷字体有了国家标准。所谓现代汉语,指的是文字改革之后出现的简体字、白话文,它的书写格式只有单一的横排格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同时添加了标点符号,以表明语气。显然,这是汉字得到了充分发展的一种形式,它与古代汉语截然不同。如果我们采用图表形式解说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的区别,它是这样的:区别属性字的形式表述形式语句形式古代汉字无标准缺乏规范性可以自行造字繁体字文言文竖排格式,从上到下,从右至左无标点符号用点做断句符号现代汉字有国标添加国家标准不能自行造字简化字白话文横排格式,从左到右,从上至下有标点符号表明语气形态从这个图表中可以看出,现代汉语已经发展到有国家标准和统一规范的表述格式,并且与标点符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完整形态。目前欠缺的是语句环节的规范化和表述的清晰化,它需要通过遵循语言逻辑规则的方法,对相应的语句结构进行规范,从而消除表述环节的双关语,即容易产生歧义现象的各种形式。这就是语法担负的功能。它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制约人们表述顺序的随意性,使它与真理的格式同一起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语言逻辑规则具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约定俗成,二是主观规定。具体说来,语法本身属于一种强制性的法规。在这里,约定俗成指的是,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和书写格式上长期以来形成的图解《老子》一书的思维规则-2-习惯。对于现代汉语来说,它包括表述的顺序和书写的顺序两种形式,相互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逻辑图为:┌简单句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的顺序┌表述顺序┤单一形式、前后依次排列,复杂句型分为两层结构│└复杂句型:在主谓语上面添加宾语状语补语等修饰词语汉语┤┌行的内部结构:从左到右的排列结构——横向顺序:行└书写顺序┤行与列两种形式的对立统一└行的关系形式:从上到下的排列结构——纵向顺序:列以上两条规定都是约定俗成的,属于一种主观的规定,因为它符合人们的语言交流和阅读习惯。基本的逻辑规则有两条:1、口头表述:前后顺序结构,单一形式2、文字表述:横排格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两种形式对立统一从认识形式角度上讲,语言逻辑规则属于直观洞见。即是说,根据表述的习惯直接总结出来的规律性。它不需要人们从现象到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也没有中间环节的思辨过程,属于直观把握的形式特点,形式规律。表述的顺序和格式构成了现代汉语的语言逻辑规则,它不需要进行具体的解说,而是要通过实践环节具体的应用模式,以约定俗成的形式归纳和总结出来。在汉字的语言结构背后,隐藏着认识结构和分析方法以及相应的真理格式。这一属性就是汉语的结构与西方拼音字符具有的本质区别。在表述环节,汉字的语言结构是直接形式的真理格式,认识结构是间接形式的真理格式。这一逻辑规则构成了制定现代汉语的语法和分析句型结构、词组结构时必须遵循的真理格式。它也是语言规则的核心内容:即判断表述形式是否符合真理格式的标准尺度。具体说来,在分析语句结构时必须遵循语言逻辑规则,不能按照个人的意愿,主观随意地确定语句结构的属性和词组结构的形式。对于汉字语言来说,由于造字方法直接取自客观对象的形态和特点,组词方法则与认识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造句方法则按照主语谓语的结构和顺序,然后在此基础上添加定语、状语、补语以及各种修饰成分。上述这些特点决定了语言结构与认识结构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形式。也就是说,汉字的语言结构后面就是认识结构,人们从语言逻辑结构的分析中可以折射出隐藏在它背后的认识逻辑、分析方法、论证方法、表述真理的格式。由此构成中国特色的逻辑学具有的鲜明特征:通过语言结构的分析人们可以准确地把握隐含在其中的哲学逻辑。这就是《老子》强调的“不言之教”包含的内容——它是隐藏在语言结构后面的认识逻辑、哲学逻辑。应该看到,语言逻辑和认识逻辑二者之间不是直接等同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在这里,语言逻辑是客观存在的对象,认识逻辑则是在语言逻辑的基础上,对它进行的反思。这种反思结果与认识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分为不同的形式。依据形式逻辑的科学分类法——三段式法,同一种形式的语言结构,在完整的语句中通常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其中直接形式是同语言逻辑同一的逻辑结构,间接形式则是同语言逻辑对立的逻辑结构。由于这种对立性与认识深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可以分为形式和本质两个层次。由此构成语言逻辑和哲学逻辑之间具有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者之间的区别用逻辑图展示出来,则是这样的:┌同一性:并列关系:依据语言逻辑规则顺序连线的形式区别┤┌具体环节:并列关系和层次关系两种形式的对立统一└对立性┤认识包含层次关系:因此分为并列和层次两种结构形式└系统环节: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的对立统一图解《老子》一书的思维规则-3-下面我们将通过两个典型实例进行具体的解说:具体环节的实例:完整的句子。如张建民参加了青年歌手大奖赛。该语句结构分为四种形式:主语:张建民(主体——人名)①谓语:参加了(这是包含时态的动词词组——“了”属于完成时)补语:青年歌手(青年—歌手,两种形式规定)宾语:大奖赛(内容:大—奖—赛,三位一体的形式)注:①主体是哲学概念,表明认识对象中的本原——人或物两种形式,主体具有可见性。它是表述“存在”的哲学概念。人名:对主体的称谓。主体是客观存在的对象,人名是对它的认识形式,表述形式。由此构成名与实的一体关系。在汉语中具体环节名实同一,完全符合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如这里的张建民,既是名称也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二者是不可分割开的。