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第五章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护理
第五章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护理一、糖尿病的护理糖尿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缺陷,以致慢性高血糖的代谢紊乱性疾病。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重症病人或应激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代谢紊乱。临床分四大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临床表现】1.代谢紊乱症候群:多尿、烦渴、多饮、善饥多食和体重下降。也可出现皮肤瘙痒,四肢酸痛、麻木,腰痛,性欲减退,月经失调,便秘等。一般1型糖尿病症状明显,2型糖尿病症状不典型,往往查体时发现血糖高于正常。2.糖尿病急性并发症(1)酮症酸中毒1)1型糖尿病有自发酮症酸中毒倾向;2型糖尿病在一定诱因作用下也可发生酮症酸中毒。2)常见诱因:感染、胰岛素剂量不足或治疗中断、饮食不当、妊娠和分娩、创伤、手术、急性心梗等。3)主要表现:为原有糖尿病症状加重,如疲乏无力、极度口渴、多尿、多饮。当酸中毒出现时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常伴有头痛、嗜睡、烦躁、呼吸深快、有烂苹果味。进一步加重可出现尿量减少、皮肤干燥弹性差、眼球下陷、脉细速、血压下降、昏迷。实验室检查尿酮体强阳性,血糖16.7~33.3mmol/L、血酮升高,CO2结合力降低,pH值降低。(2)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多见于50~70岁以上的老人,常见的诱因有感染、急性胃肠炎、胰腺炎、脑血管意外、严重肾疾患、不合理限制水分,以及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利尿药的应用等。起病时先有多尿、多饮,但多食不明显或食欲减退。失水随病程进展逐渐加重,出现嗜睡、幻觉、定向障碍、偏盲、偏瘫等,最后陷入昏迷。实验室检查血糖高至33.3~66.6mmol/L,血钠达155mmol/L,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达330~460mmol/L。(3)感染:反复发生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有时可引起败血症或脓毒血症,足癣、体癣等皮肤真菌感染,肺结核发病率高,进展快,易形成空洞。女性病人常合并真菌性阴道炎及泌尿系感染如肾盂肾炎和膀胱炎。3.糖尿病慢性并发症(1)大血管病变:易伴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等。冠心病表现心前区不适,心率增快,心律异常等。下肢动脉硬化表现为下肢疼痛、感觉异常和间歇性跛行,严重者可致肢体坏疽。(2)微血管病变: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主要包括糖尿病肾病,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逐渐减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表现为视网膜出血、水肿、微血栓、渗出等病变,视力逐渐下降,最终失明;糖尿病心肌病,可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等。(3)神经病变:病变部位以周围神经最为常见,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临床表现为先出现肢端感觉异常,呈袜子或手套状分布,随后有肢体疼痛,后期累及运动神经,出现肌力减弱以致肌萎缩和瘫痪。自主神经损害也较常见,并可较早出现,影响胃肠、心血管、泌尿系统和性器官功能。表现为瞳孔改变、排汗异常、直立性低血压、心动过速、腹泻或便秘、尿潴留、尿失禁等。(4)眼的其他改变:可引起黄斑病、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虹膜睫状体病变。(5)糖尿病足:是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感染、溃疡和(或)深部组织破坏,是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评价要点】1.一般情况(1)询问病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体力活动情况,有无糖尿病家族史,病毒感染史及诱发因素等,患病的起始时间、主要症状及特点,有无并发症表现。(2)病人有无心理压力,有无焦虑、抑郁不安等情绪,对治疗有无信心和应对能力,睡眠、饮食、大小便、活动量及活动耐力有无改变,病人对本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家庭经济能力及社区保健服务能力。(3)有无消瘦或肥胖,1型糖尿病常表现消瘦,儿童则出现发育迟缓,2型多为肥胖。2.专科情况(1)生命体征的变化:神志变化、精神状态、血压、脉搏的变化,尤其是呼吸节律、频率的改变,呼吸有无烂苹果味。(2)皮肤和黏膜:有无皮下出血和瘀斑,局部皮肤发绀或缺血性溃疡、坏疽,有无疖痈或其他感染灶,有无伤口不愈合等。(3)眼部:有无眼底视网膜出血,有无白内障、青光眼、视力减退、失明等。酮症酸中毒昏迷及高渗性昏迷病人双眼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情况。(4)心血管系统:有无体位性低血压、心率及节律异常,有无早期心衰、心源性休克的表现。(5)泌尿系统:有无浮肿、高血压,有无尿路刺激征。(6)神经和肌肉系;有无痛觉过敏、麻木、烧灼感。肌张力及肌力有无减弱,腱反射有无异常。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尿糖、血糖是否正常。(2)葡萄糖耐量试验是否正常、ß细胞功能状态。(3)糖化血红蛋白是否正常。(4)甘油三酯、胆固醇是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是否降低。(5)是否有血肌酐、尿素氮的升高,有无蛋白尿。(6)是否有电解质紊乱,血气分析是否正常。【护理诊断】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或高于机体需要量:与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有关。2.有感染的危险:与血糖增高、脂代谢紊乱、营养不良、微循环障碍等因素有关。3.潜在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4.自理缺陷:与视力障碍、肢端溃烂坏死有关。5.知识缺乏:缺乏糖尿病的预防和自我护理知识。【护理措施】1.合理饮食,定时定量,有利于减轻体重,控制高血糖和防止低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具体方法如下:(1)制订总热量:根据病人性别、年龄和身高查表,或用简易公式算出理想体重:[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根据理想体重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成人休息状态下每天每kg理想体重给予热量105~125.5kJ,轻体力劳动125.5~146kJ,中度体力劳动146~167kJ,重度体力劳动167kJ以上。儿童、孕妇、哺乳、营养不良和消瘦、伴有消耗性疾病者应酌情增加,肥胖者应酌情减少,使体重逐渐恢复至理想体重的±5%。(2)糖类、蛋白质、脂肪的分配。糖类约占每日总热量的50~60%,提倡用粗制米面和杂粮。蛋白质不超过总热量的15%,成人为每日每kg理想体重0.8~1.2g,儿童、孕妇、哺乳、营养不良和消瘦、伴有消耗性疾病者宜增至1.5~2.0g,伴有糖尿病肾病而肾功能正常者应限制至0.8g,血尿素氮升高者,应限制在0.6g,其中至少有1/3来自动物蛋白质。脂肪约占总热量的30%。(3)每餐热量合理分配。按食品成分将上述热量分配换算为食物重量,并制订成食谱。根据病人生活习惯、病情和配合药物治疗的需要进行安排。可按每日三餐分配为1/5、2/5、2/5或1/3、1/3、1/3,也可以1/7、2/7、2/7、2/7。戒烟限酒。(4)糖尿病病人饮食注意事项1)严格定时进餐。对于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病人尤为重要。2)控制饮食的关键在于控制总热量。当病人因饮食控制而出现易饥的感觉时,可增加蔬菜、豆制品等副食。在蔬菜中糖类含量小于5%的有南瓜、青蒜、小白菜、油菜、菠菜、西红柿、冬瓜、黄瓜、芹菜、大白菜、茄子、卷心菜、茭白、韭菜、丝瓜等。在保持总热量不变的原则下,凡增加一种食物时应同时减去另一种食物,以保证饮食平衡。体重过重者,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且要少食动物内脏、蟹黄、虾子、鱼子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限制饮酒,每天食盐〈10g,以免促进和加重心、肾血管并发症的发生。3)严格限制各种甜食,包括各种食糖、糖果、甜点心、饼干、冷饮、水果及各种含糖饮料等。病人需甜食时,可用食用糖精、木糖醇或其他代糖品。若偶然发生低血糖时,可立即饮用易于吸收的果汁、糖水或吃少量糖果予以缓解。经常出现低血糖者,应报告医师,调整饮食或药物。4)病人进行体育锻炼时不宜空腹,应补充少量食物,防止低血糖。5)多食含纤维素高的食物,包括豆类、蔬菜、粗谷量、含糖分低的水果等,每日饮食中食用纤维素含量40g为宜。因食物中的纤维素含量高可加速食物通过肠道,从而延迟和减少糖类食物在肠道的吸收,使餐后血糖下降,同时增加肠蠕动,有利于大便通畅。6)定期测量体重。2.休息与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谢紊乱,还可减轻病人的压力和紧张情绪,使人心情舒畅。尤其对2型肥胖病人应鼓励运动和适当体力劳动。但须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的体育比赛,以免兴奋交感神经及胰岛A细胞等,导致血糖升高。(1)锻炼的方式:最好做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做操、太极拳、球类等活动等。