由此体现出语言逻辑规则:A=A的同一律。要知道,脱离了对象的抽象名称是无谓的,是没有意义的符号,它同语言逻辑规则——真理的格式相违背的。在本质环节名实之间将呈现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如“白马非马”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因为它的根基已经离开了认识的最初形式,即从语言逻辑规则上升到哲学逻辑规则的高度,体现出名称与类概念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它里面的逻辑规则就从语言逻辑强调的同一律转化为哲学逻辑揭示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律。依据语言逻辑规则顺序连线的逻辑图形式┌主语:张建民同一性┼谓语:参加了(动词词组——完成时)②并列├补语:青年歌手└宾语:大奖赛注②:动词词组是我们依据西方动词的属性:带有时效性这一特点创新出来的。西方的语言将动词的状态分为三种: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三种时态都处在抽象的概念形式中。中国的汉语强调具体性和直观性,因此需要将表述动态的文字具象化,使它从抽象的时态转化为具体的时态。为此,我们根据汉语文字的特点重新进行了分类,将表述动作状态的三种形式确定为:进行时,完成时,预计时。由此体现出动词时效从抽象到具体的回归。汉字的动作状态与西方的动词时态相互对比,其逻辑图是这样的:┌西方:现在时————汉语:进行时:表明动作依然进行着动词时效┼西方:过去时————汉语:完成时:表明动作已经完成了└西方:将来时————汉语:预计时:表明想要、将要进行的动作表述形式:动词尾缀不同————汉语:通过词组形式实现具体特点:西方是抽象的时态——汉字是具体的状态依据思维规则,动作和状态或时态二者是不可分割开的。以此来体现出“两分法——同一律”的逻辑规则。所以,对于现代汉语结构的分析,必须改变传统的句型分析法,使它和思维规则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汉语在语句结构分析环节的与时俱进。我们从邵敬敏主编的《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中随便抄录一个短句,例如:“饭不吃了”进行分析。——依据语言逻辑规则,它的语句顺序是从左到右,其中主语是“饭”,谓语是动词词组“不吃了”。这个动词词组将动作和状态二者组合在一起,这种状态相当于西方拼音字符中的“过去时”即动作已经图解《老子》一书的思维规则-4-完成了。我依据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它从抽象的时态转化为具体的时态。于是将它称作“完成时”。表明动作处于已经完成的状态。从这一实例中人们可以看到,汉语在表述动作状态的时候,一般都要采用动词词组的形式。这种动词词组通常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动词+表明内容的名词,例如起床、穿衣、吃饭、散步、睡觉等,以便将抽象的动作变为具体的动作。其思维规则是“两分法——同一律”。形式和内容二者不可分割开。二是动词+表明状态的形容词,例如“打扫干净”,其中“干净”是表明状态的形容词。其思维规则是“两分法——同一律”。形式和属性二者不可分割开。三是动词+状态+时效的组合形式。例如“打扫干净了”,此处“了”作为时效词出现,表明已经完成的动作和状态。其思维规则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即形式、属性、状态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四是动词+状态+具体时效的形式。例如“已经打扫干净了”。此处的时效不再是抽象的表述形式,而是通过“已经……了”两个表述状态词的组合,使它从抽象时效变为具体时效。其思维规则是“两种形式的两分法,四者同一”,即形式、属性和具体状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应用语言逻辑分析语法结构的形式。它不需要添加个人的理解和认识,而是针对给出的句子本身的顺序和结构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下面我们继续分析“张建民参加了青年歌手大奖赛”这个具体实例。依据语言逻辑规则顺序连线的逻辑图形式┌主语:张建民同一性┼谓语:参加了(动词词组——完成时)并列├补语:青年歌手└宾语:大奖赛依据认识逻辑规则分为并列和层次两种形式┌主语:张建民对立性┤语言:并列┌形式:青年歌手——补语└谓语:参加了┤认识:层次关系└内容:大奖赛——宾语在这个逻辑图中,主语和谓语是语言逻辑结构的分类,形式和内容是认识逻辑结构的分类。两种分类规则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词语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质变。语言逻辑只有单一的并列形式,认识逻辑则在语言逻辑——并列关系的基础上添加了层次关系。由此构成并列关系和层次关系两种形式的对立统一。系统环节的实例:论述文章的目录结构。我们以“两分法——同一律”的幻灯片给出的总目录为典型实例,它分为四个小节、段落,或者说:分为四章结构。一、认识形式和认识属性二、逻辑形式和思维口诀三、逻辑属性和理论形态四、矛盾形式和思维方法如何将里面的逻辑关系展现出来呢?方法很简单,那就是采取逻辑符号连线的形式。如何连线呢?需要依据逻辑规则展开。语言逻辑规则只有单一的顺序连线形式。认识逻辑、哲学逻辑则与思辨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分为两个层次两种形式。具体说来,两种形式分别为直接形式的认识逻辑与间接形式的真实逻辑。两个层次图解《老子》一书的思维规则-5-分别为具体认识的逻辑结构与整体认识即系统形式的逻辑结构。语言逻辑、认识逻辑、真实逻辑三种逻辑规则之间的本质区别用逻辑图展示出来,是这样的:目录结构┌语言逻辑:顺序排列、依次连线的形式,没有层次因素本质区别┤┌直接形式的认识逻辑:层次和并列两种形式对立统一└哲学逻辑┤内涵层次因素└间接形式的真实逻辑: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的对立统一下面就是依据不同逻辑规则绘制出来的逻辑图1、语言逻辑:认识形式是单一的并列关系或层次关系(注意:形式是并列关系,属性是层次关系)特点:符合表述顺序的逻辑图形式
本文标题:图解《老子》一书的思维规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375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