其中步行活动安全,容易坚持,可作为首选的锻炼方式。合适的活动强度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决定,每日一次,每次30~40min,每周最好4~5次,饭后1h运动为佳。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者最好每日定时活动。肥胖病人可适当增加活动次数。(2)运动的注意事项1)运动前评估糖尿病的控制情况,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决定运动方式、时间以及所采用的运动量。运动时心率不超过170-年龄。2)运动应尽量避免恶劣天气,天气炎热应保证水的摄入,寒冷天气要注意保暖。随身携带糖果,当出现饥饿感、心慌、出冷汗、头晕及四肢无力或颤抖等低血糖症状时及时食用。身体状况不良时应暂停运动。3)运动可加重心脑负担,有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的危险,还可使肾血流减少使糖尿病肾病加重;运动时血压升高,增加玻璃体和视网膜出血的可能性。因此,在运动中若出现胸闷、胸痛、视力模糊等应立即停止并及时处理。4)运动时随身携带糖尿病卡,卡上写有本人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和病情以备急需。5)运动后应做好运动记录,以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3.指导病人合理用药(1)口服降糖药:应告知病人药物的用法、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1)磺脲类药物于餐前半h服用,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反应,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皮肤瘙痒、肝功能损害等。2)双胍类药物主要不良反应是腹部不适、口中金属味、恶心和腹泻等,饭后服用可降低不良反应。3)a糖苷酶抑制剂应在进食时与第1口饭嚼服。主要不良反应是腹胀,长时间服用可适应。(2)胰岛素1)注射时间,普通胰岛素于饭前半h皮下注射,长效胰岛素饭前1h皮下注射,长、短效胰岛素混合使用时,应先抽吸短效胰岛素,再吸长效胰岛素,然后混匀,方可进行注射。2)注射部位宜选择上臂三角肌、臀大肌、大腿前侧、腹部等部位。注射部位应交替使用以免形成局部硬结和脂肪萎缩,影响药物吸收及疗效。3)不良反应:注射胰岛素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发生感染。剂量准确,剂量过大或饮食不当可发生低血糖反应,表现为头昏、心悸、多汗、饥饿甚至昏迷。个别病人对胰岛素过敏,表现为注射部位瘙痒,继而出现荨麻疹。对过敏者,立即更换胰岛素制剂种类,使用抗组织胺药、糖皮质激素及脱敏疗法,严重过敏者需停止或暂时中断胰岛素治疗。4.病情观察: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等,观察病人血糖是否控制在理想水平。观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警惕低血糖反应的出现,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5.加强病人的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如有皮肤感染时,应积极做伤口细菌培养,以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护理操作时要严格无菌技术。6.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保持口腔卫生,重症病人每日给予特殊口腔护理。7.保持会阴部清洁:每次小便后清洗会阴,减少瘙痒和湿疹发生,有尿潴留时应人工诱导排尿,若需导尿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技术。8.足部护理(1)足部观察与检查:每天检查双足一次,注意观察足部皮肤颜色、温度、感觉的变化,趾甲、趾间、足底部皮肤有无胼胝、鸡眼、甲沟炎、甲癣、脚癣、红肿、青紫、水泡、溃疡、坏死等,评估足部有无感觉减退、麻木、刺痛、足背动脉减弱及皮肤干燥及皮温低等。(2)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1)冬天注意足部的保暖,避免长期暴露于寒冷或潮湿环境,尽量不用热水袋保暖,以避免烫伤皮肤而引起感染。2)经常按摩足部,按摩方向由足端往上,避免直接按摩静脉曲张处。3)每天进行适度的运动,避免同姿势站立过久。坐位时,不要盘腿坐或两腿交叉坐。4)积极戒烟。(3)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足部受伤:病人应选择轻巧柔软、前头宽大的鞋子。袜子以弹性好、透气及散热性好的羊毛、棉毛质地为佳。(4)保持足部清洁,勤换鞋袜,避免感染。每天用中性肥皂和温水清洁足部,水温与体温
本文标题:第五章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护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40918 .html